..续本文上一页苦、紧张、劳累,好容易才捱到了周末,就应该好好地睡它一大觉,否则就好像对不起自己一般。这就是一种颠倒想;为什么呢?因为睡觉其实是「大无明」,以无明为乐,岂非颠倒?世间人种种贪瞋痴亦然。譬如与人谈话时,若只讲清净之事岂不甚好,但很多人却不爱讲清净事,而偏乐说染污事,总爱说些别人的闲话、坏话、丑闻,评断他人的是非得失、笑话他人的缺陷、乃至爱说脏话等等。世俗人聚在一起闲谈时,听者也好、说者也好,对于别人越不清净之事,越是觉得有味,说者口沬横飞,听者津津有味;然而其中若有人偶而说某甲在某方面多好多好,当场听众便觉得十分乏味,没多大意思;其实是心里又嫉又羡,心中在吃飞醋,眼红,甚或心里很不舒服,很不以为然,总想反驳一下,表示某甲并没有那么好。众生就是这么颠倒!尤其是若听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更是如此,嘴巴上虽也漫应赞好,或说「阿弥陀佛」,其实心里不很高兴,很不服气,心里暗中不平道:「其实他学佛哪有我好」或:「怎么都只是赞叹他,却不知道我其实也不错,实在没有眼光!」像这样,也是颠倒想!须知众生所有的颠倒都属于「想」,从「想」而来,为「想蕴」所摄;众生一切的烦恼也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一有「颠倒想」时,一切的烦恼都随之而生了。久久熏习,这烦恼便成一种习气,烦恼习气越来越重,即成为「烦恼障」。
「习气」是什么?好比你用一个坛子来腌制泡菜,泡菜都吃光了之后,坛子里的汁液也倒掉了,但是坛子里仍然有泡菜的气味存在,怎么洗都去不掉。我们凡夫也是一样,心中不但有极浓厚的「烦恼泡菜」的味道存在,其实整个身心的坛子里都还浸着很多的「烦恼泡菜」哩!众生心中这种颠倒的烦恼习气存在为时太久太久了,所以称为「亿劫颠倒想」。释尊讲经说法,使阿难开悟,犹如以一把大火猛然一烧,把亿劫的颠倒想全都烧光、销熔了一般,故说「销我亿劫颠倒想」。
接着解释「不历僧祇获法身」。由于佛世尊的加持,阿难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地就能证得法身。修行的进展太快,有时也是很危险的,容易出差错,所以须有师僧教导,有佛力加持。好比你要渡过急流,你若能光靠自力游过去,那当然很好;但因水流太急,无法单靠自己游水到得彼岸,于中流很容易被冲走,所以须有人帮助,随行若有善友用一条绳子把你绑住,你若快被冲走时,就拉你一把,方不致蒙难沉溺。佛世尊就是这样,用一条绳子把阿难(及其他众生)绑着,拉拔他,令他很快地安然度过修行的急流险滩,速到开悟的彼岸。
总结而言,「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两句偈讲的是如来化他及利他之德。首两句「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则是赞如来的自证境界,佛的自证境界只有佛世尊能自证、 自知、自受用,凡夫于此无法了知。阿难系承佛威神,以这两句话来赞叹释尊度众及利他之德佛世尊的「恩德」。而佛的自受用身则是「断德」与智德,就是如来的「三德」。阿难这四句偈把佛世尊自利及化他的了,这无疑是由于佛力的加持,阿难乃得如是赞佛。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注释
「宝王」即是成佛。
甲、文句:是一切圣果之王,切法宝之王。如来度他、令他受用,是「智德」
,这三者合在一起「三德」都赞叹到,也就是指佛世尊。成宝王」愿我阿难如今即能证得菩提之果而成佛。我若能成佛,不是自己成道就好,还要度尽如恒河沙数之多的众生。
乙、义理这两句偈中,上一句偈是讲阿难自证之愿,第二句是讲化他之愿;自证化他,自度度他,故这两句偈即是总说阿难之大愿:「愿成菩提,愿度众生」。在此二句之后的六句偈,则是进一步详细地明言他将如何履行他的大愿。总结而言,从「愿今得果成宝王」到第十二句「终不于此取泥洹」是阿难发大愿:阿难自己开悟之后,发大菩提心,要成就无上菩提,度脱一切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注释
「深心」:「深心」是指大悲心及菩提心。大悲心是悲,菩提心是智。悲、智具足,深广无量,是故此心甚深难测,名之为深心。
「尘」:「尘」是微尘。「剎」是剎土,指如来上,也就是、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约等于一百亿个太阳系,而像微尘数那么多的佛世界,可说是无量无边。若用一般电子计算器去算,数字恐怕都不够用,可能算不出来,那真是超天文数字了。
甲、文句阿难说:我要把我这证菩提、度众生的甚深之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我觉得必须如此,才能上报佛恩于万一
乙、义理「将此深心奉尘剎」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阿难发愿要到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去度化众生。第二层意义是:为度众生,我阿难即使粉身碎骨,都在所不辞。换言之,阿难不只是要度他目前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中之众生而已,而是偏法界诸佛剎土中的无量众生,他都发心要度― 亦即,不因人种、地域、语言、服饰、信仰等种种差别,只要是未成佛的众生,他都发心欲度。他要以此悲智具足所深发的广大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之众生,他觉得这才足以回报佛世尊度他开悟之恩德。总结而言,这两句(「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是对前两句的发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再作更进一步的申说。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五浊:劫浊、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命浊,合称五浊。
(1)「劫浊」表示时代是污浊的,是指在很浊恶的时代里生活。
(2)「见浊」是指知见污浊,也就是观念恶浊。如现在众生有种种的浊恶之见。(3)「烦恼浊」是跟着「见浊」而来的。因为观念不正确,就会起种种烦恼。这是因为如果观念或见解不正确的话,就会令心不清净,不清净就成污浊。
(4 )「众生浊」是因为观念不正确而起烦恼,起烦恼就是众生受污染了,故称众生浊。
(5)「命浊」一方面指的是寿命很短,另“方面指的是众生依不正当的职业而活命,亦即是「邪命」
甲、文句
我(阿难)伏跪在地上,祈请世尊为我作证,证明我已经坚定了我的意志要证无上菩提,要度化无量众生,此心是坚强的、 清净的;且我发誓要先度五浊恶世的众生,就如一切菩萨都发心要度五浊恶世的众生一样,我亦不落后。
乙、义理
台湾有一句俗话:「我凭这盏电火作证」,其实这是句欲话:因为灯泡会坏掉,电线也会短路,因此在灯前以灯作「证人」来发誓,有什么用呢”灯若不亮了,你发的誓愿就无效或停止了吗?因此发大誓愿,要像阿难,在佛世尊面前说,请佛为作证明,这才有用。阿难发誓愿,犹如地藏等大菩萨要先去度五浊恶世的众生一样,为什么呢?五浊恶世的众生最苦,最需要人去救度。
1 .劫浊五浊中的第一浊是「劫浊」。「劫浊」,是指众生生长在污浊的时代一畏,在那样的时代里,整个众生界都污染至极,到处都没有清净之相可得。所谓污浊,是与清净相对而言,若世界污浊,即成娑婆;若世界清净,即成净土。此劫浊是五浊的总说或总相,以下四浊则是分别说,或分别解说污浊之相或世界污浊之四大主因。
2 .见浊「见浊」是指观念恶浊,这是世界污浊第一大主因,因为知见、观念是心态、思想之卞,知见、 思想可决定行为的取向。换言之,人的思想观念(知见)可决定一切。佛说众生的观念大多颠倒、不正确;观念一不正确,整个心态就随着起了污浊之相;反之,观念正确,心就清净。怎么才是观念正确呢?即是据守于佛之中道,也就是所谓的「正知见」。而现今有正知见的人实在很难得。世人的)切,以思想为最重要;然思想的范畴很广,而「思想」的精华就是「观念」。例如所谓「孟子思想」,其内容包含很广、很多,但他所提出的「人性本善」便是孟子学说的精华。「王阳明思想」也很广,而「知行合一」这个见解便是王阳明学说的精华,这也就是王阳明主要的观念。一派学说的精华(或主要观念)很重要;因为在一派哲学浩如烟海的理论之中,若某些地方有点差错,还不太打紧;然而如果其精华的观念中,即使仅有些微的偏差,就整个方向都偏了。由此可见「知见」的重要性。而我们众生在此「见浊」之世,有很多观念都是有偏差的,观念偏差就会做错事;一般人对自己的行为,常会找一些合理化的借口;心理学中所说的「合理化」,就是指「似是而非」的借口而言。例如自古有这样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观念」就有问题,其意思是说:人若不为自己着想,就会遭到天诛地灭之灾(义即:人绝不可能不为己着想)― 也正因为大家都是只为自己,所以我也为自己着想,并不能算错;因此我必须为自己着想,否则就违反「自然之道」。简言之,就是人若不自私,便会遭到天地诛杀一般,因为不自私是违反自然的;进而言之,即是说:人若不自私,那是不可能的事;人若不自私、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话,连老天爷都不容― 所以其结论是:「人应该自私才对;因此,我自私是有理的,是应该的,是没有错的。」这是自私的人在为其「自私」找借口。在希腊哲学里有一学派称为「诡辩学派」(杨朱→ 诛),就是提倡这种利己的哲学。与其相反的是「斯多葛派」,或称「坚忍学派」,是利他主义者。在中国也有一派哲学提倡利己主义,即杨朱的哲学。与其极端相反的是墨子,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墨子说:为了利益天下人,头都磨破了,脚后跟也因奔波而磨得快没有了,也在所不惜。这是墨家的精神。而杨朱则正好相反,他们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连拔身上的一根汗毛来利益天下之人,都不肯了,更何况「摩顶放踵」呢 这是绝对的自利主义。这派学说主张:若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只为自己好,不去管他人,那么天下就都没事…
《楞严偈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