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緊張、勞累,好容易才捱到了周末,就應該好好地睡它一大覺,否則就好像對不起自己一般。這就是一種顛倒想;爲什麼呢?因爲睡覺其實是「大無明」,以無明爲樂,豈非顛倒?世間人種種貪瞋癡亦然。譬如與人談話時,若只講清淨之事豈不甚好,但很多人卻不愛講清淨事,而偏樂說染汙事,總愛說些別人的閑話、壞話、醜聞,評斷他人的是非得失、笑話他人的缺陷、乃至愛說髒話等等。世俗人聚在一起閑談時,聽者也好、說者也好,對于別人越不清淨之事,越是覺得有味,說者口沬橫飛,聽者津津有味;然而其中若有人偶而說某甲在某方面多好多好,當場聽衆便覺得十分乏味,沒多大意思;其實是心裏又嫉又羨,心中在吃飛醋,眼紅,甚或心裏很不舒服,很不以爲然,總想反駁一下,表示某甲並沒有那麼好。衆生就是這麼顛倒!尤其是若聽說某人學佛學得很好,更是如此,嘴巴上雖也漫應贊好,或說「阿彌陀佛」,其實心裏不很高興,很不服氣,心裏暗中不平道:「其實他學佛哪有我好」或:「怎麼都只是贊歎他,卻不知道我其實也不錯,實在沒有眼光!」像這樣,也是顛倒想!須知衆生所有的顛倒都屬于「想」,從「想」而來,爲「想蘊」所攝;衆生一切的煩惱也都是從「想」開始的。所以一有「顛倒想」時,一切的煩惱都隨之而生了。久久熏習,這煩惱便成一種習氣,煩惱習氣越來越重,即成爲「煩惱障」。
「習氣」是什麼?好比你用一個壇子來腌製泡菜,泡菜都吃光了之後,壇子裏的汁液也倒掉了,但是壇子裏仍然有泡菜的氣味存在,怎麼洗都去不掉。我們凡夫也是一樣,心中不但有極濃厚的「煩惱泡菜」的味道存在,其實整個身心的壇子裏都還浸著很多的「煩惱泡菜」哩!衆生心中這種顛倒的煩惱習氣存在爲時太久太久了,所以稱爲「億劫顛倒想」。釋尊講經說法,使阿難開悟,猶如以一把大火猛然一燒,把億劫的顛倒想全都燒光、銷熔了一般,故說「銷我億劫顛倒想」。
接著解釋「不曆僧祇獲法身」。由于佛世尊的加持,阿難不必經曆叁大阿僧祇劫,很快地就能證得法身。修行的進展太快,有時也是很危險的,容易出差錯,所以須有師僧教導,有佛力加持。好比你要渡過急流,你若能光靠自力遊過去,那當然很好;但因水流太急,無法單靠自己遊水到得彼岸,于中流很容易被沖走,所以須有人幫助,隨行若有善友用一條繩子把你綁住,你若快被沖走時,就拉你一把,方不致蒙難沈溺。佛世尊就是這樣,用一條繩子把阿難(及其他衆生)綁著,拉拔他,令他很快地安然度過修行的急流險灘,速到開悟的彼岸。
總結而言,「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這兩句偈講的是如來化他及利他之德。首兩句「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則是贊如來的自證境界,佛的自證境界只有佛世尊能自證、 自知、自受用,凡夫于此無法了知。阿難系承佛威神,以這兩句話來贊歎釋尊度衆及利他之德佛世尊的「恩德」。而佛的自受用身則是「斷德」與智德,就是如來的「叁德」。阿難這四句偈把佛世尊自利及化他的了,這無疑是由于佛力的加持,阿難乃得如是贊佛。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
注釋
「寶王」即是成佛。
甲、文句:是一切聖果之王,切法寶之王。如來度他、令他受用,是「智德」
,這叁者合在一起「叁德」都贊歎到,也就是指佛世尊。成寶王」願我阿難如今即能證得菩提之果而成佛。我若能成佛,不是自己成道就好,還要度盡如恒河沙數之多的衆生。
乙、義理這兩句偈中,上一句偈是講阿難自證之願,第二句是講化他之願;自證化他,自度度他,故這兩句偈即是總說阿難之大願:「願成菩提,願度衆生」。在此二句之後的六句偈,則是進一步詳細地明言他將如何履行他的大願。總結而言,從「願今得果成寶王」到第十二句「終不于此取泥洹」是阿難發大願:阿難自己開悟之後,發大菩提心,要成就無上菩提,度脫一切衆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
注釋
「深心」:「深心」是指大悲心及菩提心。大悲心是悲,菩提心是智。悲、智具足,深廣無量,是故此心甚深難測,名之爲深心。
「塵」:「塵」是微塵。「剎」是剎土,指如來上,也就是、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約等于一百億個太陽系,而像微塵數那麼多的佛世界,可說是無量無邊。若用一般電子計算器去算,數字恐怕都不夠用,可能算不出來,那真是超天文數字了。
甲、文句阿難說:我要把我這證菩提、度衆生的甚深之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我覺得必須如此,才能上報佛恩于萬一
乙、義理「將此深心奉塵剎」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阿難發願要到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去度化衆生。第二層意義是:爲度衆生,我阿難即使粉身碎骨,都在所不辭。換言之,阿難不只是要度他目前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中之衆生而已,而是偏法界諸佛剎土中的無量衆生,他都發心要度― 亦即,不因人種、地域、語言、服飾、信仰等種種差別,只要是未成佛的衆生,他都發心欲度。他要以此悲智具足所深發的廣大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之衆生,他覺得這才足以回報佛世尊度他開悟之恩德。總結而言,這兩句(「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是對前兩句的發願(「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再作更進一步的申說。
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五濁:劫濁、見濁、 煩惱濁、 衆生濁、命濁,合稱五濁。
(1)「劫濁」表示時代是汙濁的,是指在很濁惡的時代裏生活。
(2)「見濁」是指知見汙濁,也就是觀念惡濁。如現在衆生有種種的濁惡之見。(3)「煩惱濁」是跟著「見濁」而來的。因爲觀念不正確,就會起種種煩惱。這是因爲如果觀念或見解不正確的話,就會令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成汙濁。
(4 )「衆生濁」是因爲觀念不正確而起煩惱,起煩惱就是衆生受汙染了,故稱衆生濁。
(5)「命濁」一方面指的是壽命很短,另“方面指的是衆生依不正當的職業而活命,亦即是「邪命」
甲、文句
我(阿難)伏跪在地上,祈請世尊爲我作證,證明我已經堅定了我的意志要證無上菩提,要度化無量衆生,此心是堅強的、 清淨的;且我發誓要先度五濁惡世的衆生,就如一切菩薩都發心要度五濁惡世的衆生一樣,我亦不落後。
乙、義理
臺灣有一句俗話:「我憑這盞電火作證」,其實這是句欲話:因爲燈泡會壞掉,電線也會短路,因此在燈前以燈作「證人」來發誓,有什麼用呢”燈若不亮了,你發的誓願就無效或停止了嗎?因此發大誓願,要像阿難,在佛世尊面前說,請佛爲作證明,這才有用。阿難發誓願,猶如地藏等大菩薩要先去度五濁惡世的衆生一樣,爲什麼呢?五濁惡世的衆生最苦,最需要人去救度。
1 .劫濁五濁中的第一濁是「劫濁」。「劫濁」,是指衆生生長在汙濁的時代一畏,在那樣的時代裏,整個衆生界都汙染至極,到處都沒有清淨之相可得。所謂汙濁,是與清淨相對而言,若世界汙濁,即成娑婆;若世界清淨,即成淨土。此劫濁是五濁的總說或總相,以下四濁則是分別說,或分別解說汙濁之相或世界汙濁之四大主因。
2 .見濁「見濁」是指觀念惡濁,這是世界汙濁第一大主因,因爲知見、觀念是心態、思想之卞,知見、 思想可決定行爲的取向。換言之,人的思想觀念(知見)可決定一切。佛說衆生的觀念大多顛倒、不正確;觀念一不正確,整個心態就隨著起了汙濁之相;反之,觀念正確,心就清淨。怎麼才是觀念正確呢?即是據守于佛之中道,也就是所謂的「正知見」。而現今有正知見的人實在很難得。世人的)切,以思想爲最重要;然思想的範疇很廣,而「思想」的精華就是「觀念」。例如所謂「孟子思想」,其內容包含很廣、很多,但他所提出的「人性本善」便是孟子學說的精華。「王陽明思想」也很廣,而「知行合一」這個見解便是王陽明學說的精華,這也就是王陽明主要的觀念。一派學說的精華(或主要觀念)很重要;因爲在一派哲學浩如煙海的理論之中,若某些地方有點差錯,還不太打緊;然而如果其精華的觀念中,即使僅有些微的偏差,就整個方向都偏了。由此可見「知見」的重要性。而我們衆生在此「見濁」之世,有很多觀念都是有偏差的,觀念偏差就會做錯事;一般人對自己的行爲,常會找一些合理化的借口;心理學中所說的「合理化」,就是指「似是而非」的借口而言。例如自古有這樣的一句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觀念」就有問題,其意思是說:人若不爲自己著想,就會遭到天誅地滅之災(義即:人絕不可能不爲己著想)― 也正因爲大家都是只爲自己,所以我也爲自己著想,並不能算錯;因此我必須爲自己著想,否則就違反「自然之道」。簡言之,就是人若不自私,便會遭到天地誅殺一般,因爲不自私是違反自然的;進而言之,即是說:人若不自私,那是不可能的事;人若不自私、不爲自己的利益著想的話,連老天爺都不容― 所以其結論是:「人應該自私才對;因此,我自私是有理的,是應該的,是沒有錯的。」這是自私的人在爲其「自私」找借口。在希臘哲學裏有一學派稱爲「詭辯學派」(楊朱→ 誅),就是提倡這種利己的哲學。與其相反的是「斯多葛派」,或稱「堅忍學派」,是利他主義者。在中國也有一派哲學提倡利己主義,即楊朱的哲學。與其極端相反的是墨子,墨子主張「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墨子說:爲了利益天下人,頭都磨破了,腳後跟也因奔波而磨得快沒有了,也在所不惜。這是墨家的精神。而楊朱則正好相反,他們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爲也。」連拔身上的一根汗毛來利益天下之人,都不肯了,更何況「摩頂放踵」呢 這是絕對的自利主義。這派學說主張:若每個人都只顧自己,只爲自己好,不去管他人,那麼天下就都沒事…
《楞嚴偈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