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 其實這是「似是而非」,所謂歪理十八條。現代也有與這種類似的學說;其實它並不夠資格稱爲「學說」,應該稱其爲「邪說」才對;這就是胡適之所提倡的所謂「健康的個人主義」(見「胡適文選」及「胡適文存」)他加了「健康」這兩個字,這是種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作法,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他說:如果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只一心爲他自己個人好,而各自去打拚、努力,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互相妨礙,社會也就會發達起來。這種論調乍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實際上卻是「似是而非」!胡適之的思想,據他說是褴觞于丹麥名劇作家易蔔生的「個人主義」(胡適稱之爲「易蔔生主義」而來,其實據我看倒是屬楊朱一脈。現代社會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個人主義非常蓬勃發達;而個人主義卻與浪漫主義的理念有關,兩者皆是強調「個人的發揮」強調發揮「我」,而不強調集體,是集體主義、極權主義的反動,(可說是矯枉過正)。所以易蔔生式的個人主義,其實可說是「新楊朱主義」。而胡適之的「實證主義」則是源于羅素及他的老師杜威而來。我在青少年時代對這些「先進的」思想家著迷得很,以致被誤導得無以複加。他們的書我幾乎整套都買了,且以很神聖崇拜的態度詳細拜讀研究,還到處介紹給人家看,甚至逢人生日就買來作爲禮物送,真是造業不少!因此我在青少年時,思想上被這些「先進」誤導彌深。據實而言,任何人在觀念上一旦落到「個人主義」或「實證主義」的坑洞裏,任何修行都將變成不可能, 必然處處碰壁!而胡適之、羅素這些人,在世俗人眼中卻是非常受歡迎的「哲學家」或「思想家」! 這些人實可說是當代「見濁」的代表者! (附及,我們還沒談到馬克思、列甯、斯大林、希特勒呢!)
3 .煩惱濁「煩惱濁」是衆生由于前面所說觀念錯誤(「見濁」),且依照這些錯誤的觀念或思想,而做出錯誤的事來;因爲思想錯誤,造成行爲錯誤,而令衆生陷入困境,煩惱不已,因此稱爲「煩惱濁」;所以「煩惱濁」是依「見濁」而來,「見濁」爲「煩惱濁」之因,「煩惱濁」爲「見濁」之果。譬如有很多人認爲「人生是來亨樂的」。但要享樂就必須先要有錢,所以他拼命賺錢;一看錢重,就變得非常現實、變得唯利是圖,于是什麼壞主意都可使得出來,因此無可避免的,種種煩惱也就跟著而來了。又,由于心中只認錢,認爲有錢可賺就好,于是依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爲業的人,處處可見;而且做這行業的,在在處處生意都很興隆。例如釣魚場、 養殖魚苗、海霸王、土雞城、酒店、酒吧、酒家、舞廳、馬殺雞、及各種色情行業… … 等等,無一不是爲了謀財而設。種種問題、種種煩惱、種種苦難,也都深植于其中。
4 .衆生濁「衆生濁」是指:由于衆生造作種種煩惱業,就産生種種品類不同、性類不淨的衆生。因此,衆生之所以汙濁(「衆生濁」),是從前項「煩惱濁」而來。「煩惱濁」爲「衆生濁」之因,「衆生濁」爲「煩惱濁」之果。例如有專以殺爲業的衆生,有以偷盜爲業的衆生,有以邪淫爲業的衆生、有以打妄語、欺詐爲業的衆生,有造酒、賣酒、飲酒的衆生。這些都是最先由于觀念(思想)的錯誤,于是身、 口、 意叁業都跟著錯了:于是,由種種煩惱生出種種衆生。于各種惡業中,依打妄語爲業的衆生可說爲數最多;不但爲數多,而且還活得非常光彩哩!像有些律師,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講成黑的,有罪辯成無罪,反之亦然!其它如偵探、間諜等更是常以妄語爲手段去辦他的差事。再者,進而言之,即所謂的文學家、小說家、 戲劇家、詩人、詞家之流,乃至電影界、 演藝界… 等,也常在依妄語而活命:文學家、藝術家所自稱的「藝術」或「創造」,其實是憑空編造出的一個個虛妄的境界、或情節、 或故事來求得名利等,這其實就是妄語。「爲賦新詞強說愁」,這「強說」的「愁」,當然也是屬于虛妄之語,因爲實在並「無愁」可言,只是爲了作新詞而胡調。甚至政治家的辦事手段也常脫離不了妄語。
5 .命濁
「命濁」一則是指「壽命短」,一則是指「邪命」。我們人的歲壽比起大象、 烏龜等動物都要短,佛法中稱短命爲命濁,此爲其義之一。再者,在這短短幾十年歲月中,一般人都是迷迷糊糊地度過,我們現在有幸能值遇叁寶而依法修行,才能活得比較不那麼迷糊。然而人生無常,哪一天要倒下去,或來世要去哪裏受生,也不得而知,更不知道下輩子能否再值遇叁寶,亦不能確定。即使能再值遇叁寶,還是得一切從頭來過,所以人生實在很苦,人生無常、苦,這就是「命濁」的關系。來世若能再生爲人,已經算很不錯了,因爲人的壽命雖只有幾十年可活,不過反觀朝生暮死的昆蟲,我們幾十年的一生之中,昆蟲卻須經過好幾萬次的生死!可知,朝生暮死的衆生,幾小時就過了一輩子,乃至于朝生,暮即死,實在是最可憐的了! 這是壽命最濁的衆生。其次,命濁是指「邪命」而言:有些衆生爲了活命,而做種種不正當的職業,就如我剛才所舉的例子:以殺生爲業、以偷盜爲業、以邪淫爲業、以妄語爲業、以賣酒爲業等,都是以造惡業、邪業、不淨業而自活命,故稱「邪命」;以衆生「邪命」者衆,故稱此時的衆生「命濁」總結而言,這兩句偈(「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人」)六兩句偈(「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中所發的願,明。如-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再于叁界受生就是「涅槃」一詞的舊譯,其義爲不生,即煩惱不再生起,或不甲、文句縱使只剩下一個衆生尚未成佛(究竟度脫),我終究不在此處取涅槃而舍之不度。也是對第五、再作詳細的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乙、義理一切菩薩皆是深發廣大心願,欲度無量衆生,欲成就無菩提。菩薩爲了度衆生,就如同以一條繩子系著無量欲度河的衆生,菩薩日夜辛勤地又拖又拉,雖受無量勤苦,亦在所不辭。阿難說他願如今自先成佛,然後即廣度衆生;地藏菩薩則說:衆生未先度盡,我終不願成佛。他們都是已發普度衆生的大願;地藏菩薩則又更加慈悲就是了。總結而言,這兩句偈也是對第五、六兩句偈中所發的總願,再更進一步發揮。
甲、文句
佛世尊您具有大雄大力之智慧,又具有大慈悲之心。希望您更進一步地加持我,令我去除微細的無明煩惱。乙、義理「雄」原義爲陽性。在此爲指勇健、有力。此處的「大力」指的是智慧之力,是自利利他之力,特指如來的「十力」。佛世尊具一切智,無所不知;有叁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及種種叁味神通,都是如來定慧力的發揮,這些正覺之力,可以度脫無量衆生。此外佛如來自證之智,又有加持護念衆生之力,所以阿難贊歎爲「大雄大力」。我們通常稱佛殿爲「大雄寶殿」,即是依此義而言。「希更審除微細惑」是希望佛世尊更進一步加持,使微細的無明煩惱能完全清除。此處「加持」二字並沒有明顯地講出來;楞嚴經雖然也是顯教禅宗的根本經典,但其中的主要修法卻是以密教的修法爲主,因此大藏經把『 楞嚴經』 列于「密教部」;因此可說,本經實是顯密合一之法門;因爲本經深涉密法,所以極重「加持」總結而說,這兩句是求佛加持。「大雄大力」是智,「大慈悲」是悲;悲智具足,自利利他,所以能加持衆生,令速得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令我早登無上覺十、于十方界坐道場夫指處義「道場」:有兩種意義:其一,以狹義而言,是指世尊成道之處,或修道之場所;其一一,廣義而言,是指凡是講經、說法、傳道,皆是道場;故不論是自修佛道「說法度衆生之場所」而言。甲、文句,或傳揚佛道之處,都得稱爲道場(此是原、修道之;在此則
祈請佛世尊加持我,令我早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能于十方世界廣度衆生。乙、義理道場是自修及教他之所在。「坐道場」是坐于道場,身心不動。坐禅時須修一項「不動德」:亦即,無論如何我都不動,或身或心若有動搖,就是不安于「坐」了。坐禅的「坐」字,即是此意:「坐」者,不動也,不起也― 不起之深義爲一念不起。一念不起,名曰坐禅;以不起念,故稱「無念」爲無上禅。又,所謂「不起念」,特指妄念不起之義,非無善念。于靜坐時,身體若動來動去,屁股歪來歪去,就不夠資格稱爲坐禅了:那樣既非「坐」,亦無「禅」可言。又,坐禅並非光是身體坐在那兒、盤起腿來,就能稱爲在「坐禅」;必須身心皆「不動搖」,方得稱爲坐禅。坐道場說法度生時,更要身心不動,除了「身不動」外,更重要的是「心不動」,亦即心不爲一切名利、稱譽、 毀謗、 衰相、苦樂所動,乃至不爲“切內外之相所動,心恒住正法,如法修持或說法而不動、不畏總結而言說法度衆生,舜若多性可銷亡輪。輪者,不退之義,,方得名爲「坐道場」「舜若多性」若多」與「性」「爍迦羅心」:爍迦羅的梵文是甲、文句,備泛兩句偈也是求佛慈悲加持;從修證菩提自得解脫都祈求佛的威神加持,令速得成就。十。爍迦羅心無動轉,八:舜若多是梵文會低平的音譯合稱,即是空性。,本義爲輪之義,亦即是金剛輾轉不息,破除一切障,不停地前進之義故稱「金剛輪心」,到坐道場時,其義爲空,舜,在此則表示精進之心勇猛縱使連「空性」都銷解而化爲烏有,我的金剛輪心(爍迦羅心)仍是堅固精進,勇猛不退。乙、義理這兩句話與我們世俗所說的「海可枯,石可爛,此心不渝。」意思差不多。阿難一再地重發誓願,在此則以金剛輪表示他的心永遠精進不退
不壞
不退轉,即使曆經長劫,乃至連「空性」都可因時問太長久而已經銷亡無存了,我的菩提之心依然不退轉。總結而言,這兩句偈是「結願」。阿難發心之後,對他所發的大願作個總結,再重發大誓願,確定永不退心。
南無常…
《楞嚴偈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