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

  甲、弗洛依德心理學概說、『 意識』與「潛意識」

  弗洛依德是奧地利的一位精神科醫生,他是一八五六年至一九叁九年之問的人,亦即是從十九世紀中葉到廿世紀。他的心理學又稱爲「精神分析學」( ,湧hoanal 視;) ,其特征在注重下意識及潛意識的探討,這在西方心理學的曆程中,可說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弗洛依德把人類的心理狀況分成兩個層次:

  一、「意識」層(ConsC 沁oUSness ) ,

  二、「下意識」或是「潛意識」層

  在表面這一層的稱爲「意識」,指一般的言行舉止、思維等;「潛意識」則位于意識層下,是意識的一種積存體,亦是其原動力的來源。弗洛依德認爲下意識形成的主體是:貸。:(自我),此字原是拉T 文,現在之所以能如此普遍,完全是拜弗洛依德之賜。虜。等于英文的第一人稱代名詞.。T . ;中文譯成「自我」。霄。有一個很大的儲藏室稱爲二。也是拉丁文的人稱代名詞,是第叁人稱中性的「它」,中文譯成「以德」。依照弗洛依德所說,以德是人類精神的大儲藏室,也是一切「動力」的泉源,是與生俱來的。在這泉源的背後,有個中心,弗洛依德把它叫做「力比多」系原始狀態的一種「性動力」,爲主司「性」的部門,它與「以德」都是屬于潛意識的範圍。潛意識處于意識底部,平常它是潛伏不動的。「自我」(霄。)之上有一個、超我」寬『 留。),操縱著「自我」,這個名詞也是弗洛依德創造出來的專名,代表社會習俗、道德、政治、習慣、 文化等等一切外在的因素與環境的總合,這些「超我」從我們一出生之後,父母、鄰居及社會就一直不斷地填塞給我們,日積月累,等時問久了,便把原木在最上層的「自我」一路壓到潛意識層下去。此外,我們的一些不合法的想法,或不合習俗、超乎尋常的、 甚至不道德的意念等等,也全都被「超我」壓抑住,沈積到意識層底蔔去,因而成爲所謂「下意識」、或「潛意識」。這些被壓到潛意識的東西,常在我們睡覺、作夢的時候,會偷偷地浮現出來。然而這些經過壓抑的影象,並不一定是很忠實地「再現」,亦非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表露出來,它通常都會先改頭換面一下,或移花接木一番,再以種種新的面貌呈現出來;有時甚至還會編個情節,如同小說戲劇一般。這些「情節再現」的目的,是爲了滿足內在深沈的欲望,或爲抒發潛在的恐懼、憂慮等種種壓抑的情縧。

  以上是弗洛依德心理學的一個簡單的架構。弗洛依德在晚期時,其學說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太過于強調「力比多」,任何事一經過弗洛依德及精神分析學者分析後,都變成多少與性有關聯。一切夢境、一切想法都成了性的象征」(趁喜、 ) ;譽{如患者夢到一個圓形的東西,分析師就說它是陰性的性器;若所夢是長形的,例如電線杆,就說是象征陽性的器官等等。因此,弗洛依德的學說演變到後來,便成爲種種遷強附會之說,甚至荒謬不堪。後來到了他的一位繼起者楊格、之時,才加以改良,不再那麼著重性或力比多。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性」對一切生物來說是重要的動力,但是並沒有如弗洛依德所強調的那樣概括一切,舍此無他。

  二、夢的解析

  我們現在來看看弗洛依德心理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一)十世紀初弗洛依德學說興起之前,一切心理學乃至于整個社會習俗、以及西洋哲學方面,都是「理性主義」的天下,都只承認「意識」的存在― 因爲意識所呈現與認知的東西,比較容易解釋、 容易明了― 而在意識範圍以外的,就絕然予以否定,尤其是像「夢」這種屬于不合理性認知、控製的層面,便認爲那根本是無關緊要的事,可以完全置之不顧。此種觀念一廬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于人類空前未有地瘋狂大屠殺,這時西洋的人文科學家、哲學家、 學家、思想家及宗教家才開始反思:「人真的是理性的動物嗎?」他們開始對這行之已久的理念産生懷疑,人類的思潮逐漸轉變,漸漸地演變成否定傳統的理念,結果變成矯枉過正,直到現在還有人走入偏風,而斷定「人類是非理性的動物」,完完全全否定以往「正統的」觀念(例如:虛無主義及存在主義者,就是如此),而促成如此的反思與轉變的轉折點,其催化劑就是弗洛依德心理學。從此以後,西洋人一反其近叁千年來的傳統,開始正視人類「非理性」的一面,不再盲目地抹殺它,亦不逃避,甚至起而研究、 深人探討,而且越來越時麾。至于夢與潛意識,也覺得它跟人類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而且是整體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認知了夢在人類精神及心理方面,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而有所謂「夢的解析」之學術研究及臨床技術流行于世。

  叁、『 意識流』與『 自由聯想』

  弗洛依德對于人類的兒童期非常重視,他認爲一個人人格的成長,及心理的構成,兒童期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當一個人長大之後,通常對于自己兒童期的事情,大部分都已忘掉,以至于這一個時期的許多束西,無形中都被擠壓到意識層底下,形成整個人格的背景,這些背景因素雖然是看不到的,但每個人其冥之中,都身不山己地在受其支配著。有個衆所周知的名詞「補償作用」,在現代心理學中使用得相當頻繁,這也是出自于弗洛依德心理學。補償作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們若有些願望在小時候達不到,而且一直引以爲憾,不能釋懷,長大之後就會想盡辦法去彌補這「缺憾」。如果自己實在無法實現,常常會轉嫁到下一代,即成爲所謂的「寄望于下一代」,這其實是補償作用的「合理化」借口。譬如:以前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學鋼琴,現在就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學。弗洛依德心理學的另一個新名詞是「自由聯想」。現在的心理醫生在治病時,通常都是讓病人舒舒服服地躺著,讓病人無所顧忌地把心中所想要傾訴的,盡量全部吐露出來,這種醫療方式在學理上稱爲「自由聯想」。不僅醫學界有此新的轉變,乃至十九、二十世紀文學家所稱的「意識流」及文學作品中所采用的「意識流」技巧,也都是脫胎于弗洛依德心理學的臨床經驗。其中有許多所謂新潮派的現代詩、現代小說,讓人看了,總是看不出個名堂來,真個是不知所雲;甚至許多現代繪畫、 現代音樂,都大量應用自由聯想、 意識流的方式,隨作者自己想到什麼,就把心中所想的,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畫出來、彈出來,搞得讀者、觀衆、 聽衆糊裏胡塗的,不知其所欲表達者爲何?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光怪陸離的手法,卻正好是現代藝術用來呈現當代人類心理與生活的實貌之絕佳門徑,其學理上的始作俑者,就是弗洛依德。對于精神病患者的處理,在以前,西洋人采用的方法是用鐵鏈將患者铐起來,甚至于受中古神學的影響,而認爲是患者有撒旦附身之故,所以每當病人發作時,便施以鞭打,想把魔鬼打走。待弗洛依德心理學行世之後,醫界始認爲精神病也應是可以治療的,其方怯最具代表性的是運用「自由聯想」或其它種種方法,把病人潛意識裏的挫折、壓抑、憂幻、苦惱等引發出來,有如兒童以小草釣出地洞中的蟲一般,一旦患者心中抑積之衆多苦惱中有一件上了鈎(被鈎了出來),其它壓抑也就跟著流泄而出,病也就漸漸好了。近代流行的催眠術亦是以此爲褴觞,此種「不治而治」的方法,確是很妙的一招。在宗教方面,由于自由聯想的興起,基督教會受到很大的沖擊;人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問題時,原本是上教堂找牧師、 找神父告解忏悔的,現在則轉而求之于心理醫生;也幸好如此,否則當此西洋宗教信仰式微之際,恐怕將有更多的人要精神錯亂,而投告無門了。總而言之,在弗洛依德心理學所研究的範圍中,最有貢獻的是潛意識,而其潛意識學中,最幽隱深廣的部門是夢;而「夢」依佛法來看,也是屬于人生的一部分,因爲人生有一大半時間是在睡眠狀態中:你不能說醒著的時候是人生,睡著的時候便不是人生。由此看來,弗洛依德能針對這方面作較有深度的探討,是相當理性而「進步」的, 只是比佛陀所說的法晚了兩千四百年,且淺略得多。

  四、弗洛依德心理學的曆史背景

  接著,我們來探討一下弗洛依德心理學興起的曆史及文化背景。歐洲的中古世紀,公元十叁世紀以前,是羅馬帝國統治的時期。羅馬文化有兩個源頭:一是希臘,一是希伯來。希臘精神是屬于「人本精神」的,注重現世,較偏于浪漫,這些古希臘神話即可看出:其中的神祇都被人格化了(有愛、有恨、有戰爭、有和平,與凡間無異),同時希臘人也好尚科學與邏輯。希伯來文化是「神本精神」,注重來世,比較嚴肅。這兩個文化一搭配便形成了所謂的「羅馬文化」。其後再受基督教神學及亞裏期斯多德邏輯的影響,演變成「經院哲學」統領了中古時期歐洲的思想、文化及製度達一千多年,直到十叁世紀左石,文藝複興勃發,才開始有所變動。所謂的「文藝複興」其主旨是要複興古希臘精神,「文藝複興」的原文是,其義爲「再生」,因此,其所要複興的,實不僅只于「文藝」而是全盤的文化,所以「文藝複興」這個詞的漢譯並不正確,應是「文化複興」(或「文化再生」)才對。文藝複興的起源,是因爲當時有些學者發現在古希臘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浪慢精神,以人爲本位,尊重個人價值等的精神。這些皆大異于當時的封建製度與集體主義。有識之士因此起而欲加改革,然而礙于當時宗教勢力及專製王權的強大,故其表面上所提倡之改革多偏重于文藝方面,仍未敢及于宗教與政治方面,因此漢譯者乃以「文藝複興」名之。此運動基本上爲從文學、藝術、音樂等開始,漸次擴展面及于哲學、 思想,以期能全盤恢複古希臘的精神。後來果真以「文藝」複興爲原動力,而帶動了十五、 十六世紀的宗教革命,新舊教就是在這時開始分裂。到了十…

《佛教心理學與弗洛依德心理學之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化論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