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偈义解

  楞严偈义解

  前言

  今天「课诵班」正式开始上课了。「课诵」可分为两种:一者共修用,二者自修用。我们先从自修这部份开始学。今天先教第一课,即早课中的「楞严咒偈」。在教唱诵及敲法器之前,我先讲解这个偈子的意义。你们若先了解其意义,然后再学唱诵,这样便更能深尝其法味。我分段解释,你们事后可以请录音带回去多听、多思惟。唱诵及法器则要多加练习。现在请翻开课诵本第三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赞佛偈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注释:

  「南无」:这是敬礼、顶礼、皈依的意思。

  「楞严」:即「首楞严」的省称,其义为「健行一切法而得究竟」精进地修行到一切的智慧与福德都圆满,而得到种种的禅定三昧神通,坚固不坏,称为「首楞严」。

  义解: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 的法会上,会中有诸佛、菩萨,多与会的声闻、缘觉等圣众,因此修念诵之弟子,须先归敬与会圣众;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注释:

  「妙湛」:「妙」即微妙;亦即不落空有(不落于空,亦不落于有);因为二乘着空(落于空),凡夫着有(落于有),唯有佛及菩萨才能不着空亦不着有,故能迥出三界,迥出二乘,立于中道。因此才能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湛」即清彻;清而能见底。「妙湛」形容心如湖水般又清又明;亦即心明达于究竟、微妙,不着空有。

  「总持」:梵文是陀罗尼。中文译为「咒」或真言。总持的意思是总摄;此法门能总持一切义,摄持一切法,故称总持。

  「不动」:指菩提正觉之心不可动摇,不退转,不可破坏。

  「首楞严王」:这个「王」不是指我们世间上的王,而是指得证一切福智圆满的法王,指的就是佛世尊。

  义解:

  甲、文句

  「妙湛」是「心明」,表示性。「总持」是「语明」,表示相。「不动」是「意明」。这是称赞世尊的功德,能心明、语明、意明,三业皆明,性相不动,菩提心坚固,所以为一切世间最为尊贵者。「首楞严王世希有」是赞叹世尊精进健行,到一切福智都能圆满之境界,是一切世间最极稀有、最为可贵的。

  乙、义理

  佛所说的法,其数无穷无尽,其义无量无边,讲也讲不完,所以世尊讲经到末了时,常会宣说一个或多个「陀罗尼」(咒),用以该摄整部经的义理,以便弟予修行摄持。例如:『 般若心经』 之末有一个心经咒,以涵摄整部心经的妙义。『 法华经』 很长,结尾时亦有「法华三陀罗尼」,总摄『 法华经』 的精华。『 楞严经』 亦是如此,以楞严咒来涵概整部『 楞严经』 的义理与修法。很多经典都是如此:先经后咒,以真言总摄经义。

  「陀罗尼」也译为「真言」或「咒」。真言之义为:佛语真实、无有虚妄,故称真言。真言如何真实不虚呢?

  一、真言咒语本身是代表诸佛菩萨的修行境界,这是真实不虚的。真言是诸佛菩萨修持达到最后的结果,虽简短几句,即已总摄其修行之精华与功德。譬如将草药提炼成「精」一般,虽则是一点点的精髓,却非常珍贵。

  二、真言咒语的意义不会因为时空、地点、人物、及念诵的音调等等的不同而改变其意义,所以是真实不虚的。凡夫所说的话,多半会因为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其义。例如「风流」这个名词,在古代是表示一个文人举止无拘无束,仪态自然,很洒脱,而且才华纵横,能诗能赋,所谓「风流惆傥」是也;这本是个意思很好的赞词。但在现代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现在若讲一个人很风流,便是说他品德不端,到处拈花惹草,是很难听的贬词。所以古今「字同义不同」的词语很多。另外,由于地点的不同,而令「字同义不同」的例于也所在多有。例如日语,很多汉字与中国字虽同,但因为国度的不同,意义则完全两样,例如日语中的「大丈夫」,其义为「没关系」、「没问题」;而「丈夫」在日语中之义则为强壮、 坚固。至于中国人所说的「丈夫」或「先生」,日本人则说是「主人」;凡此皆是一种文字,由于地点不同,而产生「字同义不同」之例。又以受持人而言,佛菩萨的真言,任何人诵持,其效果都一样,并不是印度人念便比中国人念来得更有效力;也不是中国人念就有效,而老美念则无效。再以腔调来说,例如台湾话,南北腔调不同,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譬如「糖果」一词,南部有些人说成「含」,是个名词;而在台北,「含」则是动词,是含在嘴一畏的意思,绝非「糖果」之义。诸佛菩萨所说之真言咒语,便不会像凡夫之语言那样,由于地点的不同,意义也就跟着有所变动(如中国与日本,南台湾与北台湾);只要把「咒」的音发出来,其意义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毫无变异。若发的音不是很正确,也许威力会稍微减小一点,但其不可思议的妙用,则决定不失。

  三、真言的「真实不虚」亦指加持力真实不虚。「加持」共有三种,称为三密加持,即:心密加持、语密加持、 意密加持。这三种秘密加持简称为「三密加持」。只要你如法受持法门,诸佛菩萨就会秘密加持你。例如你持阿弥陀佛的本尊咒,若如法受持修学,阿弥陀佛就会依其愿力来加持你,满足你的所求。你若如法受持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咒,本师即会依其本愿来秘密加持你;你若如法持文殊菩萨的咒,同样,文殊菩萨也会依愿来加持你。这是因为咒语里面,即含有诸佛菩萨的「本誓愿」(三昧耶)在,你若一一如法受持,佛}首萨必然悉知悉见,不违其本誓来加持你。此事乃真实不虚,故说真言之加持力真实不虚。

  四、 真言令行者满愿真实不虚:行者若如法修行真言,一定能圆满地达到他的愿,此亦真实不虚。一般而言,每一个真言都各有不同的目的;譬如药方,每一帖药所治的病不同;真言亦然,要治病,有治病的真言;要长寿,也有长寿的真言;要开智慧,有开智慧的真言;要消业障,亦有消业障的真言。种种目的,有种种不同的真言。真言皆是诸佛菩萨修行境界的精髓,只要你如法受持,依教修行,诸佛菩萨定会依其本誓而来加持你,而成满你的修行,此亦真实不虚,故说真言能成就行者,真实不虚,因此而得名为「真言」曾有人问:佛如来是否会再成为凡夫?那是绝对不会的;既己修证成佛,正觉菩提之心不退,便不会再变成凡夫。『 圆觉经』 中有一句话:「已炼成金,不复为矿。」纯金是由金矿中提炼出来的,既已炼成纯金,便不会再变回去,成为未炼时的金矿。除非佛世尊慈悲示现为凡夫相,来度众生;但那也只是表面上看似凡夫,心实非凡。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已发欲成就菩提之愿,但尚未成就菩提。这种「菩提心」其实是「菩提愿」,或是求菩提的愿心、因心。另一种是已经成就菩提的清净无染、功德具足圆满之心,此即诸佛菩萨果地的「菩提心」:此时全心皆是菩提,纯一无杂,故称为菩提心。诸佛如来得此菩提之心,时时都住于无上正觉的境界,不再被诸天、魔王、 外道、 乃至凡夫等种种境界之所动摇破坏了。此究竟菩提之心无有倾动(「不动」),是三界中最尊最贵的,所以佛如来堪称为「世尊」。

  总结而言:偈文中最初这两句,是赞叹佛的智慧至上至尊,也是赞叹佛的自受用身或「智德」,亦即是称扬赞叹佛之自证境界。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注释

  「销」:是去除、涤除、去芜存菁,犹如提炼的意思。例如炼金为纯金,炼铁为纯钢。

  「僧祇」: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省称;「阿僧祇劫」之原义为无量劫,亦即很久很久的无量数劫。

  义解

  甲、文句

  佛的加持,替我(阿难)销掉亿劫以来的种种颠倒想法,因此使我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就能证得自己的法身。(依一般显教的修法,菩萨从初发心开始到成佛,须经历五十五阶位的修证,共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是「渐教」的修法;至于善根福德因缘殊胜之人,若更得修行「顿教」者,则不在此限,彼人便可「当下承当」、 「顿悟见性成佛」;或者若有密教因缘者,得修习真言密教,依三密加持而「即身成佛」;因楞严法门实含禅与密二大法门,故这句偈文「不历僧祇获法身」便具有顿教的意义。)

  乙、义理

  赞佛偈有很多种;

  一、赞释迦牟尼佛的赞佛偈,

  二、 赞阿弥驼佛的赞佛偈,

  三、赞药师佛的赞佛偈,

  四、『 楞伽经』 中有大慧菩萨的赞佛偈,

  五、『 楞严经』 中有阿难的赞佛偈,即是本偈。

  『 楞严经』 中一开始,讲述阿难有一天被淫女魔登伽的母亲用邪咒摄去,幸而世尊以「首楞严神咒」敕令文殊菩萨去解救他,方免于破戒体;之后佛应阿难之请而开示修行之法,佛一步步地方便示导,阿难终于因而开悟。阿难开悟之后感动啼泣,长跪合掌而以此偈称赞如来功德,兼以发愿、迥向;其内容之文字、义理皆殊胜无比。自古以来,中土所有道场之早课,都须诵此偈,且早课都从此偈开始。若欲真实修学,不能光是读诵经句,还须了解偈文之意义才好。六祖大师说:「空诵但循声,与义作骤家。」只是念诵而不解其义,那就像在唱山歌一样;「与义作骤家」的意思是:与经文之义格格不入的意思。阿难赞佛,以偈中最初的四句话,便把佛世尊的最重要的功德,言简意赅地称扬赞叹到了,实在太好了,这一来是由于阿难已经开悟了,二来再加上承佛威神,才能得如是智慧,作如是宣说。连地藏王菩萨,已能化千百亿化身,广度众生,都自言说这全是由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威神慈悲加持所致;关于这点,大家必须好好地去思惟体会。

  在此首先解释「销我亿劫颠倒想」这一句。众生有种种颠倒的想法,常把快乐的事当成不快乐的,而把不快乐的事当成快乐的。譬如说睡懒觉这件事,一般人总觉得没事的时候,躺在床上睡懒觉很过瘾,迷迷糊糊,懒洋洋的,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好不惬意!又有些人觉得一周五天或六天的班上下来,辛…

《楞严偈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