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偈義解
前言
今天「課誦班」正式開始上課了。「課誦」可分爲兩種:一者共修用,二者自修用。我們先從自修這部份開始學。今天先教第一課,即早課中的「楞嚴咒偈」。在教唱誦及敲法器之前,我先講解這個偈子的意義。你們若先了解其意義,然後再學唱誦,這樣便更能深嘗其法味。我分段解釋,你們事後可以請錄音帶回去多聽、多思惟。唱誦及法器則要多加練習。現在請翻開課誦本第叁頁。
大佛頂首楞嚴經贊佛偈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叁稱)
注釋:
「南無」:這是敬禮、頂禮、皈依的意思。
「楞嚴」:即「首楞嚴」的省稱,其義爲「健行一切法而得究竟」精進地修行到一切的智慧與福德都圓滿,而得到種種的禅定叁昧神通,堅固不壞,稱爲「首楞嚴」。
義解: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 大佛頂首楞嚴經』 的法會上,會中有諸佛、菩薩,多與會的聲聞、緣覺等聖衆,因此修念誦之弟子,須先歸敬與會聖衆;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注釋:
「妙湛」:「妙」即微妙;亦即不落空有(不落于空,亦不落于有);因爲二乘著空(落于空),凡夫著有(落于有),唯有佛及菩薩才能不著空亦不著有,故能迥出叁界,迥出二乘,立于中道。因此才能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湛」即清徹;清而能見底。「妙湛」形容心如湖水般又清又明;亦即心明達于究竟、微妙,不著空有。
「總持」:梵文是陀羅尼。中文譯爲「咒」或真言。總持的意思是總攝;此法門能總持一切義,攝持一切法,故稱總持。
「不動」:指菩提正覺之心不可動搖,不退轉,不可破壞。
「首楞嚴王」:這個「王」不是指我們世間上的王,而是指得證一切福智圓滿的法王,指的就是佛世尊。
義解:
甲、文句
「妙湛」是「心明」,表示性。「總持」是「語明」,表示相。「不動」是「意明」。這是稱贊世尊的功德,能心明、語明、意明,叁業皆明,性相不動,菩提心堅固,所以爲一切世間最爲尊貴者。「首楞嚴王世希有」是贊歎世尊精進健行,到一切福智都能圓滿之境界,是一切世間最極稀有、最爲可貴的。
乙、義理
佛所說的法,其數無窮無盡,其義無量無邊,講也講不完,所以世尊講經到末了時,常會宣說一個或多個「陀羅尼」(咒),用以該攝整部經的義理,以便弟予修行攝持。例如:『 般若心經』 之末有一個心經咒,以涵攝整部心經的妙義。『 法華經』 很長,結尾時亦有「法華叁陀羅尼」,總攝『 法華經』 的精華。『 楞嚴經』 亦是如此,以楞嚴咒來涵概整部『 楞嚴經』 的義理與修法。很多經典都是如此:先經後咒,以真言總攝經義。
「陀羅尼」也譯爲「真言」或「咒」。真言之義爲:佛語真實、無有虛妄,故稱真言。真言如何真實不虛呢?
一、真言咒語本身是代表諸佛菩薩的修行境界,這是真實不虛的。真言是諸佛菩薩修持達到最後的結果,雖簡短幾句,即已總攝其修行之精華與功德。譬如將草藥提煉成「精」一般,雖則是一點點的精髓,卻非常珍貴。
二、真言咒語的意義不會因爲時空、地點、人物、及念誦的音調等等的不同而改變其意義,所以是真實不虛的。凡夫所說的話,多半會因爲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其義。例如「風流」這個名詞,在古代是表示一個文人舉止無拘無束,儀態自然,很灑脫,而且才華縱橫,能詩能賦,所謂「風流惆傥」是也;這本是個意思很好的贊詞。但在現代就不是這個意思了;現在若講一個人很風流,便是說他品德不端,到處拈花惹草,是很難聽的貶詞。所以古今「字同義不同」的詞語很多。另外,由于地點的不同,而令「字同義不同」的例于也所在多有。例如日語,很多漢字與中國字雖同,但因爲國度的不同,意義則完全兩樣,例如日語中的「大丈夫」,其義爲「沒關系」、「沒問題」;而「丈夫」在日語中之義則爲強壯、 堅固。至于中國人所說的「丈夫」或「先生」,日本人則說是「主人」;凡此皆是一種文字,由于地點不同,而産生「字同義不同」之例。又以受持人而言,佛菩薩的真言,任何人誦持,其效果都一樣,並不是印度人念便比中國人念來得更有效力;也不是中國人念就有效,而老美念則無效。再以腔調來說,例如臺灣話,南北腔調不同,意思也會有所不同。譬如「糖果」一詞,南部有些人說成「含」,是個名詞;而在臺北,「含」則是動詞,是含在嘴一畏的意思,絕非「糖果」之義。諸佛菩薩所說之真言咒語,便不會像凡夫之語言那樣,由于地點的不同,意義也就跟著有所變動(如中國與日本,南臺灣與北臺灣);只要把「咒」的音發出來,其意義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毫無變異。若發的音不是很正確,也許威力會稍微減小一點,但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決定不失。
叁、真言的「真實不虛」亦指加持力真實不虛。「加持」共有叁種,稱爲叁密加持,即:心密加持、語密加持、 意密加持。這叁種秘密加持簡稱爲「叁密加持」。只要你如法受持法門,諸佛菩薩就會秘密加持你。例如你持阿彌陀佛的本尊咒,若如法受持修學,阿彌陀佛就會依其願力來加持你,滿足你的所求。你若如法受持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咒,本師即會依其本願來秘密加持你;你若如法持文殊菩薩的咒,同樣,文殊菩薩也會依願來加持你。這是因爲咒語裏面,即含有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叁昧耶)在,你若一一如法受持,佛}首薩必然悉知悉見,不違其本誓來加持你。此事乃真實不虛,故說真言之加持力真實不虛。
四、 真言令行者滿願真實不虛:行者若如法修行真言,一定能圓滿地達到他的願,此亦真實不虛。一般而言,每一個真言都各有不同的目的;譬如藥方,每一帖藥所治的病不同;真言亦然,要治病,有治病的真言;要長壽,也有長壽的真言;要開智慧,有開智慧的真言;要消業障,亦有消業障的真言。種種目的,有種種不同的真言。真言皆是諸佛菩薩修行境界的精髓,只要你如法受持,依教修行,諸佛菩薩定會依其本誓而來加持你,而成滿你的修行,此亦真實不虛,故說真言能成就行者,真實不虛,因此而得名爲「真言」曾有人問:佛如來是否會再成爲凡夫?那是絕對不會的;既己修證成佛,正覺菩提之心不退,便不會再變成凡夫。『 圓覺經』 中有一句話:「已煉成金,不複爲礦。」純金是由金礦中提煉出來的,既已煉成純金,便不會再變回去,成爲未煉時的金礦。除非佛世尊慈悲示現爲凡夫相,來度衆生;但那也只是表面上看似凡夫,心實非凡。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已發欲成就菩提之願,但尚未成就菩提。這種「菩提心」其實是「菩提願」,或是求菩提的願心、因心。另一種是已經成就菩提的清淨無染、功德具足圓滿之心,此即諸佛菩薩果地的「菩提心」:此時全心皆是菩提,純一無雜,故稱爲菩提心。諸佛如來得此菩提之心,時時都住于無上正覺的境界,不再被諸天、魔王、 外道、 乃至凡夫等種種境界之所動搖破壞了。此究竟菩提之心無有傾動(「不動」),是叁界中最尊最貴的,所以佛如來堪稱爲「世尊」。
總結而言:偈文中最初這兩句,是贊歎佛的智慧至上至尊,也是贊歎佛的自受用身或「智德」,亦即是稱揚贊歎佛之自證境界。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注釋
「銷」:是去除、滌除、去蕪存菁,猶如提煉的意思。例如煉金爲純金,煉鐵爲純鋼。
「僧祇」:是「叁大阿僧祇劫」的省稱;「阿僧祇劫」之原義爲無量劫,亦即很久很久的無量數劫。
義解
甲、文句
佛的加持,替我(阿難)銷掉億劫以來的種種顛倒想法,因此使我不必經曆叁大阿僧祇劫,就能證得自己的法身。(依一般顯教的修法,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到成佛,須經曆五十五階位的修證,共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是「漸教」的修法;至于善根福德因緣殊勝之人,若更得修行「頓教」者,則不在此限,彼人便可「當下承當」、 「頓悟見性成佛」;或者若有密教因緣者,得修習真言密教,依叁密加持而「即身成佛」;因楞嚴法門實含禅與密二大法門,故這句偈文「不曆僧祇獲法身」便具有頓教的意義。)
乙、義理
贊佛偈有很多種;
一、贊釋迦牟尼佛的贊佛偈,
二、 贊阿彌駝佛的贊佛偈,
叁、贊藥師佛的贊佛偈,
四、『 楞伽經』 中有大慧菩薩的贊佛偈,
五、『 楞嚴經』 中有阿難的贊佛偈,即是本偈。
『 楞嚴經』 中一開始,講述阿難有一天被淫女魔登伽的母親用邪咒攝去,幸而世尊以「首楞嚴神咒」敕令文殊菩薩去解救他,方免于破戒體;之後佛應阿難之請而開示修行之法,佛一步步地方便示導,阿難終于因而開悟。阿難開悟之後感動啼泣,長跪合掌而以此偈稱贊如來功德,兼以發願、迥向;其內容之文字、義理皆殊勝無比。自古以來,中土所有道場之早課,都須誦此偈,且早課都從此偈開始。若欲真實修學,不能光是讀誦經句,還須了解偈文之意義才好。六祖大師說:「空誦但循聲,與義作驟家。」只是念誦而不解其義,那就像在唱山歌一樣;「與義作驟家」的意思是:與經文之義格格不入的意思。阿難贊佛,以偈中最初的四句話,便把佛世尊的最重要的功德,言簡意赅地稱揚贊歎到了,實在太好了,這一來是由于阿難已經開悟了,二來再加上承佛威神,才能得如是智慧,作如是宣說。連地藏王菩薩,已能化千百億化身,廣度衆生,都自言說這全是由于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威神慈悲加持所致;關于這點,大家必須好好地去思惟體會。
在此首先解釋「銷我億劫顛倒想」這一句。衆生有種種顛倒的想法,常把快樂的事當成不快樂的,而把不快樂的事當成快樂的。譬如說睡懶覺這件事,一般人總覺得沒事的時候,躺在床上睡懶覺很過瘾,迷迷糊糊,懶洋洋的,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好不惬意!又有些人覺得一周五天或六天的班上下來,辛…
《楞嚴偈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