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说「无明心动」。司大乘起信论」 上说:「以依无明故心动」,所以「无明缘行」,其意义就是「无明心动」。「心行」就是「心动」,一有「心行」便产生「识」。「识」者,分别、识别也。一有分别就生「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质。凡有形、有相者谓之「色」,无形无相,但有其名的,称为「名」。因精神之物没有形象可得,只是空有虚名,故佛法中称之为「假名」。所有的「心相」都是假名,『 金刚经』 中「无有少法可得」这句话,即是依据这个道理而来的。「分别」是指分别精神与物质,也就是指「色」、「心」二法。色、 心二法一出生,接着就会生出「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六入」呢?因为眼、耳、 鼻、舌、身、意好比是我们身体的大门一样,我们所摄受的外法,都是经过这六个孔道而进入的,所以称为「入」。这六入又称为六根、 或六门。六入一成就,接着就生出「触」。「触」是接触的意思,指六入与外六尘接触。六根一与外六尘接触,即产生「受」「受」是感受之义。受有三种: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能令人产生贪爱,由于众生心自生颠倒想故,不但会于「乐受」起贪爱心,甚至连对苦受也会起贪爱,所谓的「被虐待狂」就是如此。我想有些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你环视周遭的人,包括你自己,多少都是在苦中作乐而不自知。譬如爱打球的人在大太阳底下练球,而引以为乐。若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应是属于苦?还是乐呢?我想老人家一定会觉得那很苦,年轻人却觉得很乐。我以前在屏东教书时,有一次刚用过午饭,太阳正大,我们两、三个同事却打起羽毛球来。(你们知道,屏东夏天的太阳又是非常「毒」的)就在不远之处有颗树下,几位老婆婆看到我们,就不停地好心劝我们说:「少年仔,来这边荫凉处坐啦!那样太辛苦了!」可是当时我们却觉得打得很过瘾,一点也不觉得苦。再举踢足球为例,因为我高中是足球校队,所以深深了解个中滋味。足球队员在练习时可说是相当辛苦的,尤其是下大雨时,还得在泥泞裹踢撞,但越是滚得一身泥,心裹越觉得乐在其中。现在上了年纪之后,反而奇怪当时自己哪来的那股劲儿。从这些例子,就可以了解:世人对苦与乐的感受,实在难以定论。再说,一切众生的事业、 技艺与学问之成就,多半从「苦」中来:从「苦练」、「苦修」、「苦读」中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当这些人正在「苦练」、「苦修」之际,他到底是乐、抑或是苦呢?倘若他本人觉得「全然是苦」(其中毫无乐趣可言),他必定无法继续做下去,因此可说他的苦修、苦练,其实也是「苦乐参半」,甚至可谓「乐在其中」。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所有的世人在笑的时候,都是含着眼泪的」,亦可说是对世人很正确的描述。与外境接「触」之后便产生「受」。佛说以「众生心颠倒故」,而取着外相,所以一旦有「受」产生之后(不管是那一种受),便于此「受」生「爱」接着便山爱而生执「取」之心,「取」得之后便想永久占「有」、 拥有;拥有之后,「生、老、 病、死」便都跟着而来。以上解释的是「十二有支」。此处的「有」是指「有法」,以其「有生灭」,故称「有扶」或「生灭法」。「支」是项目之意,共有r 一一项,故十一一因缘又称「十二支」。这是.切众生受苦的本因,以及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整个过程。此种「生死之苦」形成一条锁链状,循环不息。众生皆是随顺此十一一因缘,于生死海中浮沉不已,这就是凡夫的「顺因缘行」,又称为「生灭门」。修行人应如何才能改变这既定的「命运」呢?须反回去修,称为「逆因缘行」、或称「解脱门」、「还灭门」。如何修「还灭门」呢?要从「有」支开始起修。因为「拥有」,才有生、老、 病、死,现在便要修「不有」,才能改变堕入生死循环不已的「命运」;如何修「不有」呢?欲修「不有」就要修「舍」。于「有」支能「舍」而达「不有」之后,再于「取」支修「不取」,达于「不取」的境界之后,便更溯其因,而于「爱」支修「不爱」。然而此地要注意的是:不但要修「不爱」,还要同时修「不憎」― 否则会由于光修「不爱」,而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僧厌心(而误以为是在「厌离心」方面修得很好,其实是「瞋志心」的一种表现),如此便由一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因此须修「不爱不憎」、行于「中道」,才能究竟。各位须知,我现在所讲的皆是诸佛祖师所传「无上心地法门」(参见四祖的「信心铭」),希望你们听了,皆能有所领悟。接着,「爱」系由「受」而来,能「不爱」之后,更推溯其源,而于「受支」修「不受」,如何修不受呢?当有「受」产生时,便要立刻「觉知」而「不贪此受」,如此即能达到所谓「受而不受」。譬如打坐时,若身
若心产生任何顺意愉悦的感受,乃至念经念到生起法喜时,即应马上「觉知」,不去贪亨此受,即于此「喜受」而修「舍」。如此修行才是修无上心地法门,否则仍是困于「有相」法中。「不受而受,受而不受」,才不至落于断灭。因「受」是由「触」来的,故于修「不受」之后,更应推穷其因,而于「触」支修「不触」。如何修「不触」?于种种会令你引起烦恼的境缘,就尽量不要去接触。有些人说要「试一试道力」,或「在刀口上修」碍然心门。修行层次若还没那么高慎小心才好。一一法的种种现象:身有「身相」,心则有「心相」,然后再配合「性宗」与「相宗」的法门一齐修,「唯识学」及禅宗的「心地怯门」地」,就不要虚妄、吹牛,「六入」这一项要如何修呢?,可用来收摄六根。「名色」(身心)这一。有了以上的基础之后,再进而深修「本识」配合来观察诸识的变化,从而如实修治「心十三、修心、明心、我们常讲:「学佛是修心」,事实上修上来的话,实在很难了解什么是「心」时候居多,未能了知「心」的心性及心相、要收摄六根项的修法,还是「实在」一点,谨。有种种的禅定止观法是要先了与「心性」解佛所说的身,皆须修学了以期令白己于性相融通无「识」的道理很深,这要从与「黑转业力」,若没有经过以上所说的层次,次第及「心识」。只因为众生糊里胡涂的;若不知心的性相,要如何起修呢?『 楞严经』 一开始就有所谓的「七处征心」,须先把要修的「心」找出来,「心」找出来之后,才能对治「心行」,「心行的轨迹」确实了知之后,方能知道为什么会起无明。有些人看了一点禅宗的东西,就常听他说:「我时时刻刻心一袅都明明白白」,这恐怕都是大话,殊不知要真正能做到心一畏时时刻刻都明明白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换句话说,那已经是到达「明心」的境界了― 所谓「明心」即是明了自心的“切「心相」(一切内心所起的现象)。佛经中说一弹指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约等于「一念」),而众生之心在一剎那(一念)之中,便有九百生灭。「一弹指」是以姆指及中指的第一节,用力相擦击而发出声响。「一弹指顷」已经是极短的时问,而在「一弹指」之中却有九十那」因此「一剎那」实是比一眨眼的时间还快得多。「一剎那有九百生灭」,那」的梵文是灸夜翁皂?,「生灭」是「生、住、异、灭」的简称。在有情界称为「生、住、异、灭」,而在无情界就称为「成、住、坏、空」。「生相、住相、 异相、灭相」这是有情界的「生灭四相」。一切有情不管是身相或心相,都含有此四相:一开始时是「生起之相」(生相),生起之后,跟着便有「停住之相」(住相);停住短暂的时间之后,便会开始产生变化,这是「异相」(变异之相);有了变化之后,渐渐就会有「灭相」出现。一切世问法的生、 住、 异、 灭四相的擅递是相当快的,快到「一弹指顷」就有八万一千个生灭!六祖在『 法宝坛经』 里讲:「明心号菩萨」,若人能在剎那那之中,对于自心中每一个「生、住、 异、灭」之相都能清清楚楚、了了知见,这才能说已达「明心」的地步。若确实有这样的功夫,即具有菩萨之慧眼,能明见自心相,才能说是:「念念都明明白白」,否则即是妄语。你若有「慧眼」能观自心,光是那每一弹指间所生出的八万一千个「生、 住、异、灭」相,就够你瞧得眼花撩乱,应接不暇,好似看极快速的幻灯片,或将录像带「快速向前」、一般。事实上我们众生若未证得禅定三昧,心一畏多半是乱糟糟的,即使在文字边上知道如何观心,所看到的也是「一团迷糊」,很难能「念念」(剎那剎那)皆「分明」!能「了了知见」自心中的「生、住、 异、灭」四相,而达念念分明,实是大菩萨的境界。因此「明心」的菩萨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更非口说就行,须有实际定慧工夫。综上所说,我们修行主要的目的,是要转变我们原来的业力,改变我们的业习,使我们整个的「命运」,不会再照原来那样的轨迹去运行。由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命运是由业力造成的),所以众生才可能依修行而成菩萨、 最终成佛菩提。我们修行佛法,应该如是了知,而针对我们自己个别的业习力,努力去熏转它,以期转染为净、转识为智、 转凡为圣,这就是学佛的最高旨趣。
一九九一年十月讲于美国、克里夫兰「大慧精舍」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