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脾气好,心裹很慈悲、 慈眉善目的吗?所以,你若是个容易发脾气的人,听到这一畏时,须多加自行反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才是。再者,瞋恨心可说是「众生的罪恶之本」。因为一生瞋心,就如同燃起一把野火般,把辛辛苦苦所种的功德林,于顷刻间付之一炬。学佛、阵子的人都会有如此的体验,就是:每一回生完气之后,就好像「破了功」一样,内心非常地懊丧、 十分的不舒坦。此时的不舒垠,不是因为别人令我生气而不舒服,而是气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所以佛弟子不但要消极地修行「不瞋」,还要积极地修习慈心、悲心。慈悲心是佛法的一一大法门之一,另一法门是智慧。「悲」有两种,一种是「慈悲」,一种是「大悲」。慈悲心凡夫也能修得,而大悲心则层次极高,是佛菩萨才有的境界。凡夫及普通修行人可能会有些许的慈悲心忽隐忽现,此种慈悲心于世俗上则称之为「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亦即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同情心)与慈悲心有所不同。同情心是剎那生灭的无常法,可以因时问
地点、对象以及利害关系等而有所改变,这就是说:可能这一刻有同情心,而下一刻就消失了。由于众生心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我们的同情心也是跟着生灭无常。此种无常生灭法是属于「有漏」的,所以同情心也只是种「有漏的」德性,非得要修戒定慧二圣学,使内心清净坚固之后,这种美德才能转变成「无漏」的功德。譬如器皿,若是完好无破洞,所装之物就不会漏失,这就是「无漏」的意思。如果是有破洞,则再怎么装束西进去,迟早还是要漏光的。所有众生其心体内的任何缺点如自私、嫉妒、瞋恨等,就如同器皿上之漏洞,而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补好我们「心器」上的这些漏洞,去掉恶业习,使心体没有恶业的缺陷与漏洞,则所修之菩提功德都尽装其中,不会漏失,因而得称为「无漏功德」
10 不痴:佛弟子不但消极地要去掉不明事理的「愚痴」,而且更要积极地追求智慧。追求智慧最根本且最重要的方法,是深人经藏(故三皈依愒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愚痴的相反是「智慧」,佛法所说的「智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与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听闻」不、定是用耳去听才算,看经亦属之;由听闻经教所得的智慧就叫闻慧。其次依据所得的闻慧再去思惟
经消化之后,所理出的头绪,就称为「思慧」。由于我们所听到的,多半还不能十分了然,所以心中须要经过一番整理,才能弄得清清楚楚。思惟之后,再依「思慧」起而修行,如是所得的智慧称为「修慧」。此处所谓的「修」有二种:一是「静中修」,一是「动中修」。「静中修」是指在修行「禅那」时(在静坐中)去思惟佛所教敕的种种道理。如是,原先由思惟中所得的结论、次第
系统等,更于静坐中以「定心」深人地去思惟、体会、熏习,此时的修习,便是「与定心相应」的,故易成就无漏智。由前述可知,「闻慧」与「思慧」通常仅及于「前六识」中的修习,而「修慧」则因为是于定中修习佛智,如是便可把所修集的出世善业之「资料」往下层输送,而深入于第七或第八识,以「反资」(回体)并「熏转」第七、第八识。第七、第八识原有的结构,经过六识反资的净法所熏习。如是,前六识以净法由外往内「反熏」八识,便渐渐可以「转染为净」。以上是介绍「静中修」。所谓「动中修」,是于「静中修」(于禅定中修)有了基础之后,更继续在行、住、坐、 卧中,亦能念念不断地依此法来修习,因此,所谓「动中修」是非常高的修行,绝不是初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便说:「我都是在行住坐卧中修」(其实是「散心方便修」),否则便有大妄饭叫之虞。
十、「修行转业」与「算命」
谈到此,我们即可了解世俗所谓的「命运」,以及应如何作为,方能转变「命运」。命运之形成,为六根吸取六尘,使得八识受熏、受染污,成为业习,因而形成所谓的「命运」。现在我们若要改变命运,便要运用佛所教的种种方法,来反重一八识,令其转染为净:亦即把八识中所贮藏的业习之结构加以改变,业力结构一经改变,命运也就随之而变。然而如何改变业力的结构呢?即是「消极地不造十恶业,并积极地勤修十善业」;这就是「以佛怯的修行来改变命运」的原理及方法。常听说,颇有一些已经皈依、受过戒的佛教徒还去算命,当他碰到比较老道的「算命仙」,一看,知他是佛弟子,常常就拒绝帮他算。若是经验比较少的算命仙,还是会帮他算,但常常是算了老半天,仍然算不出来。这是因为被算的人已皈依三宝,并开始修行佛法,所以他的业力的结构(命运)正在改变之中、因此他的外表虽然尚未显出重大的转变,但内心一畏已经开始渐渐在变了。这种正在转变中的未定之象,常把相命师搞得扑朔迷离:奇怪!怎么手相与脸相不太配合?跟八字也不太吻合?至于有的相命师是利用灵媒来算命的,这种情形则更为明显了:如果客人是学佛又受过三皈五戒的,此人一进这种命相馆,相命仙就无法「启灵」与灵界沟通了。为什么呢?因为受三皈五戒的佛弟子有许多护法神佑其左右,算命之「灵媒」(鬼神)一见到护法神,早就逃之夭夭了,所以相命师自然就「跳不起来了」。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因为贪爱、忧虑、恐惧而去抽签卜卦(那是犯戒的― 依于外道,不依佛及法,违犯三皈依),其实你也用不着去算命了,因为你若真皈依三宝而修行,即使去算,恐怕也算不准。
十-、业力之车
何谓「佛教徒」呢?「佛教徒」的真义应是:「不甘于受命运拨弄的人」是真正不愿意「随业飘流」的人。有一句话:「随缘」,常常被人误用、 褴用,一般凡夫众生大都是随「业水」飘流,业水飘到哪裹,你就到哪一袅,身不由己,你没办法控制自己,即使明明知道,也只能眼睁睁地受业力驱遣,一点办法也没有。好比坐在飞快的火车上,从台北到高雄,你中途想在斗六或嘉义下车,那不可能的,因为火车急驰而过,你就是想下,也下不了。这一列车就有如「业力之车」一般,它有一定的轨迹,带着车上的人及物向前跑。即使你不做任何事,它也还是会带着你继续前进,这就是业力的力量。因为业力的关系,你乘坐在这列「业力之车」上,不管你如何跑、 如何跳、如何走动,你仍然未能离此车一步。同样的,众生皆是如是受业力之驱使而做种种事、造种种业;然而不论你做什么事,不论多么伟大的事、或多么渺小的事,你都还是在你业力的轨迹范围之中,在你业力的控制之下。如果你不愿意继续再待在这「业力之车」上,而想要跳出去,除非你有非常特殊超凡的本事,才可能办得到,否则冒然跳车,非死即伤。这就好比你若修行不得「善方便」,妄想一步登天,就会导致走火入魔一样。你若想令你的「业力之车」停下来、或改道,那你必须是大修行的人,且有很大的功德与道力(福德、智慧力)才成。众生的业力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以天文学来看,我们现在坐在这一袅静静的,明明是纹风不动,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这非常寂静的同时,地球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自转及公转着。而奇妙的是,地球时时刻刻以这么大的速度在转动着,而我们却丝毫不知不觉,并且一点都不受影响,彷佛这个地球真的是「寂静的大地」!鸟泛就可知众生的业力实在不可思议。再者,地球正在运转时,我们有时是位在下方的,然而为什么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我们是被倒吊着呢?由此可知众生的业力实在不可思议。我也曾经想过蟑螂、蚂蚁、 壁虎等,当他们爬在天花板上时,不知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倒吊着的?会不会觉得很难过?会不会脑充血?会不会掉下来?这就是『 地藏经』 内所提到的「众生业感如是」。刚才在讲「佛法修行人如何转变命运」时,曾介绍说:转变命运的方法是「反熏」。如何反黑呢?从闻、思、 修中去熏习:先听闻佛法、及看经典,然后思惟其义,最后照着修行。依照这个方法才可能转变业力及命运。当业力转变时,不只是命运转了,而是整个生命的方向都转变了,甚至整个「心」与「身」也都跟着转变了。所以我们常可看到很多学佛的人,当他真正进入状况之后,便有如改头换面般,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不仅是思想及、口语改变,甚至连他的长相也改变了。所以修行佛法不但可以「改业」、「改命」,甚至于可以「改相」。俗话说:「修心改相」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为什么呢?因为相由心生,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几乎一点一滴全都在脸上写着。修行佛法有如此大的好处,其「美容」的效果甚至远超过「蜜斯佛陀」化妆品!
十二、「十二有支」与「转变命运」
佛法中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一种,即是修行「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缘」,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名词虽是「耳熟」,但不一定「能详」其义。我们常讲的「因缘果报」其实是从「十二因缘」来的。「十、一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绿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人,六人绿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现在介绍的这个法门,是比较深入一点的佛法,此处的「缘」以英文来解释较容易懂:「缘」即是.二、唱(条件)之义。这个「绿」字在此是及物动词。「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以无明为缘则有行」;也就是说「因为有『 无明』 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 行鯈』。接下来是「因为有州行呕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 识』 」,「因为有『 识』 这个条件存在,所以产生『 名色』 」,「因为『 名色』 而产生『 六入』 」以此类推。
现在来详细解释这「十二有支」。「无明指心里不明白、 糊里胡涂的状况。因为一念胡涂以致产生「行」,「行」指心行(心的「行为」)。心本来是静止的,由于一念胡涂(「无明」),而产生「动」的状态,…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