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4

  ..续本文上一页,如一般就说居士。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了袈裟来。「慧能遂出」我就出来。「盘坐石上」就坐在那石头上。到现在那石头上仍慧能大师他盘坐的痕迹,所以下面有衣的印子,那也是示现神通,但是没讲而已,没向大家讲,你看我坐在这里印子你看!慧能大师就盘坐,「盘坐」就是跏趺坐,坐在石头上。「明作礼」就顶礼,就向他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他要拿衣钵拿不动,嗯,怎么那么奇怪,他一定很有力气,退伍军人、四品将军力大无穷,以前当兵和现在不一样,以前都要考十八般武艺,不是现在拿枪,没力气也可以拿枪,以前就不一样,以前一定很强壮。所以他那么有力气,又拿不动,他就感觉很奇怪了,这不是简单的事,所以心里就嚇到了,就赶快说,我是为法而来,请为我说法。慧能就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屏」的意思原来就是屏挡,把它挡起来。屏风你知道吗?屏风就是挡起来的意思。这个引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有「六入」对吗!然后外缘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六入」跑进来,对不?那现在不要让它跑进来,把它挡住「屏住」,挡住让外面的「六尘、六境」统统不要进来,所以要「屏」,把它挡住之后就「息」就停了,你把它挡住它就停了,对吗!所以挡住,息止「诸缘」,「诸缘」就是外面种种的外缘,种种的外缘全都把它挡起来,不要让它跑进来。「勿生一念」不要出生任何一念,内心要让它清清楚楚,统统都没有杂念,心中统统都没有杂念叫「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这样我才跟你说,跟你说法。「明良久」这明就是「惠明」,惠明良久,良久就是很久,惠明就这样屏息外缘,就在打坐,就在打坐净心,心都静下来「勿生一念」,经过很长的时间。慧能我才告诉他,才向他开示,开示什么呢?「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怎么重要呢?现在先向你介绍这个「心」,我们假设这样,心的最外面最上面一层是「前五识」,然后在下面一层是「第六识」,再下面一层是「第七识」,最下面一层叫「第八识」,前五识就是就是根据五尘境界、吸收五尘境界而成的,所谓的「五尘落谢的影子」。那个五尘的落谢的影子是怎么来的?是眼根吸收色尘,然后耳根吸收声尘,这个眼根吸收外面的色尘,就在我们内心有一个「影」,像摄影一样,跟摄影一样,这个「心板」跟那个软片(胶片、底片)一样,底片一样,然后这眼根就好象快门一样,经过这个快门,然后吸收外面的色尘,然后在我们这个心板上面,就有一个外象的影子在上面,譬如说照这朵花,如果眼睛对这朵花,那心里面就有这朵花的影子,这就是「摄受」,眼根摄受这个色尘,眼根摄受这一朵花,然后心里面就落谢一个影子,这个是花的影子,然后那个影子只是色尘的影子,有一个影子而已。所以眼根摄受色尘,这叫「根尘和合」,在唯识学里面称为「根尘和合」。「根尘和合」以后,然后就生出一个「影像」,但是光是这个影像没有用啊!那个心里面自然马上就会同一个刹那,就会生出一种「分别心」来,然后去分别说,嗯、这个影子是什么影子?我所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一朵花。所以这眼根摄受外尘,摄受这朵花的影像以后,就在心里面有一个影像,然后心里面就去分别这个影像,然后就「觉知」,所谓的「识别」,识别说「此物是一朵花」,这样就是「前五根」摄受「五尘」,(即)「眼耳鼻舌身」摄受「色声香味触」,「五尘」在心里面有这个影子在,但你要注意这只是「影像」而已,所有「外尘」在心中都变成一个「影像」,并非我看到花,然后我就把那朵花装到我眼睛里面,再装到心里面去。不是这样的,对吗!要不然你装一朵、我装一朵,其实只有一朵而已嘛。但是一朵花每人都可以装进去,对不!而这中间又没有冲突。你看,很有意思吧!虽然没有冲突,但是你装的花跟我装的花又是同一朵花,实在是很奇怪。所以同一朵花可以给无量的人受用,是不是?所以同一朵花每个人都可以把它带回去,装在心里面、装在眼睛里面,然后装在心里面带回去。这个就是「摄受外在的影像」,那「五根」摄受外面「五尘」得到的影像,然后心里面又产生那个「识」。所以眼根摄受色尘的时候,就产生「眼识」,「耳根」摄受声尘的时候产生「耳识」,这样懂吗?然后这产生眼识的时候就是分别什么?第一道的分别,因为分别分很多种,这「前五识」就是最粗浅的分别,就象分别说「这是一朵花」,还是看到一个人说「喔!这是一个人」;还是看到一间房子说「喔!这是一间房子」,这样而已,然后看到一间房子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这房子的影像在心里面,对吗?但是还没有再进一步分别,若再进一步的分别,那就再根据这个前五识的影象,再进一步去把它分析,然后看到一间房子说「喔,这是一间房子」,看到一间房子心里就有一间房子,就分别「喔,这是一间房子」,但是又在几乎同一刹那,又会再产生「第六识」去分别他说,「喔,这是什么房子?」,「喔这,这是日本房子」、「还是洋房、还是高楼大厦」,这样区别,是再进一步的分别,这就是第六识,由「前五识」的资料作再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研究产生的结果,就是第六识的分别(功能)。那第六识分别,不但是说再进一步分别说,这是大房子、小房子、日本房子、中国房子、乃至于还会分别说「噢,这一房子很漂亮,那一幢房子很丑」,「种种的价值判断」,就是从第六识的分别中一连串这样下来。这个第六识之所以产生种种的分别,是根据什么呢?外则根据外面的资料,内则根据第七识,外面根据外面资料是「前五识」,里面根据「第七意识」,所以外靠「前五」里面靠「第七」,因为它处于中间嘛,这样懂了吗?所以这「第六识」是这样子,它一方面要靠外面的前五识,一方面要靠后面的、这个底下的第七识。为什么?因为光是它本身的话,没有办法作分别,能够做这些微细的分别都是根据外面的资料以及第七识。现在介绍「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执」中心,又叫「末那识」。那这个「我执」怎么来的?这个我执有两种,第一个是「分别我执」,第二个是「俱生我执」两种。「分别」与「俱生」,那「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就是父母刚生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个分别的能力,这个叫「俱生我执」;另外「分别我执」呢?就是一切的后天的,譬如说文化、教育,教育又分两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还有社会环境来教我们分别的,这个教做「分别我执」。所以「我执」就有这两种,「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那根据这两种我执,然后再来产生第六识的分别,所以第六识的分别心表面上看来只是分别心,事实上它里面就包含了「我执」。你如要了解这个「不思善,不思恶」,要真正的了解,就要(先)了解这些。等一下再继续讲。

  第十一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十二集

  「前五识」吸收外尘的影子,然后我们就得到那个印象,譬如说看到一个人,噢,这是一个人,就可以分别知道这是一个人,不是一条狗,也不是一头牛,人就是人,对不!也知道是男人、还是女人。那进一步呢?根据这个资料,马上下一刹那就起了「第六意识」,「第六意思」再去分别说,这个是日本人、还是黑人,是漂亮、还是不漂亮,美丑,也就是加上所谓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美丑、是非、善恶就是从这「第六意识」来的,然后再由「第七意识」再起爱憎之心,喜欢或讨厌从第七意识来,第七意识所起的这个喜欢或讨厌,是从第六识所分别的分别是非、善恶、美丑、高矮、胖瘦等等,这些分别(从)第六意识(产生),所以越来越微细,这样子。那么我们一般所说的「思想」是指什么?都是指「第六意识」这里。「第六意识」里面就分别,一切善恶、是非、美丑统统是「第六意识」在分别的,这「识」的意思就是「分别」的意识,即所谓「识别」。

  再接下来,介绍这个「不思善,不思恶」(的「思」),这个「思」在唯识学里面就是「思心所」,就是五种「遍行心所」里面的「触、受、想、思、作意」的「思心所」。什么是「心所」呢?就是「心的作用」叫做「心所」,即「心所有法」。一切「心的作用」里面都有这五项,所以叫「遍行」,普遍都有这五项就是「触、受、想、思、作意」,所以「思」是「心」的一个作用。

  而「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指不用这「第六意识」去「思维」。困为「思心所」是「行蕴」所摄,「行蕴」的意思就是「迁流造作」,依于「我执」,跟「第六识」的分别同时而起。

  现在再复习一下这五、六、七、八识。(首先)「前五识」的作用呢是「取尘」,就是「取外尘」。(其次)「第六识」的作用是「分别」。(最后)「第七识」因为是行蕴「造作」,「造作」以及「执著」,所以我们人如果会很执著的人,就是他那个「第七识」很强、非常强。不过一般来说呢,没有修行的人都是「第七识」很强,都是很执著的,他说这样就是这样,如果别人讲他也不听。(再说一次)「前五识」(的作用)是「取尘」,吸取外尘;那「第六识」是「分别」的作用;「第七识」是「造作」、或是「执著」的作用。

  「不思善,不思恶」这「思」已经介绍了,「思」就是「第六意思」的分别作用,这个第六意思是根据前五识跟第七识,然后取种种「外尘」这样来「思维」。其次谈「善恶」。我们现在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善恶」是什么?一般所说的「善恶」,就是说「道德标准」,对吗?有人说「如果不思善恶,那就变成没有善恶了」。不是这样,那是一般所说的,如果你要成佛或者说要开悟,就要超越一般的这种事情,就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因为怎么说呢?什么叫善恶?所谓的「善恶」是,有一定的时间跟一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