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5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的地方里面,然后在一定的人里面,以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里面他的一个标准,那个叫做「善」或是「恶」。譬如说一定的时间,十八世纪的中国,十八世纪的时候,一定的地点「如中国」,然后中国又可以分很多种,可分为中国南方,中国北方,中国中原,那标准又不一样了,对不?然后「一定的人」是怎么样的人,男人还是女人,读书人,还是做工的人,他的标准也不一样,一定的社的背景、文化背景,那些都是有一个一定的(标准),那如果超过这范围以外,他的「善恶」就不一样了。譬如说同样是十八世纪那时的人,中国人跟印度人所想的,就不一样了,对吗?中国人与英国人所想的也不同,「是非善恶」统统都不一样,譬如就以美和丑来说好了,我们十八世纪的中国,女人「緾足」很漂亮,「三寸金莲」说叫做漂亮,但那是很难过的,不能走路了,是不是?譬如说十九世纪的时候,在非洲的女人,有的在鼻子上穿洞,对吗?好像是牛鼻子穿洞,两边再放上珠子,说这样很漂亮,古代我们山地同胞,脸上都有彩画,说这样很漂亮,如果我们看说那是番子,哪会漂亮,对吗?所以美丑标准就不同了,连是非善恶也在里面,如果女人没緾足,大家会说那是野女人,所以这就是「是非」跟「善恶」都有一个时间性,也有地域性,也有民族的不同就不一样。所以「是非善恶」没有绝对的。譬如说同样是佛教徒,我们中国人就要这样穿(僧衣)(师父指着自已身上的衣服),如果不这样穿,大家都攻击你不如法,对不对?所以在中国的出家人都要按这样子穿。那如果住在中南半岛的出家人,他们穿衣服又不一样了。所以中国出家人穿外国出家人的衣服就感觉很奇怪,对不?怎么讲呢?因为你是吃中国信徒的饭,所以就要穿中国佛教徒的衣服,这样才对。而如果你去泰国,那你就穿泰国的衣服,也没关系,但中去泰国,又是穿中国出家人的衣服,也是可以啦!因为你是外国人嘛!对不?但是你跟人家共修呢,那就不一样,你如果去住在别人的寺庙,要跟他们共修,要跟他们学习,你就要跟他们穿一样啦!同样的,外国出家人要来跟我们中国人学习,他也要跟我们穿一样才可以,要不然你要来学习,结果你故意跟我们穿不一样,这样不行的。所以,这个「是非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在的,那个标准每一个时间和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全都不一样,甚至于怎样呢?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

  所以修行人他有一个标准在,但是他依照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标准,但是为了慈悲的关系,所以他们随顺众生。众生说是「善」,他也会说是善,他不会(故意)跟人唱反调。就是说,人家说是对,你就故意说「不对」,他就不会这样。因为不须要跟人家去辩论这个事情。你如果知道比较高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六祖大师现在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这是怎么讲的?这是超乎凡夫所说的「善恶」的境界。但是这个超乎凡夫所说的境界,并不是说就「没有善恶」,你懂不懂?而是怎么样?而是不执着「善惡」,这样子!「心」无执着。因为了达一切善恶都是有一个时间、地域、人、事、物等等,因这些标准有所不同。所以这个修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又要回到那一个「心」的作用,因为我们那一个心本来是清净的,对不对!本来也没有什么「善恶」等等。但是因为吸收了外尘,然后去分别那个外尘,就好像你打电脑一样,把资料打进去以后,然后再用资料处, 理去处理那些资料,资料打进去以后那个就是「前五识」,里面就有资料了,对不?然后再去分别的时候,就是去处理那些资料,那就是「第六识」(的工作),以及第七识的作用。所以,本来这个「心板」上是一片清白的,没有这些所谓的「是非善恶」等等,这些影像都没有。所以现在为了要令你体验出你这个心的「本来的情况」,因此六祖大师就叫他(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惡」,那么正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时候,于是这个「心」就会怎么样呢?即所谓的万缘放下。因为你在思索一切善恶的时候,你的心很忙碌、乱想啊!而现在就不根据任何一点点外缘,这就叫万缘放下,也就是所谓的「止心」,「止息妄心」。所以那个「不思善,不思惡」,换一句话讲就是「止息妄心」。但是我们在佛法里面常听到「止息妄心」,那要怎么样止法呢?(就这个问题)六祖就开了一个方便,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在这个时候你不要去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都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想它,这样子。然后「正与么时」,「正与么时」就是刚好那个时候,正好在那个时候,「与么时」就是「那个时候」,这是唐朝那个时候的白话,就刚刚好在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就是「你都没有想善,也没想恶」的时候,这没想善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什么?就是「止」(止息分别心,六识心息),那「正与么时」呢?「正与么时」就在那个时候,禅宗又有另外上句话就是「当下」,你「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当下,「那个当下」或「那个当口」。因为「不思善,不思恶」是「止」,而「正与么时」呢?就是「观」,「正与么时」就是「观」。那是怎么「观」呢?现在我们打一个比方,(如)「云过月」,你观你这个「心」好象月一样,好像月亮,即所谓「心月轮」,这也是密宗的观法之一,你观你的心好像一个心月轮,那你种种的烦恼就好像什么?好像乌云,乌云经过月亮,这样子。所以你那个心是一个「明月轮」,然后种种的「烦恼」以及「思维」都像黑云过去一般,「黑云」从你的这个「心月」上面过去,这样子。那个黑云在经过的时候,有时候黑云比较浓,有时候黑云比较不浓,那中间也有间隔,对不?然后你就这样「观」,你光是一心澄净地「观」。「观」什么呢?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观你那个「心」就像月轮一样。但是你虽然这样澄心啊!但是,种种的妄想杂念还是很多,那「妄想杂念」就好像「乌云」,好像乌云一般这样飘过去,但是你不要云管它那些「乌云」,你也不要管它是哪些「乌云」,是什么样的「乌云」,反正就是「乌云」,反正「杂念」就是「杂念」(你不用云分别它),这个时候你就光是「观」,而不云分别,光是「观」而「不作分别」,因为你平常会想说「喔,我这杂念,是在想以前杀生或是现在想我过去跟某人吵架等等,种种杂念,有很多啊」,通常你会去观察,会去思维那一些杂念,但现在六祖大师,所告诉我们的这个方法「不思善,不思恶」,(觉知)杂念是有,没有错,但是你不用去管它,你就光是有如退一步看你自己的心,这个就是「观心法门」。

  你坐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然后你那个「心月轮」上面种种烦恼、种种杂念就好像「乌云」一般,飘过心月,(你不用去分别)那些「乌云」是什么样的乌云,是黑不黑、浓不浓,你都不管它,就是看着乌云就对了。如此,你很客观地观察你心上的那些「乌云」、那些「杂念」,而不作任何分别。因为客观地「观」着那些乌云,而不作分别。可是那些「乌云」(之间)是有间隔的,譬如在这片乌云过去,另外一片乌云上来之前,中间有一个空隔,对不!(烦恼与烦恼之间有隔)两片乌云中间露出一个空隔的时候,那时候月光就会透过来,对不?好!那空隔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正与么时」。这样听懂吗?这还要带点表演才行(师父作动作),「不思善,不思恶」就在(没有乌云的)那一刹那间「正与么时」,你就会看到什么?看到月亮。你就看到月亮了,「喔!原来月亮就是长成这个样子」!圆圆扁扁的、而且光亮的。「正与么时」是什么?就是所谓的「灵光一现」。你在观观观观的时候,喔!突然这个烦恼跟烦恼中间停止的时候「正与么时」,你看到那个灵光一现,也就看到了你那月亮、「心月轮」的本身。(就)OK!

  那么所谓的灵光一现或是「灵光独现」,是因为烦恼止息(才能乍现),对不!但是因为还在凡夫地位,所以烦恼总还会有,可是烦恼与烦恼中间都会有间隔,甚至还有烦恼薄一点的时候,那时(心中的)乌云就没有那么浓,因此你还是可以矇矇眬眬地看到你那个「心月轮」。那就是所谓的「灵光独现」,也就是所谓的「现前」,即「真如现前」。

  你若看到(真如)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是「现前」,所以就叫做什么?就是看到真如现前。而真如就是「本性」对不?因此你就看到「本性」了,也就是所谓的「见性」。

  但是这个不可乱讲,你不要今天听我这么说,明天你去做做看,然后就跟人家讲「耶,我见性了哩」!那你就惨了。没那么快啦。你看到的也许只是「幻象」,你看到的也许是你自己妄想的,因为那个「见性」不是一个物质,不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不是真正你眼睛看得到的东西,那是「智眼所见」,智慧之眼所见的,智眼所见。所以你不要看看看看到就说,我「心中这里好象会发光呢」!那是不对的。

  「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中那)是「那」个,这是肯定词,就是英文that,那一个就是「明上座」,「明」就是慧明,慧明上座「您」的「本来面目」。所以这整句来说,你如果没有用「六识」的妄想分别去「思善」或「思恶」,也就是说不去思维「善」或是「恶」而「超乎这一切善恶(的)一切凡夫分别境界」的时候,就正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丝「灵光独现」,那时候你所看到的那个「灵光独现」(明明朗朗)的那个境界,就是「慧明上座您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你的「真心本性」所现出来的境界,那就是「见性」。

  「慧明言下大悟」。慧明上座听了六祖大师的开示之后,马上就「大悟」了。

  经文:〖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若汝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醒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暧自知。今行…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