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25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的地方裏面,然後在一定的人裏面,以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裏面他的一個標准,那個叫做「善」或是「惡」。譬如說一定的時間,十八世紀的中國,十八世紀的時候,一定的地點「如中國」,然後中國又可以分很多種,可分爲中國南方,中國北方,中國中原,那標准又不一樣了,對不?然後「一定的人」是怎麼樣的人,男人還是女人,讀書人,還是做工的人,他的標准也不一樣,一定的社的背景、文化背景,那些都是有一個一定的(標准),那如果超過這範圍以外,他的「善惡」就不一樣了。譬如說同樣是十八世紀那時的人,中國人跟印度人所想的,就不一樣了,對嗎?中國人與英國人所想的也不同,「是非善惡」統統都不一樣,譬如就以美和醜來說好了,我們十八世紀的中國,女人「緾足」很漂亮,「叁寸金蓮」說叫做漂亮,但那是很難過的,不能走路了,是不是?譬如說十九世紀的時候,在非洲的女人,有的在鼻子上穿洞,對嗎?好像是牛鼻子穿洞,兩邊再放上珠子,說這樣很漂亮,古代我們山地同胞,臉上都有彩畫,說這樣很漂亮,如果我們看說那是番子,哪會漂亮,對嗎?所以美醜標准就不同了,連是非善惡也在裏面,如果女人沒緾足,大家會說那是野女人,所以這就是「是非」跟「善惡」都有一個時間性,也有地域性,也有民族的不同就不一樣。所以「是非善惡」沒有絕對的。譬如說同樣是佛教徒,我們中國人就要這樣穿(僧衣)(師父指著自已身上的衣服),如果不這樣穿,大家都攻擊你不如法,對不對?所以在中國的出家人都要按這樣子穿。那如果住在中南半島的出家人,他們穿衣服又不一樣了。所以中國出家人穿外國出家人的衣服就感覺很奇怪,對不?怎麼講呢?因爲你是吃中國信徒的飯,所以就要穿中國佛教徒的衣服,這樣才對。而如果你去泰國,那你就穿泰國的衣服,也沒關系,但中去泰國,又是穿中國出家人的衣服,也是可以啦!因爲你是外國人嘛!對不?但是你跟人家共修呢,那就不一樣,你如果去住在別人的寺廟,要跟他們共修,要跟他們學習,你就要跟他們穿一樣啦!同樣的,外國出家人要來跟我們中國人學習,他也要跟我們穿一樣才可以,要不然你要來學習,結果你故意跟我們穿不一樣,這樣不行的。所以,這個「是非善惡」要有一個標准在的,那個標准每一個時間和每一個地方,所有的人全都不一樣,甚至于怎樣呢?甚至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也可能不一樣。

  所以修行人他有一個標准在,但是他依照的標准是比較高的標准,但是爲了慈悲的關系,所以他們隨順衆生。衆生說是「善」,他也會說是善,他不會(故意)跟人唱反調。就是說,人家說是對,你就故意說「不對」,他就不會這樣。因爲不須要跟人家去辯論這個事情。你如果知道比較高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六祖大師現在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這是怎麼講的?這是超乎凡夫所說的「善惡」的境界。但是這個超乎凡夫所說的境界,並不是說就「沒有善惡」,你懂不懂?而是怎麼樣?而是不執著「善惡」,這樣子!「心」無執著。因爲了達一切善惡都是有一個時間、地域、人、事、物等等,因這些標准有所不同。所以這個修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又要回到那一個「心」的作用,因爲我們那一個心本來是清淨的,對不對!本來也沒有什麼「善惡」等等。但是因爲吸收了外塵,然後去分別那個外塵,就好像你打電腦一樣,把資料打進去以後,然後再用資料處, 理去處理那些資料,資料打進去以後那個就是「前五識」,裏面就有資料了,對不?然後再去分別的時候,就是去處理那些資料,那就是「第六識」(的工作),以及第七識的作用。所以,本來這個「心板」上是一片清白的,沒有這些所謂的「是非善惡」等等,這些影像都沒有。所以現在爲了要令你體驗出你這個心的「本來的情況」,因此六祖大師就叫他(慧明)說「不思善,不思惡」,那麼正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于是這個「心」就會怎麼樣呢?即所謂的萬緣放下。因爲你在思索一切善惡的時候,你的心很忙碌、亂想啊!而現在就不根據任何一點點外緣,這就叫萬緣放下,也就是所謂的「止心」,「止息妄心」。所以那個「不思善,不思惡」,換一句話講就是「止息妄心」。但是我們在佛法裏面常聽到「止息妄心」,那要怎麼樣止法呢?(就這個問題)六祖就開了一個方便,就是「不思善,不思惡」。在這個時候你不要去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全都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想它,這樣子。然後「正與麼時」,「正與麼時」就是剛好那個時候,正好在那個時候,「與麼時」就是「那個時候」,這是唐朝那個時候的白話,就剛剛好在那個時候。什麼時候?就是「你都沒有想善,也沒想惡」的時候,這沒想善惡。「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什麼?就是「止」(止息分別心,六識心息),那「正與麼時」呢?「正與麼時」就在那個時候,禅宗又有另外上句話就是「當下」,你「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當下,「那個當下」或「那個當口」。因爲「不思善,不思惡」是「止」,而「正與麼時」呢?就是「觀」,「正與麼時」就是「觀」。那是怎麼「觀」呢?現在我們打一個比方,(如)「雲過月」,你觀你這個「心」好象月一樣,好像月亮,即所謂「心月輪」,這也是密宗的觀法之一,你觀你的心好像一個心月輪,那你種種的煩惱就好像什麼?好像烏雲,烏雲經過月亮,這樣子。所以你那個心是一個「明月輪」,然後種種的「煩惱」以及「思維」都像黑雲過去一般,「黑雲」從你的這個「心月」上面過去,這樣子。那個黑雲在經過的時候,有時候黑雲比較濃,有時候黑雲比較不濃,那中間也有間隔,對不?然後你就這樣「觀」,你光是一心澄淨地「觀」。「觀」什麼呢?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然後觀你那個「心」就像月輪一樣。但是你雖然這樣澄心啊!但是,種種的妄想雜念還是很多,那「妄想雜念」就好像「烏雲」,好像烏雲一般這樣飄過去,但是你不要雲管它那些「烏雲」,你也不要管它是哪些「烏雲」,是什麼樣的「烏雲」,反正就是「烏雲」,反正「雜念」就是「雜念」(你不用雲分別它),這個時候你就光是「觀」,而不雲分別,光是「觀」而「不作分別」,因爲你平常會想說「喔,我這雜念,是在想以前殺生或是現在想我過去跟某人吵架等等,種種雜念,有很多啊」,通常你會去觀察,會去思維那一些雜念,但現在六祖大師,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方法「不思善,不思惡」,(覺知)雜念是有,沒有錯,但是你不用去管它,你就光是有如退一步看你自己的心,這個就是「觀心法門」。

  你坐在那裏「不思善,不思惡」,然後你那個「心月輪」上面種種煩惱、種種雜念就好像「烏雲」一般,飄過心月,(你不用去分別)那些「烏雲」是什麼樣的烏雲,是黑不黑、濃不濃,你都不管它,就是看著烏雲就對了。如此,你很客觀地觀察你心上的那些「烏雲」、那些「雜念」,而不作任何分別。因爲客觀地「觀」著那些烏雲,而不作分別。可是那些「烏雲」(之間)是有間隔的,譬如在這片烏雲過去,另外一片烏雲上來之前,中間有一個空隔,對不!(煩惱與煩惱之間有隔)兩片烏雲中間露出一個空隔的時候,那時候月光就會透過來,對不?好!那空隔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正與麼時」。這樣聽懂嗎?這還要帶點表演才行(師父作動作),「不思善,不思惡」就在(沒有烏雲的)那一刹那間「正與麼時」,你就會看到什麼?看到月亮。你就看到月亮了,「喔!原來月亮就是長成這個樣子」!圓圓扁扁的、而且光亮的。「正與麼時」是什麼?就是所謂的「靈光一現」。你在觀觀觀觀的時候,喔!突然這個煩惱跟煩惱中間停止的時候「正與麼時」,你看到那個靈光一現,也就看到了你那月亮、「心月輪」的本身。(就)OK!

  那麼所謂的靈光一現或是「靈光獨現」,是因爲煩惱止息(才能乍現),對不!但是因爲還在凡夫地位,所以煩惱總還會有,可是煩惱與煩惱中間都會有間隔,甚至還有煩惱薄一點的時候,那時(心中的)烏雲就沒有那麼濃,因此你還是可以矇矇眬眬地看到你那個「心月輪」。那就是所謂的「靈光獨現」,也就是所謂的「現前」,即「真如現前」。

  你若看到(真如)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爲是「現前」,所以就叫做什麼?就是看到真如現前。而真如就是「本性」對不?因此你就看到「本性」了,也就是所謂的「見性」。

  但是這個不可亂講,你不要今天聽我這麼說,明天你去做做看,然後就跟人家講「耶,我見性了哩」!那你就慘了。沒那麼快啦。你看到的也許只是「幻象」,你看到的也許是你自己妄想的,因爲那個「見性」不是一個物質,不是一個物質的東西,不是真正你眼睛看得到的東西,那是「智眼所見」,智慧之眼所見的,智眼所見。所以你不要看看看看到就說,我「心中這裏好象會發光呢」!那是不對的。

  「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中那)是「那」個,這是肯定詞,就是英文that,那一個就是「明上座」,「明」就是慧明,慧明上座「您」的「本來面目」。所以這整句來說,你如果沒有用「六識」的妄想分別去「思善」或「思惡」,也就是說不去思維「善」或是「惡」而「超乎這一切善惡(的)一切凡夫分別境界」的時候,就正在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有一絲「靈光獨現」,那時候你所看到的那個「靈光獨現」(明明朗朗)的那個境界,就是「慧明上座您本來的面目」,也就是你的「真心本性」所現出來的境界,那就是「見性」。

  「慧明言下大悟」。慧明上座聽了六祖大師的開示之後,馬上就「大悟」了。

  經文:〖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慧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若汝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慧明雖在黃梅,實未醒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暧自知。今行…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