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2

  ..续本文上一页所」,内迷「我」。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因为心中迷惑,所以不能自己悟到。「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所以就要「假」就是依靠,就要依靠、假借大善知识,「示」就是指示,「导」就是引导,指示引导,才有办法「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就好像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玩,他因为迷路,所以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去要问人家说,总统府怎么去、在那里?有一个认得路的就跟你说,总统府在那边,你就这样走。为你指示总统府在那边、那样走的那个人,就是「善知识」。所以因为你迷了路以后,你再怎么转也转不出去,再怎么转也转不到,所以你就要靠善知识给你指示。一切众生不能悟道就是迷啊!「迷」的相反就是「悟」,或者反过来讲,「悟」的相反就是「迷」啊!所以不能「开悟」的时候就是因为「迷」的关系,那「迷」的关系所以没有找到路,那因此就要靠「大善知识」来指示、引导你们(向)正确的方向。这个「指示」跟「引导」不一样,「指示」只是指给你知道就好;那「引导」呢?就是说甚至把你带到「目的地」,有时候若只是告诉你(怎么走),你听也听不懂,所以他就说「好啦、好啦,我带你去吧」!美国人和日本人经常会这样,我们台湾人不知会不会这样不知道,你若问他路,他跟你说了半天,你又听不懂,仍不知怎么走,他就会干脆带你去。「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你就要知道「愚人」愚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他的「佛性」本来是「无差别」的,但是只因为他的「迷」和「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就有愚痴也有智慧的(人),种种的差别。所以有的人学习这个禅宗,很容易就坠入「断灭空」,他说「啊,没有差别」或说一切都不分别,虽然「不分别」,但众生还是有迷、有悟、有智、有愚啊!这「迷悟」和「智愚」还有很多差别,有的人很笨,有的人没那么笨,有的人小笨,有的人大笨,对不?以智慧来讲也是一样,有的人有一点智慧,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有普通的智慧,这都有很多的差别,是不是这样呢?所以虽然「真如本性」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它现出来的「相」不一样,所以它的「作用」就有很多不同,差别就很多,虽然差别很多,但是究竟来说是没有差别;虽然「究竟」来说没有差别啊!但是因为因缘不一样的关系,所以也有种种的差别,这样听得懂吗?所以若要说「无差别」,另外一句也要说,「因为因缘不一样的关系,所以也有现出来种种不同的差别出来」,所以有「智」有「愚」。不是只有有「智」有「愚」,也有「健康」也有「生病」的啊!也有长得很壮,也有缺嘴的,也有眼瞎的,生出来就这样子的,也有精神很政常的,也有发疯的,统统有啊!对不?这就非常不可思议,是不是这样呢?所以这都是众生的因缘不一样,它因缘不一样,它的「业果」就不一样。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我现在为你们解说这个「摩诃般若波罗密」的这个法,所以你们大家统统可以得到智慧。「志心谛听」,「志心」就是「一心」的意思,「专心一心」来好好听,「谛」就是「真」,「以真心来听」,不要再妄想分别。「吾为汝说」我来跟你们说。

  经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先看到这里。

  善知识,诸位善知识,这世间有一些人一天到晚就嘴里面一直在念、一直在说,说这个「般若」,如念一点「般若经」啊就一天到晚在说「般若」,就一直掛在嘴巴上。「不识自性般若」但是他实在没认识到他自性的「般若」,他所说的「般若」是外在的「般若」,不是真正的「自性的般若」,如果这样呢?「犹如说食不饱」,就好象「说食」吃的东西、食物,若只用说的,而没有去煮,也不能得到食物,只有用说的不会(吃)饱,这意思就是「画饼充饥」的意思,「说食不饱」和「画饼不能充饥」意思是一样的,你只用说的不会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只有嘴一直在说「空」,「口但说空」心实不空,而种种的迷执,贪著不舍,这样子的话,万劫也不能见性。「终无有益」这样只有说「空」,也没有利益就是,所以这一切佛法,都不是嘴巴在说的,都是要「心」来做的。「善知识」诸位善知识啊!「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梵」的意思就是「清净」的意思,清净的语言,这是印度文的一种。「此言」,「此」就是此方,(此言)就是(指)我们中国话的意思,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因为他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够达到彼岸。「此须心行」「此」就是这个事情,这件事情是须要心行,「心行」就在心里面修行,「不在口念」不是在嘴说的。「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果只是嘴念,而心没有照着做,不依行那就「如幻如化」,好像幻化一样,「幻化」的意思即不是真的,那就对本身没什么帮助,没什么利益。「如露如电」就好像「露」和「电」一样,露水太阳出来它就不见了,电也是很快、「电」是无常。所以意思就是说「刹那生灭」,这种智慧是不能久住的。「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如果嘴里面唸,还有心中照这样去做。「则心口相应」心跟口就互相呼应,这样「口说心行」,互相照应,相符合。

  经文:〖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看到这里。

  这是六祖大师在解释这个「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那个「摩诃」的意思,「摩诃」就是大,那什么样的「相状」叫做大,真正能称为「大」的东西是什么呢?六祖大师就这样解释,从刚才那个接下去看「本性是佛」,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佛」,如果离开这个本性,就没有别的「佛」,所以一切诸佛都是证到这个本性,所以才统统是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什么是摩诃呢?「摩诃」的意思就是「大」的意思。那「大」的意思是什么呢?「心量广大」这个是最重要的意思(大般若的人),「心量广大」好像虚空那么大。「无有边畔」就无边无畔,看不到边那么大,这(心量)才叫做「大」,这只是讲它的「尺寸」,它的尺寸就是看不到边(无法测量),那样叫做「大」,但(还)不只是这样而已,不只是尺寸。「亦无方圆大小」(大般若)也没有形状,如果有形状的话,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大,不能说他是四角的或是圆的或是大或是小(它超乎一切形状),这种东西(般若)才是「大」,还有(大般若)「亦非青黄赤白」也不是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白色的,也就是说(大般若)也是「超越了颜色」,不是「属于」那一种颜色,而是「超过了一切的颜色」,这「青黄赤白」只是代表而已,代表一切颜色,也不能说是「属于」那一种颜色,它是超过一切颜色的,所以(这般若)才是「大」。「亦无上下长短」,「上下」是方位,也不能说它「大般若」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或者说它的方向在那里,还是长、还是短。「亦无瞋无喜」,「瞋喜」是「情」,(大般若)它也是「超过一切的情和感受」,「情」跟「受」,所以「无瞋无喜」,不能说(大般若)是「瞋」或是「喜」,超越这个「瞋喜」的范围,所以(大般若)才可以说是「大」。「无是无非」,「是非」是「分别」,(大般若)超过一切分别,所以它是真的「大」。「无善无恶」,「善恶」是「价值判断」,(大般若)「超过一切价值判断」,所以它是真的「大」。「无有头尾」,「头尾」是次第,(大般若)也超过一切的次第,要是有次第也不是真正的「大」,它超过一切的次第,所以(大般若)是真正的「大」。「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大般若的境界),一切诸佛的「刹土」就是佛土,就是「佛国」,统统好像虚空一样,「虚空」的意思是「无所住著」,不住不著,一切诸佛的「刹土」,一切诸佛的「佛国」,对它(大般若)来说,它都没有「住著」,「不住不著」,这样才是「大」。「尽同虚空」无所住著。「世人妙性本空」所以一切世间人的「妙性」,它本来就跟「空」一样。「无有一法可得」没有一点点的「法」可得,「得」的意思就是「执著」,你要把它「把握」起来,要把它「执着」起来,说那是「我的」,那样叫做「得」。所以一切妙法、世人的本性统统跟虚空一样,没有一点你能够把它「执着」起来,就是「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众生的「本自有之的佛性」叫「自性」,众生本自有之的佛性那个「真空」也是一样。「真空」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容纳一切」,可经容纳一切叫「空」,可以容纳一切而不取、不著、不染这样子叫「真空」。所以我们众生的心,本来应该就是这样,对一切他都能够「容纳」,而且「不著不染」,所以是「真空」。

  「善知识」诸位善知识,你们不要听到我说「空」,就执著那个「空」,第一个不要执着「空」,「第一莫著空」不要执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若是「空心静坐」这个叫做「枯坐」,若是「空心」,把这个「心」都空掉了,然后在那边坐著叫做「枯坐」,所谓的「槁木死灰」啊!这样就「著无记空」,「无记的意思」是什么?「非…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