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非恶」叫做「无记」。(关于)非善非恶,因为一切法有「三性」,就是「善、恶、无记」,一切法中有的法是善的,有的法是恶的,还有另外一些法,你不能说它是善或是恶的,那种叫做「无记」,就是没办法登记,没有办法记载说是属于善、还是属于恶,那叫做「无记」。譬如说(四种)「不定法」就是「无记」法,「悔、睡、寻、伺」是「无记法」,这「四不定法」也属于「无记法」。「无记」就是不能确定说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譬如以「睡眠」来说,你不能说它是好、或是坏,那便是「无记法」。怎么说「睡眠」不能说它是好或是坏?若是人疲劳的时候睡觉,睡了以后精神很好,这样就是「善」的,对不?同样是睡,若已经睡得很饱了,你还继续睡,这样就变成坏的了。所以同样是「睡眠」,贪睡就是不好的啦!但不管怎么样,那个睡眠本身是一种「无记」法。「无记法」是属于愚痴所摄,是一种愚痴。所以「无记法」做得太多的话,就变成「愚痴」。「空心静坐」也是一样,你坐在那里、傻傻的坐,好像木头坐在那里,不会增加智慧,反而越坐越笨,不会越坐越聪明,坐到后来,一个人混混钝钝的。
所以不是说「打坐就是修行,就能开智慧」你知道吗?也要懂得方法,你须知道坐在那里要怎样「用功」、怎样「用心」。智慧是要修的,不是说坐在那里,自然就会有智慧,(智慧)会从天上掉下来,不是这样的,须知道这智慧要怎样「修」。还有打坐不是说坐在那里,有的人开始坐的时候脚会疼,坐到后来脚比较不疼的时候,就说坐得好舒服呀!坐在那里不是要「求舒服」的,坐在那边是要「修道」,是要开智慧、是要断烦恼的,所以不要搞错了。
「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无记」就是愚痴,所以不要稍微念一些「般若经」,就一天到晚讲「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这世界是「器世界」,器世界的虚空能含这一切万物,这万物的色像,统统在虚空之中。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善人恶人,善法恶法,乃至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山等等」统统是在这个「虚空」里面。所以一切法统统在「虚空」之中。这个比喻下面、比喻说世间人他的本性是「空」也是一样,他的本性「本有的佛性」能够含容一切善恶,「人、法、依报、正报」统统在这「佛性」里面。
「诸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所以叫做「大」,「万法」统统在诸人的「本性」里面,在诸人的本性里面显现出来。
下面「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以上所说的,就是说「大」或是「空」的道理,现在这句所说就是说教我们怎样修这个「大」。这个「大」、这个「摩诃」要怎样修(才能达到「大般若」的「大」)?就是我们若见到一切的人、无论见到什么那种人,「恶之与善」,见到一切人他恶的地方也好、见到他善的地方也好,统统「不取不舍」。「不取不舍」的意思,换句话讲就是「不爱不憎」。甚至「不取不舍」比「不爱不憎」还要更进一步,因为你「取」的话就是「喜欢」嘛,「舍」的话就「讨厌」嘛!你「喜欢」的时候你就会「取」,你「讨厌」的时候你就会「舍」。因为「取舍」所以才有「爱憎」。「亦不染著」心也没有被染到,这个「心」好像虚空这样,这样叫做「大」,所以就称作「摩诃」。所以要怎样修这个(大般若的)「大」呢?怎样修这个「摩诃」(般若之大)呢?就是这样修。若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或是坏的地方统统「不取不舍」,不爱不憎,「不忻不悲」,这样叫做(大般若之)「大」。所以世间人常说「我能爱能恨」或「我嫉恶如仇」(这是凡夫人的境界),但是修行人、修佛法的人,就不说「嫉恶如仇」了。学佛的人要怎样呢?要「不憎恶人」,这就很困难了,对不?不憎恶人,不但不憎恶人,甚至佛在佛经里说「于善不善等以慈」,「于」就是「对于」,对善人和不善的人统统平等地有慈悲叫「于善不善等以慈」,这就真的「大」了,「大悲大悲」是没有条件的,并不是说他是善人所以我对他好,他是恶人我就不对他好;他是善人我就对他慈悲,他是恶人我就不对他慈悲。
经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看到这里。
「善知识,善人口说」这「迷人」他只是「用口」说而已。若有智慧的人,他「用心」在修,他在心里面修。「口不乱说,心在修行」,要是没智慧的「迷人」、愚痴的人,就只有一天到晚嘴巴吱吱喳喳地说,心里都没在修;还有一种「迷人」,愚痴的人、迷惑的人「空心静坐」,他就要把这个「心」空掉,在那里「静坐」,「百无所思」一切都没有在想,说他能这样而自称很伟大,为什么?因为他说「我可以把我的心都空掉」,其实这是愚痴,因为你不可能把那个心都空掉,即使你真的可以把心都空掉,也不会有智慧的,你知道吧?即使你能够空掉的话,也不会有智慧,也不能度烦恼,所以就称为「迷人」。「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说这种人啊!就不能和他一起说话,(不能)说什么呢?(不能)和他说这个「无上法」。「为邪见故」就是他「为著邪见故」,因为他心中有邪见。「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我们这个「心」的「量」本来很「广大」,可以「遍周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用即了了分明」,如果在应用的时候就「了了分明」,「了了」就是「清楚」的意思,很清楚又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若是应用这智慧的时候就「知一切」,就是如实知道一切法。「一切即一」对这个修行人来说,他就证得「一切法」就是「一」,「一」就是指「一相」,「一相」就是「真如相」。「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真如相」就涵摄「一切法」,所以它能够来去自由,「去来自由」就是「来去自由」,这样就是「生死自在」。「心体无滞」他的「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没有障碍,「滞」就是滞碍,就没有障碍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大般若」的意思。
第十五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六集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这里接下去。
经文:〖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看到这里。
「善知识」就是六祖称呼与会大众,就好像佛称与会大众说「善男子,善女人」的意思一样,那这个「善知识」就包括所有的男子女人。「一切般若智」般若的智慧啊,「皆从自性而生」,「自心本性」而生出来的,为什么说「生」呢?因为「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空寂无相」,所以称为「生」。那这个般若之生呢?也是要与外面的因缘和合,所以会生起。就好像闪电一样,闪电也是因缘和合,「阴阳二极」和合的时候而生的。「不从外入,莫错用意」这个般若的智慧啊,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是「本性本心」本来就是有的,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莫往外追逐」,不要到外面去追逐「般若智慧」,「莫错用意」,这个「意」就是「意识」,(是)第六意识,也就是说「莫错用心」,也是可以说的,不要会错了意思,然后不要用你的「意思」去妄想。「名为真性自用」你如果体会到自己「本心」的般若之智呢?就是自己的「真性」,然后自己「取用」。「一真一切真」如果你证到了或是体会到了这个「一真」,也就是你这个「自心」,这个「一真」的那个「一」就是指你的「自性」,证到自性是真的话,那么就见得「一切法」皆是「真如所现」。「一切真」就是「一切法皆是真如所现」,一切法之「体」都是以此真如为体,叫做「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心量是成佛的大事,这个「大事」是指「成佛」。那个「心」是什么呢?「心」是指「如来藏心」,「如来藏心」他要办的事情是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最大的事莫过于「成佛」,所以「不行小道」,不要修行小道,这个小道是泛指一切的「凡、外、权、小」,一切「凡外权小」的境界就叫做「小道」。什么是「凡」呢?就是凡夫、凡夫的境界;「外」就是外道、一切的外道;「权」呢?就是佛法里面的「权法」,也就是说不是「究竟」的法;「小」呢?就是「小乘」;「权」就是指大乘菩萨里面的「权法」,大乘菩萨道不是都是真实法,它有「真」有「权」,因为大乘菩萨道很广,真实的「真谛」跟「权谛」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如果要做这心量的大事呢,要成办心量大事,那么就不能行小道、不能行「凡外权小的境界」。要行什么样的境界呢?要行佛如来、以及大菩萨的境界。那么这个凡夫的境界呢?譬如说我们讲这个「坛经」就是讲「禅」,那这个「禅」有很多种,现在有很多像六祖大师所说的「空心静坐」,那这个算是凡夫的境界,那么有的呢?坐在那里就练气功,乃至于美名之什么「大乘禅功」、什么「达摩功」啊、什么「如来禅功」啊、「大日佛功」啊,很多,然后也称之为修道很奇怪。当然修那个种种气、乃至于气脉明点、精气神啦!那么这都是在「会臭会烂的东西」(臭皮囊、身体)上面修,这个就好象经里面讲说,譬如煮沙终不成饭,你去煮沙怎么能成饭呢?即使经过累劫你去蒸沙也不会把那个沙蒸成饭。还有人练这个什么「达摩易筋经」,这个也不是佛法,那个只是称为达摩,事实上跟达摩没有任何关系,达摩真歹运、真衰,因为那里面的道理、还有那个词都是道教的,所以很多不知道的出家法师,还很神气的练「达摩易筋经」,「达摩易筋经」如果要「易筋…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