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话,那个「筋」是「无相的筋」,不是「有相的筋」,不是那种橡皮筋的那种筋,所以达摩(祖师)怎么易筋呢?「破相」就是易筋。听过这个没有「易筋经」?什么叫「易筋」?「易筋」的意思(本意)就是说把那个筋脉全部都改变了叫「易筋」,把这个筋脉(会变臭的身体)变成(他们所谓的)「超凡入圣」、那就是指「打通任督二脉」,这个筋就「易」过来了,就改易过来了,然后就可以达到「白日飞升」,「阳神出窍」、「阴神出窍」这种境界,这不是道教的境界是什么?所以学佛的人要有眼睛,自己要会看,不过世间睁眼瞎子很多,没办法。所以如果真要修「佛道」的话,是成佛的大事「心量大事」,是要成就「如来藏」的,因此「不行小道」。「行小道者」佛在「法华经」里面说叫「乐小法者」。「乐小法者」是有一种人、有一类人是喜欢小法的,但是如果修「无上菩提」的人须乐大道,不乐小法。
「口莫终日说空」不要一天到晚都喊着说「空」啊!「空」啊!但是心里面却不修此行,学佛折人一天到晚喊着空啊!空啊!就有一点像花花公子一天到晚碰到一个女孩子,然后就跟她讲「我爱你,我爱你」,但是「心中并没有真爱」,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他讲那个爱是很容易,跟顺口溜一样,很容易讲;同样的那学佛人,也很容易就开口就「四大皆空」,或是「如如不动」啊!像这些都变成「顺口溜」,要不然就变成什么「绕口令」这样的,「口头禅」啦!口说不应心,心口不相应,「相应」的意思,就是「同时俱起」叫相应,「同时俱起,同缘同时」,同一个缘,它所「缘」的东西是一样的,那么就叫「相应」,这个是「唯识」的一个名词。
「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就好像一般的老百姓,自己说自己是国王,那「终不可得」是不可能的,那就是「名不应实」。「悲吾弟子」。如果是这样子,你光说不练,就不是我的弟子,我的弟子的话,一定要就是说「解行相应」,当然这个「解行相应」,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是很难得的。有人问达摩祖师说「如何为祖」,因为学禅的人就是要「成佛作祖」,有人问说「如何是祖」?达摩祖师答说,「「解行相应」名之为祖」。「有解有行」以外,「解」跟「行」又要相应。下一段。
经文:〖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看到这里。
诸位善知识什么叫做「般若」?「般若」的意思啊,「唐言」唐就是唐朝,也就是中国话,中国话叫做智慧,「一切处」就是一切的地点、任何地方。「一切时中」就是一切时间、一切时候、无论什么时候的意思。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念念不愚」念念都不愚痴。这个「念」是什么意思?这个「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时间单位」,那个时间单位就是「刹那」的意思,「一刹那」就是很短;那第二个呢?是「空间」的单位,就是「念头」,我们心中的念头就称为「念」,所以说叫做「心念」。所以这个「念」,这里的「念念」代表两个意思:也就是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就是说「心中的每一个念头」就叫「念念」,念念啊不愚,念念「在很短的时间里,心中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愚痴,都不生愚痴,都不会有愚痴出现」,这样子叫做「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这个常行的「常」不是说常常,是说「一直是这样」、「永远」的意思,永远叫做「常」,永远不变叫做「常」。永远都没有改变地修行智慧,这样就是「般若行」。
一直说这个智慧,到底什么是「智慧」?智慧有很多种,智慧有「声闻智」、有「缘觉智」、有「菩萨智」、有「佛智」、有「凡夫智」或是「世间智」,这些都是「智慧」。当然这个智慧是有高低。这个凡夫智是最低的,「声闻、缘觉」稍为高一点,菩萨又高啦,那佛制是最究竟的,那么再说什么是「声闻智」呢?声闻智就是「苦智」,代表的就是「苦智」,也就是「四圣谛」的第一个,苦集灭道那个苦智,如果能于世间一切苦啊生于(出)智慧就叫「苦智」,听得懂吗?因为我们世间的人,在这个世间受很多痛苦,但是只有受痛苦而已,没有智慧,永远都没有智慧,白受苦而已。但是有声闻智慧的人,他就可以在受苦的中闻,他就观察,依照佛祖所教的法门去观察,观察以后就起了智慧,那个叫做「苦智」,这个「苦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说「一切世间皆是苦」,这个叫「苦智」,这是依佛祖所说的,一切世间都是苦,没有一点可以叫做快乐的,那你如果说有一点快乐的,那个快乐也很快就变成不快乐,那个(世间的)快乐要刚刚好的时间,刚刚好的量,才会是快乐,如果太慢也不会快乐,太早也不会快乐,那如果太多也不会快乐,太多也会讨厌,太少也不会快乐,太早的时候你会说不过瘾,不过瘾心中就会起烦恼,刚才说太早的时候,太早来,你心里没有准备,也不会快乐,太慢来,你在那里期待,也不会快乐,那就要你恰好需要时,它刚刚好来,这样碰巧就真快乐,但是那个快乐也是一刹那,那个刹那快乐过去以后它会「变坏」,那么变坏叫做「坏苦」。「一切法的本质是苦」,叫做「苦苦」。可是这个快乐会改变,它的性质会改变,会变坏,无常嘛!那会变坏,所以叫做「坏苦」。有一种苦呢,即使不是变坏,即使本身不是苦,也就是说不是「苦苦」,也不是「坏苦」,但是它会一直「迁流造作」,那叫「行苦」。「迁流造作,变动不居」那你把握不住,捉摸不定,那么这就是「行苦」。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善变的女人」,女人的脾气最善变,男人常常被女人搞得糊里糊涂的,那就是因为女人的脾气善变,所以男人就因为这个「善变」而很苦,这个叫做「行苦」。不过人就是这样愚痴啦!你若不让他这么受苦,他又觉得不过瘾,所以非得这样苦不可。那么所以佛说「众生颠倒,以苦为乐」,你如果不(令他)这么苦的话或说不是这么善变的话,又会说她「不够女人味儿」。所以「声闻智」就是「苦智」,是一切声闻智的根本。然后声闻因为要出离一切苦,所以从「苦圣谛」开始。这「苦」是「苦果」,「集」呢?是「苦之因」,由果推因,所以由「苦圣谛」到「苦集圣谛」,「集谛」是一个缩讲,它的全称叫做「苦集圣谛」。「苦集圣集」接著呢?是「苦灭圣谛」,「苦灭圣谛」就是「涅槃」。那要怎样达到这个「苦灭圣谛」的果呢?那就是求它的「因」,(其因)就是「苦灭道圣集」(道)。这在声闻乘里面,所谓「阿含圣典」里面都是这么讲,「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简单的讲叫便是「苦、集、灭、道」。好!那么这之中都有一个「苦」字,对不?它是为了要「离苦」而修的,「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世间」是指「三界」,「离三界之苦」,这个是「声闻智」。接着「缘觉智」呢?「缘觉智」主要就是「无常」、「无常智」。「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纯一大苦聚」,那么这「十二有支」表示三界「生灭的无常」,缘觉的修行人就体会到这个生灭的无常,所以是「无常智」,以「无常」为代表。接着「菩萨智」,菩萨的智慧主要「空智」,「空智」就是「人空、法空」。因为声闻智是证到「人空」,那缘觉智除了证「人空」还证到部分的「法空」,因为「以无常故空」嘛!那「菩萨智」呢?就「人法二空」。接着「佛智」呢?佛智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智」,那即是「空不空智」,也就是「一切中道智」。那「凡夫智」是什么?凡夫智就是所谓的世智辩聪。
那么这里讲说「常行智慧」,当然就不是指「声闻缘觉」的智慧,主要是指至少菩萨的智慧,菩萨跟佛的智慧,要常行这样的智慧。那么佛的最高的智慧呢?简单讲是「无有少法可得」,「于一切法不缘、不取、不著、不住」这就是佛智,如果能够常行这样的智慧呢?就是「般若行」。所以「般若」不是只是喊「空啊!空啊的!」因为所谓的「空」啊!是「空而不空」,是依「如来藏」而来的。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愚」就是若心中起「一念的愚痴」,假如心里起「一念」,那一个念头是愚蠢的,是愚痴的念头,这样你心中所有的般若,都断绝了,都没有了。
「一念智,即般若生」如果心中能够生起一念的智慧啊,那么就是「般若」生起来了,所以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心念」,这一点点的心念、心里头一点点的不要说有「智慧之念」,说「善念」善念就好了,只是这善念、一刹那的善念,就不知道过去世修了多久才有办法,不然的话,一般的凡夫心里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这样一天有多少秒啊,你看(心中)有几秒是善良的,有几秒的念头是「为别人想」的,有几秒的念头是「不为自己想」的,很少、很少,对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自己想,其它时间都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在想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样子,一靠子就是昏昏暗暗、矇矇懂懂一靠子,那活了等于没活、白活了,所以凡夫就是这样子,心中没有智慧,没有光明,佛所谓「暗钝」。所以心中像防空壕,防空壕知道吗?(不见天日,很暗)。「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有一个「念头」是智慧的出现,那样你心中的「般若」就生出来了,但是不要小看这「一念的智慧」,是很难得(到)的,更何况你如果说这个「念念」能「相继」,都是(有)智慧出生的话,这样这个人过去世修行修的不错,已经在修行的上面受了很多苦,很用功…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