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34

  ..續本文上一頁」的話,那個「筋」是「無相的筋」,不是「有相的筋」,不是那種橡皮筋的那種筋,所以達摩(祖師)怎麼易筋呢?「破相」就是易筋。聽過這個沒有「易筋經」?什麼叫「易筋」?「易筋」的意思(本意)就是說把那個筋脈全部都改變了叫「易筋」,把這個筋脈(會變臭的身體)變成(他們所謂的)「超凡入聖」、那就是指「打通任督二脈」,這個筋就「易」過來了,就改易過來了,然後就可以達到「白日飛升」,「陽神出竅」、「陰神出竅」這種境界,這不是道教的境界是什麼?所以學佛的人要有眼睛,自己要會看,不過世間睜眼瞎子很多,沒辦法。所以如果真要修「佛道」的話,是成佛的大事「心量大事」,是要成就「如來藏」的,因此「不行小道」。「行小道者」佛在「法華經」裏面說叫「樂小法者」。「樂小法者」是有一種人、有一類人是喜歡小法的,但是如果修「無上菩提」的人須樂大道,不樂小法。

  「口莫終日說空」不要一天到晚都喊著說「空」啊!「空」啊!但是心裏面卻不修此行,學佛折人一天到晚喊著空啊!空啊!就有一點像花花公子一天到晚碰到一個女孩子,然後就跟她講「我愛你,我愛你」,但是「心中並沒有真愛」,是同樣的道理。但是他講那個愛是很容易,跟順口溜一樣,很容易講;同樣的那學佛人,也很容易就開口就「四大皆空」,或是「如如不動」啊!像這些都變成「順口溜」,要不然就變成什麼「繞口令」這樣的,「口頭禅」啦!口說不應心,心口不相應,「相應」的意思,就是「同時俱起」叫相應,「同時俱起,同緣同時」,同一個緣,它所「緣」的東西是一樣的,那麼就叫「相應」,這個是「唯識」的一個名詞。

  「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就好像一般的老百姓,自己說自己是國王,那「終不可得」是不可能的,那就是「名不應實」。「悲吾弟子」。如果是這樣子,你光說不練,就不是我的弟子,我的弟子的話,一定要就是說「解行相應」,當然這個「解行相應」,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是很難得的。有人問達摩祖師說「如何爲祖」,因爲學禅的人就是要「成佛作祖」,有人問說「如何是祖」?達摩祖師答說,「「解行相應」名之爲祖」。「有解有行」以外,「解」跟「行」又要相應。下一段。

  經文:〖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看到這裏。

  諸位善知識什麼叫做「般若」?「般若」的意思啊,「唐言」唐就是唐朝,也就是中國話,中國話叫做智慧,「一切處」就是一切的地點、任何地方。「一切時中」就是一切時間、一切時候、無論什麼時候的意思。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候。「念念不愚」念念都不愚癡。這個「念」是什麼意思?這個「念」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時間單位」,那個時間單位就是「刹那」的意思,「一刹那」就是很短;那第二個呢?是「空間」的單位,就是「念頭」,我們心中的念頭就稱爲「念」,所以說叫做「心念」。所以這個「念」,這裏的「念念」代表兩個意思:也就是說「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就是說「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叫「念念」,念念啊不愚,念念「在很短的時間裏,心中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愚癡,都不生愚癡,都不會有愚癡出現」,這樣子叫做「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這個常行的「常」不是說常常,是說「一直是這樣」、「永遠」的意思,永遠叫做「常」,永遠不變叫做「常」。永遠都沒有改變地修行智慧,這樣就是「般若行」。

  一直說這個智慧,到底什麼是「智慧」?智慧有很多種,智慧有「聲聞智」、有「緣覺智」、有「菩薩智」、有「佛智」、有「凡夫智」或是「世間智」,這些都是「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是有高低。這個凡夫智是最低的,「聲聞、緣覺」稍爲高一點,菩薩又高啦,那佛製是最究竟的,那麼再說什麼是「聲聞智」呢?聲聞智就是「苦智」,代表的就是「苦智」,也就是「四聖谛」的第一個,苦集滅道那個苦智,如果能于世間一切苦啊生于(出)智慧就叫「苦智」,聽得懂嗎?因爲我們世間的人,在這個世間受很多痛苦,但是只有受痛苦而已,沒有智慧,永遠都沒有智慧,白受苦而已。但是有聲聞智慧的人,他就可以在受苦的中聞,他就觀察,依照佛祖所教的法門去觀察,觀察以後就起了智慧,那個叫做「苦智」,這個「苦智」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說「一切世間皆是苦」,這個叫「苦智」,這是依佛祖所說的,一切世間都是苦,沒有一點可以叫做快樂的,那你如果說有一點快樂的,那個快樂也很快就變成不快樂,那個(世間的)快樂要剛剛好的時間,剛剛好的量,才會是快樂,如果太慢也不會快樂,太早也不會快樂,那如果太多也不會快樂,太多也會討厭,太少也不會快樂,太早的時候你會說不過瘾,不過瘾心中就會起煩惱,剛才說太早的時候,太早來,你心裏沒有准備,也不會快樂,太慢來,你在那裏期待,也不會快樂,那就要你恰好需要時,它剛剛好來,這樣碰巧就真快樂,但是那個快樂也是一刹那,那個刹那快樂過去以後它會「變壞」,那麼變壞叫做「壞苦」。「一切法的本質是苦」,叫做「苦苦」。可是這個快樂會改變,它的性質會改變,會變壞,無常嘛!那會變壞,所以叫做「壞苦」。有一種苦呢,即使不是變壞,即使本身不是苦,也就是說不是「苦苦」,也不是「壞苦」,但是它會一直「遷流造作」,那叫「行苦」。「遷流造作,變動不居」那你把握不住,捉摸不定,那麼這就是「行苦」。舉一個例子,譬如說「善變的女人」,女人的脾氣最善變,男人常常被女人搞得糊裏糊塗的,那就是因爲女人的脾氣善變,所以男人就因爲這個「善變」而很苦,這個叫做「行苦」。不過人就是這樣愚癡啦!你若不讓他這麼受苦,他又覺得不過瘾,所以非得這樣苦不可。那麼所以佛說「衆生顛倒,以苦爲樂」,你如果不(令他)這麼苦的話或說不是這麼善變的話,又會說她「不夠女人味兒」。所以「聲聞智」就是「苦智」,是一切聲聞智的根本。然後聲聞因爲要出離一切苦,所以從「苦聖谛」開始。這「苦」是「苦果」,「集」呢?是「苦之因」,由果推因,所以由「苦聖谛」到「苦集聖谛」,「集谛」是一個縮講,它的全稱叫做「苦集聖谛」。「苦集聖集」接著呢?是「苦滅聖谛」,「苦滅聖谛」就是「涅槃」。那要怎樣達到這個「苦滅聖谛」的果呢?那就是求它的「因」,(其因)就是「苦滅道聖集」(道)。這在聲聞乘裏面,所謂「阿含聖典」裏面都是這麼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簡單的講叫便是「苦、集、滅、道」。好!那麼這之中都有一個「苦」字,對不?它是爲了要「離苦」而修的,「離一切世間苦」。這個「世間」是指「叁界」,「離叁界之苦」,這個是「聲聞智」。接著「緣覺智」呢?「緣覺智」主要就是「無常」、「無常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無名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純一大苦聚」,那麼這「十二有支」表示叁界「生滅的無常」,緣覺的修行人就體會到這個生滅的無常,所以是「無常智」,以「無常」爲代表。接著「菩薩智」,菩薩的智慧主要「空智」,「空智」就是「人空、法空」。因爲聲聞智是證到「人空」,那緣覺智除了證「人空」還證到部分的「法空」,因爲「以無常故空」嘛!那「菩薩智」呢?就「人法二空」。接著「佛智」呢?佛智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智」,那即是「空不空智」,也就是「一切中道智」。那「凡夫智」是什麼?凡夫智就是所謂的世智辯聰。

  那麼這裏講說「常行智慧」,當然就不是指「聲聞緣覺」的智慧,主要是指至少菩薩的智慧,菩薩跟佛的智慧,要常行這樣的智慧。那麼佛的最高的智慧呢?簡單講是「無有少法可得」,「于一切法不緣、不取、不著、不住」這就是佛智,如果能夠常行這樣的智慧呢?就是「般若行」。所以「般若」不是只是喊「空啊!空啊的!」因爲所謂的「空」啊!是「空而不空」,是依「如來藏」而來的。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愚」就是若心中起「一念的愚癡」,假如心裏起「一念」,那一個念頭是愚蠢的,是愚癡的念頭,這樣你心中所有的般若,都斷絕了,都沒有了。

  「一念智,即般若生」如果心中能夠生起一念的智慧啊,那麼就是「般若」生起來了,所以不要小看這一點點的「心念」,這一點點的心念、心裏頭一點點的不要說有「智慧之念」,說「善念」善念就好了,只是這善念、一刹那的善念,就不知道過去世修了多久才有辦法,不然的話,一般的凡夫心裏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這樣一天有多少秒啊,你看(心中)有幾秒是善良的,有幾秒的念頭是「爲別人想」的,有幾秒的念頭是「不爲自己想」的,很少、很少,對不?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爲自己想,其它時間都糊裏糊塗的,不知道在想什麼也不知道,那這樣子,一靠子就是昏昏暗暗、矇矇懂懂一靠子,那活了等于沒活、白活了,所以凡夫就是這樣子,心中沒有智慧,沒有光明,佛所謂「暗鈍」。所以心中像防空壕,防空壕知道嗎?(不見天日,很暗)。「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有一個「念頭」是智慧的出現,那樣你心中的「般若」就生出來了,但是不要小看這「一念的智慧」,是很難得(到)的,更何況你如果說這個「念念」能「相繼」,都是(有)智慧出生的話,這樣這個人過去世修行修的不錯,已經在修行的上面受了很多苦,很用功…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