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35

  ..續本文上一頁,才有辦法,不然的話,我們這個「內心」與外境有很多引誘、誘惑,讓你去胡亂想、一直想,而且都是想一些有的、沒有的(事),但是都沒有在想「正道」,你看有幾秒在想「正道」,你測試看看,你去叫較棒的醫生,在裏心裏面裝一個表,開始測,現在如果有一個念頭是在想修行的事,就跳一下,那如果在想「悲慈」就跳一下,那又「不能生氣」就跳一下,那如果想其它的事就「叭」一下,這樣可能整天都在「叭、叭、叭」。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世間人啊都愚癡與迷惑,就好像沒有眼睛,沒有慧眼,所以不能看到般若,這個般若是什麼?般若是「法」。「法」就要什麼才看得見呢?要有「慧眼」的人才看得見,當然啦「法眼」更好,法眼就「見法」,對不!那至少要有「慧眼」,慧眼才看得到「般若」,那我們凡夫都好象瞎子,睜眼瞎子啊,都看「法」看不見,都看這個「五欲六塵」,種種形形色色看得到而已。「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嘴裏面雖然每天都在說般若、般若,空啊、空啊、空啊,空到後來,整個人都「空空」(臺語,呆呆),但是心中卻常常都存著愚癡的念頭,這個情形你注意看,有很多,尤其是念「金剛經」的,念到後來,很多都這樣,落入斷滅空,一天到晚都在說「空」,但是你注意看看,「金剛經」不是在說「空」的,「金剛經」所說的不是「空」,一切都誤解了。我以前在美國有講一部「金剛經」錄音帶,以後有因緣再給你們說一遍,金剛經不是在說「空」,你們不要那麼「空」,實在不是在說「空」。「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常常都說「我是修般若的」,常常聽人家說,我父親是持金剛經的,好像「金剛經」是一條金魚一樣,說他們在「飼」(臺語飼與持同音)金剛經。(他所說)「持金剛經」是什麼意思呢?早上念一部,晚上念一部,這樣就叫做「持金剛經」,應該是說他是誦「金剛經」的,這樣就可以了。「持」是什麼呢?「持」就是「受持」,「受持」不是用「手」這樣持(拿持),(不是)「拿經本」這樣就叫做「持」,那也不是用「嘴念」叫做「持」,「持」是用「心持」。「持」是什麼呢?「持金剛我的法門」,「持金剛經的道理」,「心裏就照這樣下去做」,這樣才叫「持」,不然的話只能說他是「念金剛經」,或是「誦金剛經」的。有的人看「般若經」,或是般若系的(經),然後就說他是「修般若」的,接著「念念說空」,好像世間的人在讀文學,讀浪漫的文學,那一天到晚都在談愛情、白馬王子,這樣子,每天到晚等于都在「打妄想」一樣,「念念說空」實在是不識真空,對「真空」實在是沒有真正的認識,其實呢「般若無形相」,「般若」的智慧是「無形相」的。

  什麼是「般若」呢?就是「智慧心」,智慧的心就是「般若」。所以意思就是說「心中若有智慧,就有般若」,那如果「沒有智慧」呢?就沒有「般若」,「般若」不是在「經」裏面,「般若」是在「心」裏面。「般若」不是在佛祖所說的「般若經」裏面,是在「衆生的心中」,衆生的心中若有智慧,就有「般若」,若沒智慧就沒有般若。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假如可以做這樣的「解」、理解,這樣就叫做有「般若智」。

  經文:〖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何名波羅密」什麼叫做波羅蜜?「波羅蜜」梵文叫Paramita「波羅蜜多」,應該整個講叫做「波羅蜜多」(全稱),這是翻它的音。「此是西國語」,「西國」就是西方,就是印度的意思,西方的音;中國話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彼岸」是一個比喻而已,不是說真的有一條海,還是一條溪,「對面」就是「彼岸」,不是那個意思,那是一個「比喻」。譬如說什麼,比如說彼邊好地方,彼邊,過河那邊好地方,就叫彼岸。我們這邊「生死痛苦煩惱的地方」就叫此岸;過了這條「生死河」,去那個「涅槃」、「菩提」的境界,叫「彼岸」,「沒生死煩惱的地方」,那是一個比喻。

  「解義離生滅」,「解」就是了解的意思,但是這個「解」有叁種:一種是「理解」,一般的解是「理解」;第二種呢?是「悟解」;第叁種是「證解」。這個理解是指一般「世間智」,凡夫的智慧去了解叫做「理解」,這是有煩惱的心,(用)有煩惱的心去理解一件事情,叫做「理解」;若沒有煩惱心,沒有煩惱心「與定心相應」、「善根相應」的叫做「悟解」,已經悟到的解叫做「悟解」,這個「悟」不是說「大徹大悟」啦!是一般的「悟」叫做「悟解」。這個悟有「通達」的意思;「證解」就是較高的境界。「解義」,「義」就是「道理」的意思,「佛理」的意思,假如有悟解到佛理就離「生滅」。所以這個「解」至少是「悟解」,或是「證解」。你若「悟解」到佛祖的道理,就可以「離處滅」。「離」就是離開,就是脫離的意思,「生滅」就是生死煩惱,「生死煩惱」叫做生滅。「著境」著就是貪著,貪著這個「境」是什麼?就是「內外境界」,內外的境界叫做「境」。那內外的境界,「內」也可以叫「境」,「外」也可以叫境。「外境」就是六塵,那「內境」就是六根,貪著「外六塵,內六根」的境界,叫做「著境」。如果貪著了內外的境界,「生滅」就起來了,「生滅」就是「生死」,就有「生死煩惱」起了。「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如果這樣貪著了內外境界的時候,生死起來,就好象水,這個「水」是指河水,好像河水裏面有波浪,一條河如果有波浪的時候,這樣就會阻隔航行,如果你要駕船,就比較危險,船就不能過了,所以這邊就叫做「此岸」,那邊就叫做「彼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假如「離」就是脫離,如果能脫離一切境,一切內外的境界沒有貪著,這樣就沒有「生死煩惱」,就沒有「生滅」了。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好像河水常常通流,不會起波浪,這樣子船都可以來來去去,通行無阻,這樣子的話就能夠「到達彼岸」,所以稱爲彼岸。你那條船要劃到對岸,就劃得到,叫做到達彼岸,所以叫做「波羅蜜多」。這一句、整句的意思是什麼?「什麼叫做波羅蜜多,什麼叫做到彼岸」?「波羅蜜多」我們又翻成「度」,「六度」,那什麼叫「度」呢?「度」的意思就是簡單一句話,就是「離境」跟「著境」。如果「離境」的話就是波羅蜜多,如果是「著境」的話就是「生死此岸」。所以簡單一句話,就是「貪著」與「離貪著」,如此而已。「貪著」就是「此岸」、就是「生死」,就是「煩惱」;「離貪著」就是「到彼岸」,就是「得解脫」。

  經文:〖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這一段很有名,但是很容易誤解,這六祖大師曆害就在這裏,每一個人看都很懂喔!這「六祖壇經」我都看得懂。看懂是看懂,不知是「幾分目」而已(用幾分目來看)。

  「善知識,迷人口念」這個迷的人,凡夫人啊!只是嘴巴念而已,用嘴巴講的、嘴巴唸的,用嘴巴講的比較快。「當念之時,有妄有非」當他在唸的時候,「有妄」有虛妄,也「有非」,就是有過錯。譬如說大家都念佛,大家都唸「阿彌陀佛」,見到師父就「阿彌陀佛」,見到同修也「阿彌陀佛」,但是在唸「阿彌陀佛」的時候,心裏也是打妄想,對不?「妄想」即是「非」,那就叫做「有妄有非」。「阿彌陀佛」跟你的「妄想」結在一起,「相應俱時而起」,聽懂嗎?這叫做「有妄有非」。因爲念「波羅蜜多」是清淨法,好像念佛「阿彌陀佛」是清淨法,你在念清淨法的時候,還有「雜染」,汙染法,跟一切雜七雜八的都結合在一起,所以變成你心中的「阿彌陀佛」,也不能超生,因爲被你的「染法」包住了。所以(這樣)莫說你要往生,連你「心中的阿彌陀佛」都不能往生。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如果念念,每一個念,都心裏有在修行,這樣叫做「真性」。「真性」是什麼?就是「隨于真性」,跟隨真性來行(即)「隨于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假如可以悟到這個法的人,他所修的就是「般若法」,如果修這個行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若沒有開始修行,就永遠是凡夫。「一念修行」假如一念間發起,一念間「發起修行」就「自身等佛」,「等」就是平等,與佛平等叫做「等佛」,與佛祖平等,假如一念間發起修行之心,這樣就與佛祖平等。這是什麼?這是不是很跨張?沒有。他(六祖)在說的是「究竟」的意思,這就是跟「華嚴經」所說的同樣的意思,即「發心畢竟兩無二」的意思。你一念間發起修行,就是「初發心菩薩」了,「等佛」就是跟佛祖一樣,佛祖已經是「究竟」成佛,而我們只是開始修行而已,開始發心修行,但是這個發心是非常困難的,頭一步是很難踏出去的。這()有一個比喻不要說太遠,(就說)早上開鍾聲的時候,要翻身爬起來那個時候,是很困難的,被窩裏很溫暖(比喻開始難),對不?休息。

  第十六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七集

  繼續上節所講的。「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倘若沒修行的話,永遠就是凡夫,倘若一念發起修行,就自身與佛是平等的。這個你們就要注意,這個「六祖壇經」裏面所講的,都是最究竟的意義,所以你要以這個真實義,真實眼來看,真實心來聽,而不能虛妄分別,不能像這個地藏經裏面說的以「凡夫俗眼」來看,那樣子的話,不但不能了解經中大意,而且還會起「疑、謗」,不信(就)生「疑」,「疑」生「謗」,這是層次的問題。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這是什麼…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