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思?這個就要參一靠子啊!參一靠子看能參得透、參不透,哪我現在跟你講好了,那你依此去了解,解了以後依此去行,這樣子啦!不用再去猜,一般所謂「參」都只是變成「猜」啦!不是「參」變成「猜」,在那兒用「猜」的就對的啦,而猜來猜去也沒有公布答案,你也不知道對、還是不對,不是自己才是對。好!現在跟你公布這個答案,唉,那如果我幫你公布答案啊!這就等于是前代的禅師祖師們所說的「譬如嚼飯與人」,就好像你沒牙齒,我嚼一嚼,嚼爛了才喂吃這樣。這樣怎樣?那很臭呀!對不?不是很好的。
凡夫啊!如果是悟道的人,悟道見性之人,「見一切「凡夫性」都是「佛性」」,也就是說「他所看到的不是「凡夫相」,而是他的「佛性」」。「煩惱即菩提」那麼「一切的「煩惱性」或是煩惱的本體就是「菩提性」」,「煩惱」與「菩提」無二無別。有的人以爲說「煩惱即菩提」就是說,「現在煩惱沒關系,我因爲有煩惱,所以我修行,將來就會證菩提」這樣的意思,不是啦,這樣不對啦!那個就較慢了,這「煩惱即菩提」,不是說「現在煩惱,以後這個煩惱會變成菩提」,不是這樣的,或是說「現在的煩惱是作爲菩提之因」,(也)不是的,現在的煩惱不是將來會變菩提,(而是)現在的煩惱「本身」就是「菩提」這樣。這要怎麼說啊?就是我以前所比喻的那個啊!說有一塊金子,你拿去把它變成一個「像」,如果是做成一尊佛像,就能令人生起一個「恭敬心」,生起歡喜心,生起「清淨心」,對不?那你如果去把它(金塊)做成一個「淫女像」,就是妓女(像),或說男女交合之像,(雖然)同樣是金子啊!但你看到就會生出那個染汙的想法來,同樣是純金啊!所以他那個現出來的「相」不相同,作用就不同了。但是它那個金子、「金性」一點都沒有減少,一點都沒有損壞,對不?你假如說是那個男女交合的金像,拿去再溶一溶,再做成一尊菩薩像,也是可以啊!是不是?不管那一塊金子現出來的「像」是「佛像」、是「清淨相」、還是「染汙相」、是「凡相」、還是「聖相」,這樣聽懂不?是「凡、聖、染、淨」、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智慧」、是「愚癡」、是「菩提」、是「煩惱」,它的「本體」都是一樣的,「本體」的意思就是「本質」的意思,它的「本質」都一樣是「金子」。所以佛祖的真身好(好比)是金子,而衆生的「煩惱心」也同樣是「真如本性(好比金子)所成」。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說,我們凡夫俗眼所見只是「取相」,所謂的「見相不見性」,凡夫于一切法「見相不見性」、「取相不了性」。那見性悟道之人呢?他就正好相反了,于一切法于一切衆生啊!是「不取相」,「見其性,不取其相」。因爲「見其性,不取其相」,所以能夠「于一切法平等」,所以能夠「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大悲」,因爲沒有「分別」嘛!沒有分別你「高下」,沒有分別乃至于你是「愚癡」的,還是「聰明」的。不是說你是「聰明」的,所以像孟子所說的「君子有叁樂,家有賢父兄,乃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樂」啊!因爲你一教,他就會成就啊!那你如果說,相反說「得天下蠢才而教之」哇,累了,是不是?那佛菩薩呢?就是于一切衆生就不見他的這個「愚癡」或是這個「智慧」之「相」,所以「不取其相」啊!所以「平等大悲」、「等同攝受」、「都令他們有所成就」,那當然也「不取」說他是有錢、沒錢啊、有勢、無勢啊!乃至于美醜啊等等,(還有)教肓高低啊,都沒有這些「分別之相」。所以士農工商都能夠成如來的弟子,男女貴踐都能夠成爲如來的弟子,平等教授,因緣成熟就證得阿羅漢,或說是更高的果位,成大菩薩等等,所以這就是「如來于一切法不著其相」,所以在「金剛經」講啊,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剛才在講啊,我才說「持金剛經」啊,「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什麼意思呢),若只是唸呀唸的,也不知道在唸什麼,「離一切相」,這「離」的意思就是「不貪著」、「不貪著一切相,不取一切相」,這樣子的境界就是諸佛的境界。「即名諸佛」就是「諸佛的境界」的意思,「諸佛所行的境界」。所以這煩惱它的「本體」就是「菩提」,不是說煩惱滅了後才有菩提,也不是說「煩惱消失了後,才有菩提」,也不是說「因爲有煩惱,現在努力去修行,以後煩惱沒有了,才變菩提」。所以在經裏面都說是「轉煩惱爲菩提」,「轉」但是這個轉啊!只是一個「名」而已,不是真正的怎麼轉啦!是什麼「轉」呢?是你的「心念」轉啦!「心念一轉」啊,那麼「就煩惱變菩提」了,這樣子。這好像很深的,說一個較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有的人很羅曼蒂克啊!假使他的心情壞時,看了好像外面若有花開,就好像花也在哭啊!(感時花濺淚),其實花怎麼會哭呢?那是你自己在哭啊!對不對!所以那是你自己的「心相所現」,如果他心花開時,即使是雨天,他也很快樂啊!下雨天,他也出去外面跑,他也很快樂啊!所以那個都是自己「心相所現」,所以「外相」沒有一個「自性」(緣起性空),乃至于說自心裏面的「相」啊、「一切相」都沒有一個「自性」,一切的相啊!全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性」,比如說「好」或者是「壞」,還是說「快樂」還是「憂愁」,乃至于說什麼?乃至我們說在打坐的時候腳會痛,對不?到底會痛、還是不痛呢?你若一直想腳痛,它就一直痛,你若不要想,「不作是念」,他就不痛了。有時你若沒有想、或有時候你打妄想,(那時)也變成不會痛,因爲忘記了,所以你那個「痛」若是「實在」的。你注意這句話,那個「痛」、那個「痛受」或是「痛觸」,「痛」叫「觸」,觸覺的「觸」,那個「痛觸」由于「因觸生受」,「接觸」以後才會有「感受」,對不?如果沒有接觸就沒有感受嘛,那怎麼「觸」呢?因爲腿一盤起來接觸嘛!所以「因觸生受」,生什麼「受」?生「痛受」,所以「痛觸」生「痛受」。那如果「痛觸有實」、是「實在」的話,那麼應該「時時皆痛」嘛!不應該有時候會中斷,不應該說,你一打妄想的時候就不痛了,就忘掉了(痛),你一專心聽講的時候也忘掉了(痛),你一專心、攝心在鼻息上的時候,也忘掉了、也不痛了,可是你一直在想它(痛)的話,念念「覺」觸的話,那麼那個「觸受」就死了(消失了),所以「痛觸」如果「有實」的話,應時時皆痛,但是「痛觸」不是一直都在痛啊!所以可知「痛痛無實」、「痛觸虛妄」,這樣子就不是只有打座,像牙痛也是一樣的,所有的「痛」都一樣,乃至不是說所有的痛,「痛」是一種「受」,那麼「痛受」或是一切「苦受」,或是乃至于「樂受」,或是乃至于「不苦不樂受」,也就是所謂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一切受」皆無有「實」,都沒有「實在」啦!這樣子。而受會(好象)「有實」的時候是怎麼來的?是「取」而來的,你如果去「取」的時候,就會有那個東西在,那你如果「放掉」的時候,它就不見了,那這最容易觀察的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尤其是雙盤腿「痛」的時候,那個心好象有「手」會去抓那個「痛」,「抓來」以後再細細的「品嘗」,喔痛、痛、喔好痛!痛到整個心扉都縮了起來,整個糾結在一起,整個雙肩都僵聳起來了,就好像貓一樣,呼吸都呼不上來,那呼吸只有在上半截,啊都很緊張,這樣子,那就是因爲你去「執取」那個「受」、執取那「痛」,所以它就變成「有實」了,你若一「放開」就沒有了,所以在靜坐的時候,修「放下」也就是這樣。怎麼放?「身放」、「心放」要放下來。這從那裏「放」啊?從肩膀先放,因爲肩膀做什麼用?肩膀是用來「擔」的嘛!所以不是說一定有一個擔子(扁擔)才能擔的喔,不用擔子也照樣擔。不用擔子只是腳痛、還是說那裏痛,也是這樣擔(師父作聳肩動作)啊!不是說打坐痛才擔,你若上班在緊張的時候,還是在「丫支票的時候緊張,都是在「擔」」,喔!啊很緊張的,啊這兩個肩胛就這樣聳起來,就好像貓一樣,而這眉頭深鎖,有的人甚至一蹙起來,額頭糾結成一直線了,有的人眉頭中間有一條直線,那都是在「擔」嘛!擔到後來才會變成那樣子嘛,而不是只有做工作啦!有的沒上班便擔孩子,有的擔孫子,都是在「擔」,「擔」到一個愁容滿面的(樣子),因爲很重啊!對不?「擔重擔,跑大路」。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所以這個「凡夫即佛」,不是說「凡夫修行以後將來成佛,所以叫「凡夫即佛」」,不是這樣子,而是「凡夫當下即是佛」、「凡夫當體是佛」。我講到這裏,我想講一句話,但是這講了是會被罵的啦!有的人一靠子擔兒女,接著再加擔孫子,一靠子擔不完,真的很傻,他擔,難道擔得完嗎?擔不完啦!孫子擔完了,還有曾孫呢,孫子現在是讀書而已,以後還得「擔」他上班工作呢,接著還得「擔」他取妻生子、嫁妝等等的,會說「外婆不爭氣,都沒有一點東西給你留念的」,所以就得標個會,是不是這樣呢?都是這麼「擔」的啦!肩膀真有力。英國有個幽默大師,叫做蕭伯納,他說「我所講的笑話都不是笑話」。我剛剛講的也是這樣子,好像笑笑著說,可都不是笑話喔。
經文:〖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好!看這一段。
「前念著境」。「前念」就是說你剛剛在想的那個念頭,假如是「著境」,「住著于六塵境界」,或是「…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