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外境界」,假如是貪著這個「境界」啊!這樣就是煩惱,這樣就會生出煩惱來,沒人說「有貪著境界」而「不生煩惱」的。「後念離境」,「前念」若貪著境界生出煩惱,你不用煩惱,只要你後念「離境」,「離境」就是菩提。但是我們不是這樣啊,我們假如是「前念著境」,起煩惱的時候,接下來,不是說著境煩惱,而是在煩惱說「我怎麼要著境」,我剛才爲什麼要著境,而就在「後悔」這件事,這樣聽得懂嗎?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啊。所以後念你如果「離境」就好了呀!「前念著境」沒關系嗎,那「後念離境」就好了,那「離境」就是「菩提」啊!就是「趨向菩提」啦!這個「菩提」就是趨向菩提,這樣你證菩提就有機會了。但是這是說「離境」其實本身就是菩提,離境「當下」就是菩提,這是最究竟的說法。
「善知識,摩诃船若波羅蜜」,「摩诃」就是「大」,「般惹」是智慧,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到彼岸是,注意啊!這個「大智慧」才能到彼岸,「大智度」你常常去想這叁個字。「摩诃般惹波羅蜜」什麼意思?我們早課唸唸唸唸到後面,都要唸這一句,心經後面「摩诃般惹波羅蜜多」,唸這個到底是唸什麼?不知道。「摩诃」就是「大」,對不?「般若」就是智,對不?而「波羅蜜多」呢就是度,「大智度」。什麼叫做「大智度」啊?就是「以大智慧度生死」、「度煩惱」的意思。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度煩惱」啊!就是只有「大智慧」可以「度煩惱」。這「大智慧」是指什麼呢?是指佛祖所開示的智慧啊!指佛祖開示的這些道理,叫做「大智慧」,才可以度生死煩惱。這包含著什麼意思呢?包含著說「你若修其它行」是可以幫助你開智慧,這樣而已,但是它本身不是智慧。所以你在佛道裏面,修一切法的總目標,就是要開智慧。所以你修一切法能開智慧,那就是好的;若不能開智慧的話,那就是壞的。若越修越傻那不修也好啊!是不是,可以開智慧就是好的。「開智慧」要做什麼呢?開智慧不是爲了要炫耀的,不是要「秀」給別人看的,開智慧是要「度煩惱」。所以只有智慧才能「度」,其余的都不能度。「其它的」是指什麼呢?例如說布施、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些都是幫助(開)智慧的。雖然說布施也是一種的「度」,「六度」之一,對不, ?但是「度」的「正體」是「智慧」,你不要說光是以聲聞聖來講,因爲他沒有起大般若智啊!所以他就不能真正的證到「無余涅槃」,更何況是其它的啦?所以只有「大智慧」能夠真正的「到彼岸」。那其它的一切修行都是輔助這個的,爲了要達到這個目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念「心經」,念到最後就是念這個,就是希望「回向一切都開大智慧」,這樣的啦。
「最尊、最上、最第一」這個是最高的了。「無住、無往、亦無來」,「無住」是現在無住;「無往」是過去無往;「無來」是未來無來。那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令修行者因爲這「摩诃般若波羅蜜」,令一切「真實修行」的人「現在不住、過去無往、未來不來」。「住」和「來」是什麼?「住」和「來」就是「生死」嗎!「往」是死,「來」是生。那沒有「生死」就是什麼呢?就是沒有「煩惱」了,就是沒有「輪回」,「輪回」就斷了。那「無往」、「無來」就稱爲「無住」啦!所以「無住」是「總說」啦,「無往」、「無來」是「別說」啦。無住是總說,「住」就是「著」的意思、就是「停止」的意思。「無住」是指現在,「無往」是過去,「無來」是未來,那這就是「叁世」,「叁世」又稱爲「叁際」,「叁際」都「不系」。那「摩诃般若波羅蜜」能夠令人于「叁世叁際不系」,叁世不系,都綁不住他,「現在、未來、過去」這叁世都綁不住他,那這樣就「自在」了,「自在無礙」。若要得這樣的「自在」,就唯有「摩诃般若波羅蜜」有辦法而已。所以下面那一句「叁世諸佛從中出」,叁世一切諸佛,叁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的一切諸佛啊全都是「從中」、從這個「中」(其中),「從摩诃般若波羅蜜之中」出世。也就是說爲何會有諸佛呢?就是因爲有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才有諸佛。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象是諸佛的生母一樣,「諸佛之母」會生出諸佛出來;若沒有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沒有佛了。若有其它一切,也都不能稱爲佛;就是因爲有「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才能稱爲佛。若你說如果有「定」呢?外道也有「定」啊!對不?有持戒呢?很多修行人也都持戒啊!所以也不能稱爲佛啊!不能說持戒的人都稱爲佛啊!是不是?那得「定」的人是不是都成佛呢?沒有啊。很多外道、小乘、菩薩也都得定啊!所以不是得定就能成佛啊!那麼忍辱呢?連希臘也有「堅忍學派」啊,斯多格派啊,那個也提倡堅忍啊!所以忍辱也不能成佛啊!光是忍辱不能成佛啊。要怎麼才能成佛呢?要有智慧才能成佛,對不?(至于)精進,光是精進也不能成佛啊!所以真正成佛的「體」是什麼?智慧。就以智慧才成佛啊。佛之所以高于「一切世間」,就是因爲他有「佛智慧」。就這樣子,對不?所以「叁世諸佛」都是從「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出生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叁世諸佛之母,「母」的意思是「能生」的意思。順便提到有一種邪密,不是真正的密法,正統的密法不這麼說,(他們)說,佛母是母(女性)的,反正就是他無說,既然有「佛母」,那就有「佛父」啊!而這佛父、佛母還交配啦,那個是邪密,佛法裏面沒有這樣。佛法中那個「佛母」,「叁世諸佛從中出」,「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是叁世佛母」那個是比喻啦!不是真正的說男女交配,然後生出一個佛出來,佛父和佛母交配然後生一個佛出來,不是這樣子啦,莫錯用意。哎,衆生愚癡啊!未法時期的衆生,佛說是「愚癡堅固」。這未法時代的衆生,佛說不只是「愚癡」而已,而且還「愚癡堅固」,「愚癡」兼「堅固」,(而)修行不「堅固」,但是「愚癡」卻很堅固,你再怎麼說他還是那樣,說不動他啦!毫不動搖。「毫不動搖」你知道嗎?以前當兵,早起的起床號「答滴答答」,(阿兵哥就把他稱爲)「不動不彈」,「不動不彈」就象我剛才說的。發心修行,你不用說發心怎麼修行,比如說早上起床就爬不起來,對不?你就說,喔人家發心是昨天晚上發的,今天早上另當別論啦。所以昨天發心說,今天早上3點一定要起床,于是你將鬧鍾撥到3點鍾,哦、不得了、發大心(大精進心),發了大心後。隔天早上較好的是聽見鈴聲,有很多人3點開鬧鍾響了,都沒聽到,自己沒聽到,都是別人聽見的,若有聽到的,有的就糊裏糊塗中又把他按掉,也有的不是說只是放在床邊把它按掉而已,有的還下床去把它按掉,然後又再去睡,自己都不知道。還有的人早上爬起來翻個身,將棉被蓋在背上、身體爬著像只烏龜一樣,要等待好久之後才會起床。那叫做什麼呢?那就是「五蓋」的「昏沈蓋」太重了,所以你說你「發心修行」,你只要試著說,早上只要你下決心說3點鍾起床,只要鈴一響,就能馬上「跳起來」那就差不多了,接近了發心。我平時若按了3點,我們都不必等到3點就起床了,都不用開鬧鍾,都是我主動去把鬧鍾先按掉,免得它等一下我在用功的時候吵我,有的時候都差很久,比如說按3點,有時候1點、2點就起來了,那沒有什麼稀罕的。雖然沒有什麼稀罕的,但也不是那麼簡單可以做到的。所以你要是「發心修行」,先練這個早起,剩下的都是白講,起來的時候不要東摸摸、西摸摸,結果就到5點半要早課了,那也沒用,起來的時候要「一躍而起」,起來的時候順便把被摺好,馬上去洗臉,這樣才可以。你起來的時候(不要)留戀那個被窩,(要)「一躍而起」這個不是比喻的喔!要真的要跳起來喔,然後你做久了以後,就變成「業習」、就成了習慣。若你每一次都伸出過手來,一按鬧鍾然後又睡去了,那也會變成「業習」。所以修行人就是在這一切境,甚至于睡眠也是一種「貪著」,你知道嗎?睡眠也是「五欲」之一嘛!「睡欲」。我們佛祖的法很利害的,佛祖說,吃你盡量的吃,沒關系,但是你不要盡量的睡,睡少一點、吃飽一點,這樣子。但是也不能吃得太撐了,吃撐了就會變昏沈、就愛睡覺了,所以吃剛好就好了。看下面:
「叁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當」就是「應當、應該」,應該用這智慧來打破這五蘊的煩惱和塵勞,「塵勞」就是煩惱的意思。怎麼說是「塵勞」呢?「塵」就是五塵,「五塵」你(平時)把它吸收起來,吸到你的心裏面,而在心裏面紛紛擾擾,那心就很勞動,「勞動」就是「煩惱」。我常說我們的這個心,就好像是「吸塵器」,都是四處去「吸塵」,所以這個心整個就像垃圾桶。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等一下,這「當用大智慧」,這智慧要「用」啊!因爲照佛祖和六祖大師來說,人都是有智慧的,但都是沒去用它,「沒用」放著就生鏽了,就像那個頭惱一直放著便生鏽了,我們(本有的智慧)都放著沒用、太久沒有用了,所以就忘記了,那智慧不知道跑到那裏去了,所以就須慢慢的再學習、再恢複。倘若如此修行,一定會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變」就是「轉變」,「叁毒」就是「貪、瞋、癡」,這「貪、瞋、癡」是很毒的。會毒什麼呢?會把我們的心給毒壞掉,就像毒素一樣,所以才叫作「叁毒」,「戒定慧」是叁無漏功德。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我這個法門是從「般若」而生出(的)八萬四千個智慧。「何以故」是什麼緣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爲」就是「因爲」,因爲「世人」就是世間人,世間人啊有八萬四千塵勞,「塵勞」就是煩惱。「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若無塵勞」的意思就是說倘若衆生無「塵勞」,就沒有煩惱,衆生若無煩惱即得智慧常現,他…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