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身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假如說是在白天時,若無雲時、天上無烏雲把太陽遮住,那太陽的光芒就可以照耀整個世間了。同樣的,我們心中的智慧和太陽是一樣的,非常光明熾熱,雖然陽光熾熱光明,但是心中若有煩惱,就會像烏雲一樣把心中的智慧之光遮住,那就黑黑暗暗的、黑黝黝的,而這心中就變成了像防空洞一般,裏面有蜘蛛、青蛙,通通都有,老鼠啊一大堆。所以如果無塵勞、衆生如果沒煩惱,那他的「智慧心」或是「智慧的光芒」就會「常現」、就會常常現出,這個「常」是永遠的意思。「不離自性」這樣就可以不離開「自性」了,不離毀「真如本性」了,一切所行、一切「身、語、意」叁業都不會離開自性,都合于自性,都合于本性,也就是都合于「道」,都合于「無上菩提」的意思。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若悟到這個法的人就是「無念」,這是最最令人誤解的地方。這個六祖大師的法門裏面,這個「無念」,現在我開剖給你們聽。什麼叫做「悟」?悟此法者,「悟」者「從吾、從心(悟字是由心部首和吾字組成的)」(人人吾,人人心,雙人爲從,叁人爲衆),若有二個人,一個跟著一個,就叫做「跟從」嘛,所以跟從的從,古字就是這麼寫的即「人人」(從),「人人(讀從)吾,人人心」,這是「文字學」的說法。若在文字學中解釋「悟」這個字,就會解釋成「人人(從)吾、人人(從)心」,那意思就是說「悟字是一個吾、一個心(部首)」,「吾」是什麼?「吾」就是我嘛!「我的心」就是「悟」(吾心即悟),你看是不是很有趣,所以我們中國的造字跟佛法是相合的,「如果我看到我自己的自心,就是悟了」,「見吾自心,即是悟了」。所以其它的「悟」都不是「真悟」,「見到自己的自心、本性」才叫「悟」,其它的都不算真的「悟」,你如果有(其它的)悟,也只能算是小悟啦!真正的大悟都是「悟本心」,悟到自己的自心本性。
好!若悟到這個法呀,就能夠達到「無念」,那什麼叫做「無念」呀?這個「無念」就是「沒有妄念」、「無妄念、無邪念、無惡念」,「非無正念」,不是沒有「正念」,叫做「無念」。也不是腦袋空空,像個石頭這樣子叫「無念」。所以有人說「我修無念,那就心中什麼都不想」,這樣一個像木頭,不是這樣子叫「無念」,六祖的「無念行」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心中無妄念」,這樣(才)是真「無念」。心中沒有「虛妄之念」,無「邪念」、無「惡念」、無「雜念」,無「染念(汙染之念)」,所以心中「純是一派正念」、「清淨之念」叫做無念。那什麼叫「正念」呢?「唯念般若」、「唯念真如」、「本性常現前」這叫「正念」。這個「正念」常常不失,叫做「不失正念」。如果這樣,就可以具足無量功德。然後無量功德都能夠具足圓滿「起大用」,廣度有情。「無憶、無著」,「憶」就是回憶,「著」就是貪著。好!休息一下。
第十七集完。
六祖壇經義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八集
請打開經本19頁,繼續早上講的。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早上講「無念」就是「無妄念、無邪念、無惡念、無汙染念,(但)非無正念」,再進一步講呢,「無念」這是一個大法門。那什麼叫「無念」呢?除了無(前面)這些「念」以外,總的講就是「于一切法不起心動念」叫做「無念」。那什麼是「于一切法」呢?也就是「于一切境」的意思。譬如說「于眼見色時,不起心動念」,「于耳聞聲時」不起心動念,「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也就是在「五根接觸五塵」的時候不起心動念,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不起心動念。不起「什麼心」呢?不起貪心、不起瞋恚心、不起愚癡心、不起嫉妒心、不起憂心等等。不起這些「心」叫做「不起心」,乃至于不起「執有之心」,「取」啊、執有。見眼色時不起心,「緣、依、取、有、執」(等心),在眼見色時,不起這樣的心,不起「攀緣之心」,不起「依靠之心」,不起「要執取之心」,不起「要擁有之心」,不起「執著之心」,那麼這叫做眼見色的時候不起「心」,那起什麼心?就是起(以上)這些心。那不「動念」呢?「起心」和「動念」其實是一樣的,念一動的時候,心就動了。「心」既然沒有「相」,那什麼叫做「起心」呢?即是「念動」。「念」若不動的話,心就沒有「起」了。所以這就是爲什麼佛叫我們修行的時候都是修「念」。念什麼?念佛、念法、念僧,對不?都是「念」,所以佛如來的大法門就是一個「念」字。那麼爲什麼要修「念」呢?因爲「念即是心」,念就是心。離念無別心,離心亦無有念,聽得懂嗎?離念無別心,念即是心。
我們再來看這個「念」字的構造,「念者從今、從心」。因此念是什麼?「念」就是「今心」,「今」就是現在、此刻,「此刻、當前」這一「念」、這一個「心」。所以「今心」就叫做「念」。佛要我們去體會我們這顆心,那怎麼體會呢?實在沒有辦法去體會,因爲心是「無相」的,所以就得從「念」上著手,那就修「念」佛、「念」法、「念」僧,因爲有「心」才有「念」,而且有「心」必有「念」,只是各種「念」的性質不一樣,念的染境性不一樣,念是清淨的、還是汙染的,這樣子而已。一切衆生皆有「念」,所以這個「無念行」,並不是說「沒有念頭」,只是說「沒有汙染的之念」,而不是說沒有「清淨之念」。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這是個「觀念」問題,是要「轉」這個「汙染之念」爲「清淨之念」,這樣子而已,不是要把一切的念頭全部斬斷,不是這樣子。所以這「無念法」是指「無雜念、無妄念、無亂念、無邪念、無惡念」,當體于一切法、于一切境界不起心動念、不起邪念、不起惡念、不起貪念、乃至于不起嫉妒念等等,稱爲「無念」。所以這個容易嗎?這個當然就很難啦,對不!那麼你要怎麼樣(才能達到無念)?你要先自能「觀心」。可以觀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眼見色、耳聞聲的時候要很「覺知」、「警覺」,乃至于「警覺」、「警覺自心」。這個「五根」接觸「五塵」的時候,馬上「警覺」,要常常「警覺」著,那如果一起什麼「惡念」、或是「妄念」、或是「邪念」的時候,馬上「警覺」。但是我們凡夫都是很散漫的,所以起什麼念也不知道,也不在呼。但是那個「念」就是什麼?「念」就是我們的「法身」。知道嗎?「念」就是「法身」。爲什麼?因爲「念」就是「心」、就是「意業」。「法身」是在那裏造?是在「心」造。所以修行者就很注重這個「意念」,很注重「意業」,很注重這個「念頭」。而凡夫呢?不見棺材不落淚,在造惡業的時候,心裏面在造惡業的時候,都沒有關系,等到做出來的時候,或是講出來的時候,成爲口業或是身業,也不覺太要緊,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等到受苦的時候,才有點點(覺得)要緊,甚至于也還不太要緊,是別人急,他不急。好!(以上是)「無念行」。
「無憶」就是不回憶。我們凡夫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很喜歡回想。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很浪漫蒂克,他說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造成「一個美麗的回憶」,你看多麼美妙的一個境界,美麗的回憶,所以他一靠子都在造夢、尋夢。這就是愚癡凡夫啊!「一切的煩惱都是由于回憶而來」,如果沒有回憶就沒有煩惱。爲什麼?一切事情「已過不可得」對不?如果過了,不可得,那你就不再去追尋的話,「追尋回憶」就是什麼?炒冷飯,我們都喜歡炒冷飯,冷飯炒一炒,也蠻好吃的,天天都在吃冷飯。(關于)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有一部經「文殊發菩提心經」,(經中有人問)什麼叫「禅師」?何謂「禅師」?文殊菩薩說「于一切法不憶想分別,名爲禅師」。「于一切法無憶想分別」因爲你追億或是回憶,什麼叫追憶、回憶呢?(就是)執取「過去的影像」。因爲已經過去了嘛!回憶一定是過去的東西,對不?過去所謂「六塵落謝的影子」,六塵落謝在你「心板上」的那個影子,然後你去執著它,這個叫做「回憶」,執取「過去的影像」叫做「回憶」。執著以後呢?因爲「執著」就會「抓住」,抓住以後再來「分辨」它、「分析」它,這叫做分別。那你要「分別」之前就要先「抓住」。怎麼抓呢?就用「憶」的這個功用(來抓),(這是)「心」的功用(之一),這是個心能,「回憶」是一種「心能」,(心)先抓住(影像)叫做「憶」,「把過去的影子抓回來」然後再仔細地分辨叫做「分別」。「憶想分別」這就是凡夫(心之運作),然後在「憶想分別」裏面産生無窮的煩惱,自緾緾他。明明是已經過去的事情,還一直提、一直提,提個不完,那就很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會這樣。什麼叫做「禅師」呢?(禅師就是)「于一切法不憶想分別」,所以若能不憶想分別就能成大禅師,這是很難的啦!但是我們凡夫就很奇怪啦,你要他記的,他偏偏記不起來,而不讓他記的,他偏偏又記得很清楚,所以很久很久以前一些瑣瑣碎碎、零七堆八的事他都記得,可是真正叫他念經、記經他又記不住。所以簡單說,就是記一些垃圾。
「無著」這個「著」就是「貪著」。「著」的意思就好像黏著,就像用強力膠一樣黏著,用那個快幹膠一黏著,馬上就撥不開,那個就叫做「著」。那「著」什麼呢?我們這個心就像強力膠一樣,一沾到東西就黏住了,也像是章魚有很多觸肢,有八只腳,現在如果什麼東西被它網住,就撥不開了,那個叫「著」、貪著。
「不起诳妄」心中「诳」就是欺诳,「妄」就是虛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起用自己本具的真如本性的智慧來「觀照」,「觀」就是觀看,「照」就是照見,要有智慧的眼才能「觀照」。那這個觀照就好像說,我早說的我們這個「心相」就像防空洞一樣,防空洞中是黑黑暗暗的,你若拿著手電筒一照射下去,如同拿起…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