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内外境界」,假如是贪著这个「境界」啊!这样就是烦恼,这样就会生出烦恼来,没人说「有贪著境界」而「不生烦恼」的。「后念离境」,「前念」若贪著境界生出烦恼,你不用烦恼,只要你后念「离境」,「离境」就是菩提。但是我们不是这样啊,我们假如是「前念著境」,起烦恼的时候,接下来,不是说著境烦恼,而是在烦恼说「我怎么要著境」,我刚才为什么要著境,而就在「后悔」这件事,这样听得懂吗?啊,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啊。所以后念你如果「离境」就好了呀!「前念著境」没关系吗,那「后念离境」就好了,那「离境」就是「菩提」啊!就是「趋向菩提」啦!这个「菩提」就是趋向菩提,这样你证菩提就有机会了。但是这是说「离境」其实本身就是菩提,离境「当下」就是菩提,这是最究竟的说法。
「善知识,摩诃船若波罗蜜」,「摩诃」就是「大」,「般惹」是智慧,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到彼岸是,注意啊!这个「大智慧」才能到彼岸,「大智度」你常常去想这三个字。「摩诃般惹波罗蜜」什么意思?我们早课唸唸唸唸到后面,都要唸这一句,心经后面「摩诃般惹波罗蜜多」,唸这个到底是唸什么?不知道。「摩诃」就是「大」,对不?「般若」就是智,对不?而「波罗蜜多」呢就是度,「大智度」。什么叫做「大智度」啊?就是「以大智慧度生死」、「度烦恼」的意思。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度烦恼」啊!就是只有「大智慧」可以「度烦恼」。这「大智慧」是指什么呢?是指佛祖所开示的智慧啊!指佛祖开示的这些道理,叫做「大智慧」,才可以度生死烦恼。这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包含着说「你若修其它行」是可以帮助你开智慧,这样而已,但是它本身不是智慧。所以你在佛道里面,修一切法的总目标,就是要开智慧。所以你修一切法能开智慧,那就是好的;若不能开智慧的话,那就是坏的。若越修越傻那不修也好啊!是不是,可以开智慧就是好的。「开智慧」要做什么呢?开智慧不是为了要炫耀的,不是要「秀」给别人看的,开智慧是要「度烦恼」。所以只有智慧才能「度」,其余的都不能度。「其它的」是指什么呢?例如说布施、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开)智慧的。虽然说布施也是一种的「度」,「六度」之一,对不, ?但是「度」的「正体」是「智慧」,你不要说光是以声闻圣来讲,因为他没有起大般若智啊!所以他就不能真正的证到「无余涅槃」,更何况是其它的啦?所以只有「大智慧」能够真正的「到彼岸」。那其它的一切修行都是辅助这个的,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念「心经」,念到最后就是念这个,就是希望「回向一切都开大智慧」,这样的啦。
「最尊、最上、最第一」这个是最高的了。「无住、无往、亦无来」,「无住」是现在无住;「无往」是过去无往;「无来」是未来无来。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令修行者因为这「摩诃般若波罗蜜」,令一切「真实修行」的人「现在不住、过去无往、未来不来」。「住」和「来」是什么?「住」和「来」就是「生死」吗!「往」是死,「来」是生。那没有「生死」就是什么呢?就是没有「烦恼」了,就是没有「轮回」,「轮回」就断了。那「无往」、「无来」就称为「无住」啦!所以「无住」是「总说」啦,「无往」、「无来」是「别说」啦。无住是总说,「住」就是「著」的意思、就是「停止」的意思。「无住」是指现在,「无往」是过去,「无来」是未来,那这就是「三世」,「三世」又称为「三际」,「三际」都「不系」。那「摩诃般若波罗蜜」能够令人于「三世三际不系」,三世不系,都绑不住他,「现在、未来、过去」这三世都绑不住他,那这样就「自在」了,「自在无碍」。若要得这样的「自在」,就唯有「摩诃般若波罗蜜」有办法而已。所以下面那一句「三世诸佛从中出」,三世一切诸佛,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诸佛啊全都是「从中」、从这个「中」(其中),「从摩诃般若波罗蜜之中」出世。也就是说为何会有诸佛呢?就是因为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才有诸佛。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象是诸佛的生母一样,「诸佛之母」会生出诸佛出来;若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没有佛了。若有其它一切,也都不能称为佛;就是因为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才能称为佛。若你说如果有「定」呢?外道也有「定」啊!对不?有持戒呢?很多修行人也都持戒啊!所以也不能称为佛啊!不能说持戒的人都称为佛啊!是不是?那得「定」的人是不是都成佛呢?没有啊。很多外道、小乘、菩萨也都得定啊!所以不是得定就能成佛啊!那么忍辱呢?连希腊也有「坚忍学派」啊,斯多格派啊,那个也提倡坚忍啊!所以忍辱也不能成佛啊!光是忍辱不能成佛啊。要怎么才能成佛呢?要有智慧才能成佛,对不?(至于)精进,光是精进也不能成佛啊!所以真正成佛的「体」是什么?智慧。就以智慧才成佛啊。佛之所以高于「一切世间」,就是因为他有「佛智慧」。就这样子,对不?所以「三世诸佛」都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三世诸佛之母,「母」的意思是「能生」的意思。顺便提到有一种邪密,不是真正的密法,正统的密法不这么说,(他们)说,佛母是母(女性)的,反正就是他无说,既然有「佛母」,那就有「佛父」啊!而这佛父、佛母还交配啦,那个是邪密,佛法里面没有这样。佛法中那个「佛母」,「三世诸佛从中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是三世佛母」那个是比喻啦!不是真正的说男女交配,然后生出一个佛出来,佛父和佛母交配然后生一个佛出来,不是这样子啦,莫错用意。哎,众生愚痴啊!未法时期的众生,佛说是「愚痴坚固」。这未法时代的众生,佛说不只是「愚痴」而已,而且还「愚痴坚固」,「愚痴」兼「坚固」,(而)修行不「坚固」,但是「愚痴」却很坚固,你再怎么说他还是那样,说不动他啦!毫不动摇。「毫不动摇」你知道吗?以前当兵,早起的起床号「答滴答答」,(阿兵哥就把他称为)「不动不弹」,「不动不弹」就象我刚才说的。发心修行,你不用说发心怎么修行,比如说早上起床就爬不起来,对不?你就说,喔人家发心是昨天晚上发的,今天早上另当别论啦。所以昨天发心说,今天早上3点一定要起床,于是你将闹钟拨到3点钟,哦、不得了、发大心(大精进心),发了大心后。隔天早上较好的是听见铃声,有很多人3点开闹钟响了,都没听到,自己没听到,都是别人听见的,若有听到的,有的就糊里糊涂中又把他按掉,也有的不是说只是放在床边把它按掉而已,有的还下床去把它按掉,然后又再去睡,自己都不知道。还有的人早上爬起来翻个身,将棉被盖在背上、身体爬着像只乌龟一样,要等待好久之后才会起床。那叫做什么呢?那就是「五盖」的「昏沉盖」太重了,所以你说你「发心修行」,你只要试着说,早上只要你下决心说3点钟起床,只要铃一响,就能马上「跳起来」那就差不多了,接近了发心。我平时若按了3点,我们都不必等到3点就起床了,都不用开闹钟,都是我主动去把闹钟先按掉,免得它等一下我在用功的时候吵我,有的时候都差很久,比如说按3点,有时候1点、2点就起来了,那没有什么稀罕的。虽然没有什么稀罕的,但也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做到的。所以你要是「发心修行」,先练这个早起,剩下的都是白讲,起来的时候不要东摸摸、西摸摸,结果就到5点半要早课了,那也没用,起来的时候要「一跃而起」,起来的时候顺便把被摺好,马上去洗脸,这样才可以。你起来的时候(不要)留恋那个被窝,(要)「一跃而起」这个不是比喻的喔!要真的要跳起来喔,然后你做久了以后,就变成「业习」、就成了习惯。若你每一次都伸出过手来,一按闹钟然后又睡去了,那也会变成「业习」。所以修行人就是在这一切境,甚至于睡眠也是一种「贪著」,你知道吗?睡眠也是「五欲」之一嘛!「睡欲」。我们佛祖的法很利害的,佛祖说,吃你尽量的吃,没关系,但是你不要尽量的睡,睡少一点、吃饱一点,这样子。但是也不能吃得太撑了,吃撑了就会变昏沉、就爱睡觉了,所以吃刚好就好了。看下面:
「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当」就是「应当、应该」,应该用这智慧来打破这五蕴的烦恼和尘劳,「尘劳」就是烦恼的意思。怎么说是「尘劳」呢?「尘」就是五尘,「五尘」你(平时)把它吸收起来,吸到你的心里面,而在心里面纷纷扰扰,那心就很劳动,「劳动」就是「烦恼」。我常说我们的这个心,就好像是「吸尘器」,都是四处去「吸尘」,所以这个心整个就像垃圾桶。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等一下,这「当用大智慧」,这智慧要「用」啊!因为照佛祖和六祖大师来说,人都是有智慧的,但都是没去用它,「没用」放着就生锈了,就像那个头恼一直放着便生锈了,我们(本有的智慧)都放着没用、太久没有用了,所以就忘记了,那智慧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所以就须慢慢的再学习、再恢复。倘若如此修行,一定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变」就是「转变」,「三毒」就是「贪、瞋、痴」,这「贪、瞋、痴」是很毒的。会毒什么呢?会把我们的心给毒坏掉,就像毒素一样,所以才叫作「三毒」,「戒定慧」是三无漏功德。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我这个法门是从「般若」而生出(的)八万四千个智慧。「何以故」是什么缘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就是「因为」,因为「世人」就是世间人,世间人啊有八万四千尘劳,「尘劳」就是烦恼。「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若无尘劳」的意思就是说倘若众生无「尘劳」,就没有烦恼,众生若无烦恼即得智慧常现,他…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