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6

  ..续本文上一页意思?这个就要参一靠子啊!参一靠子看能参得透、参不透,哪我现在跟你讲好了,那你依此去了解,解了以后依此去行,这样子啦!不用再去猜,一般所谓「参」都只是变成「猜」啦!不是「参」变成「猜」,在那儿用「猜」的就对的啦,而猜来猜去也没有公布答案,你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不是自己才是对。好!现在跟你公布这个答案,唉,那如果我帮你公布答案啊!这就等于是前代的禅师祖师们所说的「譬如嚼饭与人」,就好像你没牙齿,我嚼一嚼,嚼烂了才喂吃这样。这样怎样?那很臭呀!对不?不是很好的。

  凡夫啊!如果是悟道的人,悟道见性之人,「见一切「凡夫性」都是「佛性」」,也就是说「他所看到的不是「凡夫相」,而是他的「佛性」」。「烦恼即菩提」那么「一切的「烦恼性」或是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性」」,「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有的人以为说「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现在烦恼没关系,我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修行,将来就会证菩提」这样的意思,不是啦,这样不对啦!那个就较慢了,这「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现在烦恼,以后这个烦恼会变成菩提」,不是这样的,或是说「现在的烦恼是作为菩提之因」,(也)不是的,现在的烦恼不是将来会变菩提,(而是)现在的烦恼「本身」就是「菩提」这样。这要怎么说啊?就是我以前所比喻的那个啊!说有一块金子,你拿去把它变成一个「像」,如果是做成一尊佛像,就能令人生起一个「恭敬心」,生起欢喜心,生起「清净心」,对不?那你如果去把它(金块)做成一个「淫女像」,就是妓女(像),或说男女交合之像,(虽然)同样是金子啊!但你看到就会生出那个染汙的想法来,同样是纯金啊!所以他那个现出来的「相」不相同,作用就不同了。但是它那个金子、「金性」一点都没有减少,一点都没有损坏,对不?你假如说是那个男女交合的金像,拿去再溶一溶,再做成一尊菩萨像,也是可以啊!是不是?不管那一块金子现出来的「像」是「佛像」、是「清净相」、还是「染汙相」、是「凡相」、还是「圣相」,这样听懂不?是「凡、圣、染、净」、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智慧」、是「愚痴」、是「菩提」、是「烦恼」,它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本体」的意思就是「本质」的意思,它的「本质」都一样是「金子」。所以佛祖的真身好(好比)是金子,而众生的「烦恼心」也同样是「真如本性(好比金子)所成」。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说,我们凡夫俗眼所见只是「取相」,所谓的「见相不见性」,凡夫于一切法「见相不见性」、「取相不了性」。那见性悟道之人呢?他就正好相反了,于一切法于一切众生啊!是「不取相」,「见其性,不取其相」。因为「见其性,不取其相」,所以能够「于一切法平等」,所以能够「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大悲」,因为没有「分别」嘛!没有分别你「高下」,没有分别乃至于你是「愚痴」的,还是「聪明」的。不是说你是「聪明」的,所以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家有贤父兄,乃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乐」啊!因为你一教,他就会成就啊!那你如果说,相反说「得天下蠢才而教之」哇,累了,是不是?那佛菩萨呢?就是于一切众生就不见他的这个「愚痴」或是这个「智慧」之「相」,所以「不取其相」啊!所以「平等大悲」、「等同摄受」、「都令他们有所成就」,那当然也「不取」说他是有钱、没钱啊、有势、无势啊!乃至于美丑啊等等,(还有)教肓高低啊,都没有这些「分别之相」。所以士农工商都能够成如来的弟子,男女贵践都能够成为如来的弟子,平等教授,因缘成熟就证得阿罗汉,或说是更高的果位,成大菩萨等等,所以这就是「如来于一切法不著其相」,所以在「金刚经」讲啊,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刚才在讲啊,我才说「持金刚经」啊,「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什么意思呢),若只是唸呀唸的,也不知道在唸什么,「离一切相」,这「离」的意思就是「不贪著」、「不贪著一切相,不取一切相」,这样子的境界就是诸佛的境界。「即名诸佛」就是「诸佛的境界」的意思,「诸佛所行的境界」。所以这烦恼它的「本体」就是「菩提」,不是说烦恼灭了后才有菩提,也不是说「烦恼消失了后,才有菩提」,也不是说「因为有烦恼,现在努力去修行,以后烦恼没有了,才变菩提」。所以在经里面都说是「转烦恼为菩提」,「转」但是这个转啊!只是一个「名」而已,不是真正的怎么转啦!是什么「转」呢?是你的「心念」转啦!「心念一转」啊,那么「就烦恼变菩提」了,这样子。这好像很深的,说一个较简单的比喻,比如说有的人很罗曼蒂克啊!假使他的心情坏时,看了好像外面若有花开,就好像花也在哭啊!(感时花溅泪),其实花怎么会哭呢?那是你自己在哭啊!对不对!所以那是你自己的「心相所现」,如果他心花开时,即使是雨天,他也很快乐啊!下雨天,他也出去外面跑,他也很快乐啊!所以那个都是自己「心相所现」,所以「外相」没有一个「自性」(缘起性空),乃至于说自心里面的「相」啊、「一切相」都没有一个「自性」,一切的相啊!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性」,比如说「好」或者是「坏」,还是说「快乐」还是「忧愁」,乃至于说什么?乃至我们说在打坐的时候脚会痛,对不?到底会痛、还是不痛呢?你若一直想脚痛,它就一直痛,你若不要想,「不作是念」,他就不痛了。有时你若没有想、或有时候你打妄想,(那时)也变成不会痛,因为忘记了,所以你那个「痛」若是「实在」的。你注意这句话,那个「痛」、那个「痛受」或是「痛触」,「痛」叫「触」,触觉的「触」,那个「痛触」由于「因触生受」,「接触」以后才会有「感受」,对不?如果没有接触就没有感受嘛,那怎么「触」呢?因为腿一盘起来接触嘛!所以「因触生受」,生什么「受」?生「痛受」,所以「痛触」生「痛受」。那如果「痛触有实」、是「实在」的话,那么应该「时时皆痛」嘛!不应该有时候会中断,不应该说,你一打妄想的时候就不痛了,就忘掉了(痛),你一专心听讲的时候也忘掉了(痛),你一专心、摄心在鼻息上的时候,也忘掉了、也不痛了,可是你一直在想它(痛)的话,念念「觉」触的话,那么那个「触受」就死了(消失了),所以「痛触」如果「有实」的话,应时时皆痛,但是「痛触」不是一直都在痛啊!所以可知「痛痛无实」、「痛触虚妄」,这样子就不是只有打座,像牙痛也是一样的,所有的「痛」都一样,乃至不是说所有的痛,「痛」是一种「受」,那么「痛受」或是一切「苦受」,或是乃至于「乐受」,或是乃至于「不苦不乐受」,也就是所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一切受」皆无有「实」,都没有「实在」啦!这样子。而受会(好象)「有实」的时候是怎么来的?是「取」而来的,你如果去「取」的时候,就会有那个东西在,那你如果「放掉」的时候,它就不见了,那这最容易观察的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尤其是双盘腿「痛」的时候,那个心好象有「手」会去抓那个「痛」,「抓来」以后再细细的「品尝」,喔痛、痛、喔好痛!痛到整个心扉都缩了起来,整个纠结在一起,整个双肩都僵耸起来了,就好像猫一样,呼吸都呼不上来,那呼吸只有在上半截,啊都很紧张,这样子,那就是因为你去「执取」那个「受」、执取那「痛」,所以它就变成「有实」了,你若一「放开」就没有了,所以在静坐的时候,修「放下」也就是这样。怎么放?「身放」、「心放」要放下来。这从那里「放」啊?从肩膀先放,因为肩膀做什么用?肩膀是用来「担」的嘛!所以不是说一定有一个担子(扁担)才能担的喔,不用担子也照样担。不用担子只是脚痛、还是说那里痛,也是这样担(师父作耸肩动作)啊!不是说打坐痛才担,你若上班在紧张的时候,还是在「丫支票的时候紧张,都是在「担」」,喔!啊很紧张的,啊这两个肩胛就这样耸起来,就好像猫一样,而这眉头深锁,有的人甚至一蹙起来,额头纠结成一直线了,有的人眉头中间有一条直线,那都是在「担」嘛!担到后来才会变成那样子嘛,而不是只有做工作啦!有的没上班便担孩子,有的担孙子,都是在「担」,「担」到一个愁容满面的(样子),因为很重啊!对不?「担重担,跑大路」。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所以这个「凡夫即佛」,不是说「凡夫修行以后将来成佛,所以叫「凡夫即佛」」,不是这样子,而是「凡夫当下即是佛」、「凡夫当体是佛」。我讲到这里,我想讲一句话,但是这讲了是会被骂的啦!有的人一靠子担儿女,接着再加担孙子,一靠子担不完,真的很傻,他担,难道担得完吗?担不完啦!孙子担完了,还有曾孙呢,孙子现在是读书而已,以后还得「担」他上班工作呢,接着还得「担」他取妻生子、嫁妆等等的,会说「外婆不争气,都没有一点东西给你留念的」,所以就得標个会,是不是这样呢?都是这么「担」的啦!肩膀真有力。英国有个幽默大师,叫做萧伯纳,他说「我所讲的笑话都不是笑话」。我刚刚讲的也是这样子,好像笑笑著说,可都不是笑话喔。

  经文:〖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好!看这一段。

  「前念著境」。「前念」就是说你刚刚在想的那个念头,假如是「著境」,「住著于六尘境界」,或是「…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