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5

  ..续本文上一页,才有办法,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内心」与外境有很多引诱、诱惑,让你去胡乱想、一直想,而且都是想一些有的、没有的(事),但是都没有在想「正道」,你看有几秒在想「正道」,你测试看看,你去叫较棒的医生,在里心里面装一个表,开始测,现在如果有一个念头是在想修行的事,就跳一下,那如果在想「悲慈」就跳一下,那又「不能生气」就跳一下,那如果想其它的事就「叭」一下,这样可能整天都在「叭、叭、叭」。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世间人啊都愚痴与迷惑,就好像没有眼睛,没有慧眼,所以不能看到般若,这个般若是什么?般若是「法」。「法」就要什么才看得见呢?要有「慧眼」的人才看得见,当然啦「法眼」更好,法眼就「见法」,对不!那至少要有「慧眼」,慧眼才看得到「般若」,那我们凡夫都好象瞎子,睁眼瞎子啊,都看「法」看不见,都看这个「五欲六尘」,种种形形色色看得到而已。「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嘴里面虽然每天都在说般若、般若,空啊、空啊、空啊,空到后来,整个人都「空空」(台语,呆呆),但是心中却常常都存著愚痴的念头,这个情形你注意看,有很多,尤其是念「金刚经」的,念到后来,很多都这样,落入断灭空,一天到晚都在说「空」,但是你注意看看,「金刚经」不是在说「空」的,「金刚经」所说的不是「空」,一切都误解了。我以前在美国有讲一部「金刚经」录音带,以后有因缘再给你们说一遍,金刚经不是在说「空」,你们不要那么「空」,实在不是在说「空」。「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常常都说「我是修般若的」,常常听人家说,我父亲是持金刚经的,好像「金刚经」是一条金鱼一样,说他们在「饲」(台语饲与持同音)金刚经。(他所说)「持金刚经」是什么意思呢?早上念一部,晚上念一部,这样就叫做「持金刚经」,应该是说他是诵「金刚经」的,这样就可以了。「持」是什么呢?「持」就是「受持」,「受持」不是用「手」这样持(拿持),(不是)「拿经本」这样就叫做「持」,那也不是用「嘴念」叫做「持」,「持」是用「心持」。「持」是什么呢?「持金刚我的法门」,「持金刚经的道理」,「心里就照这样下去做」,这样才叫「持」,不然的话只能说他是「念金刚经」,或是「诵金刚经」的。有的人看「般若经」,或是般若系的(经),然后就说他是「修般若」的,接着「念念说空」,好像世间的人在读文学,读浪漫的文学,那一天到晚都在谈爱情、白马王子,这样子,每天到晚等于都在「打妄想」一样,「念念说空」实在是不识真空,对「真空」实在是没有真正的认识,其实呢「般若无形相」,「般若」的智慧是「无形相」的。

  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智慧心」,智慧的心就是「般若」。所以意思就是说「心中若有智慧,就有般若」,那如果「没有智慧」呢?就没有「般若」,「般若」不是在「经」里面,「般若」是在「心」里面。「般若」不是在佛祖所说的「般若经」里面,是在「众生的心中」,众生的心中若有智慧,就有「般若」,若没智慧就没有般若。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假如可以做这样的「解」、理解,这样就叫做有「般若智」。

  经文:〖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何名波罗密」什么叫做波罗蜜?「波罗蜜」梵文叫Paramita「波罗蜜多」,应该整个讲叫做「波罗蜜多」(全称),这是翻它的音。「此是西国语」,「西国」就是西方,就是印度的意思,西方的音;中国话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彼岸」是一个比喻而已,不是说真的有一条海,还是一条溪,「对面」就是「彼岸」,不是那个意思,那是一个「比喻」。譬如说什么,比如说彼边好地方,彼边,过河那边好地方,就叫彼岸。我们这边「生死痛苦烦恼的地方」就叫此岸;过了这条「生死河」,去那个「涅槃」、「菩提」的境界,叫「彼岸」,「没生死烦恼的地方」,那是一个比喻。

  「解义离生灭」,「解」就是了解的意思,但是这个「解」有三种:一种是「理解」,一般的解是「理解」;第二种呢?是「悟解」;第三种是「证解」。这个理解是指一般「世间智」,凡夫的智慧去了解叫做「理解」,这是有烦恼的心,(用)有烦恼的心去理解一件事情,叫做「理解」;若没有烦恼心,没有烦恼心「与定心相应」、「善根相应」的叫做「悟解」,已经悟到的解叫做「悟解」,这个「悟」不是说「大彻大悟」啦!是一般的「悟」叫做「悟解」。这个悟有「通达」的意思;「证解」就是较高的境界。「解义」,「义」就是「道理」的意思,「佛理」的意思,假如有悟解到佛理就离「生灭」。所以这个「解」至少是「悟解」,或是「证解」。你若「悟解」到佛祖的道理,就可以「离处灭」。「离」就是离开,就是脱离的意思,「生灭」就是生死烦恼,「生死烦恼」叫做生灭。「著境」著就是贪著,贪著这个「境」是什么?就是「内外境界」,内外的境界叫做「境」。那内外的境界,「内」也可以叫「境」,「外」也可以叫境。「外境」就是六尘,那「内境」就是六根,贪著「外六尘,内六根」的境界,叫做「著境」。如果贪著了内外的境界,「生灭」就起来了,「生灭」就是「生死」,就有「生死烦恼」起了。「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如果这样贪著了内外境界的时候,生死起来,就好象水,这个「水」是指河水,好像河水里面有波浪,一条河如果有波浪的时候,这样就会阻隔航行,如果你要驾船,就比较危险,船就不能过了,所以这边就叫做「此岸」,那边就叫做「彼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假如「离」就是脱离,如果能脱离一切境,一切内外的境界没有贪著,这样就没有「生死烦恼」,就没有「生灭」了。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好像河水常常通流,不会起波浪,这样子船都可以来来去去,通行无阻,这样子的话就能够「到达彼岸」,所以称为彼岸。你那条船要划到对岸,就划得到,叫做到达彼岸,所以叫做「波罗蜜多」。这一句、整句的意思是什么?「什么叫做波罗蜜多,什么叫做到彼岸」?「波罗蜜多」我们又翻成「度」,「六度」,那什么叫「度」呢?「度」的意思就是简单一句话,就是「离境」跟「着境」。如果「离境」的话就是波罗蜜多,如果是「着境」的话就是「生死此岸」。所以简单一句话,就是「贪著」与「离贪著」,如此而已。「贪著」就是「此岸」、就是「生死」,就是「烦恼」;「离贪著」就是「到彼岸」,就是「得解脱」。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这一段很有名,但是很容易误解,这六祖大师历害就在这里,每一个人看都很懂喔!这「六祖坛经」我都看得懂。看懂是看懂,不知是「几分目」而已(用几分目来看)。

  「善知识,迷人口念」这个迷的人,凡夫人啊!只是嘴巴念而已,用嘴巴讲的、嘴巴唸的,用嘴巴讲的比较快。「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当他在唸的时候,「有妄」有虚妄,也「有非」,就是有过错。譬如说大家都念佛,大家都唸「阿弥陀佛」,见到师父就「阿弥陀佛」,见到同修也「阿弥陀佛」,但是在唸「阿弥陀佛」的时候,心里也是打妄想,对不?「妄想」即是「非」,那就叫做「有妄有非」。「阿弥陀佛」跟你的「妄想」结在一起,「相应俱时而起」,听懂吗?这叫做「有妄有非」。因为念「波罗蜜多」是清净法,好像念佛「阿弥陀佛」是清净法,你在念清净法的时候,还有「杂染」,污染法,跟一切杂七杂八的都结合在一起,所以变成你心中的「阿弥陀佛」,也不能超生,因为被你的「染法」包住了。所以(这样)莫说你要往生,连你「心中的阿弥陀佛」都不能往生。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如果念念,每一个念,都心里有在修行,这样叫做「真性」。「真性」是什么?就是「随于真性」,跟随真性来行(即)「随于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假如可以悟到这个法的人,他所修的就是「般若法」,如果修这个行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若没有开始修行,就永远是凡夫。「一念修行」假如一念间发起,一念间「发起修行」就「自身等佛」,「等」就是平等,与佛平等叫做「等佛」,与佛祖平等,假如一念间发起修行之心,这样就与佛祖平等。这是什么?这是不是很跨张?没有。他(六祖)在说的是「究竟」的意思,这就是跟「华严经」所说的同样的意思,即「发心毕竟两无二」的意思。你一念间发起修行,就是「初发心菩萨」了,「等佛」就是跟佛祖一样,佛祖已经是「究竟」成佛,而我们只是开始修行而已,开始发心修行,但是这个发心是非常困难的,头一步是很难踏出去的。这()有一个比喻不要说太远,(就说)早上开钟声的时候,要翻身爬起来那个时候,是很困难的,被窝里很温暖(比喻开始难),对不?休息。

  第十六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七集

  继续上节所讲的。「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倘若没修行的话,永远就是凡夫,倘若一念发起修行,就自身与佛是平等的。这个你们就要注意,这个「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都是最究竟的意义,所以你要以这个真实义,真实眼来看,真实心来听,而不能虚妄分别,不能像这个地藏经里面说的以「凡夫俗眼」来看,那样子的话,不但不能了解经中大意,而且还会起「疑、谤」,不信(就)生「疑」,「疑」生「谤」,这是层次的问题。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是什么…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