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P3

  ..续本文上一页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想方设法打死他,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先回去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的痛,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想起了僧人说的话,僧人的话真是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明白呢?这样的例子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不难找到,并非吓唬人。所以佛说:“摒弃贪欲吧,否则会万劫不复。贪欲会使人掉入自我毁灭的深渊。祛除贪欲要做到无所奢求,无所奢求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处世态度。”因此,这里要我们思维贪欲的过患是非常慈悲的教诲。因为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他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是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毒害。所以,古大德们说:“贪欲是一种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若有人问,照这么说,一旦信仰佛教就要按佛教的思想行事,如果你不依教法就违背佛法。要是真按照佛教就不能有求财之心,不让我们追求物质财富,而祈福求财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标。尤其是现代社会里若没有经济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家庭和个人如何立足呢?这不是把我们推向贫穷之路吗?其实不然,正好相反,这是拯救我们趋向悬崖自尽,教导我们自利利他,获得美满人生的求财之道。

  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财物:从前有一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钱财也舍不得,您能发慈悲到我家里去一趟向她开示,行些好事好吗?”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地就答应下来。当禅师到他家里时,信徒的妻子也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她说:“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那肯定是有毛病,畸形的啊!”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接着,禅师把手伸展开成了一个手掌,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她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禅师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握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的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以及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能领悟到什么呢?就是这样的过于铺张或过于吝啬,都容易被金钱所驱使。对于金钱,我们应取之有道,而且要把它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以上就是贪的过患,其他烦恼也可以如此说明,我怕过于繁琐,不再叙述。总之,贪嗔痴慢等烦恼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随时都要战争。但是我们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内。为什么要作战呢?不能顺其自然吗?绝对不能。因为我们要修行自利利他心,而嗔怒等正是发展自利利他心的障碍。所以你不可以让它继续下去。比如嗔怒来说吧,它不仅对他人没有好处,而且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经验来认识它,谁在发怒时感到快乐幸福呢?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嗔怒等烦恼有任何生起的机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虽然无法数日间做到这一点,无法立即达到朗日唐瓦的这种修行境界,但是我们若以不屈的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退却、不踌躇、不懒惰,而能鞭策自己、鼓励自己、驱使自己向前再向前的话,一定会逐渐习以为常,使我们的修行层次不断提升。终会实现所求的理想境界。

  第四偈:恶性有情以重罪,极度苦恼所迫时,犹获稀有极难得,宝藏那样作珍爱。

  意思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我若遇到本性极恶的有情,以十恶不赦的重罪所逼迫,或者遇到极度痛苦的人时,我不但不会生性懒惰而不予理睬和厌恶他们。反而犹如穷人获得稀有难得的宝藏那样,我会更加真爱他们,也向上师三宝祈愿我能如此修持。以上就是指示我们:人生在世,不要自私自利,反而应关心他人,珍爱众生。为什么要如此说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自利利他。而这不正是我们所祈愿的吗?也许有人会认为:“自利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利他呢?我做不到,也不想去做。所以,我不会关心他人。自私能自利,这就够了”。其实不然,自私不但不能自利,而且会害人害己。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也会经常提到“我”字。这种人很容易得冠心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私的人,过度注意自己,很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最致命的。所以,从自利的角度去考虑,关心别人也会有利而无害。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世间的一切物质,心识生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结成的一个宇宙大网络,实在是关系密切的存在。

  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教的人,更应该珍爱需要帮助的人,去救济衰老、孤儿、伤残等弱者。这种义举,不仅直接利益众生,而且有助于自身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有助于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情操的培养,有助于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向善,有助于形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风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促使我们关怀痛苦不堪的众生,那就是这样的,所谓学佛就是要向佛陀学习,通过学修要达到佛的境界,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那么,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殊胜的对境就是这些众生,也就是说,这样的众生才是修行利他心的书生条件,仰赖他们才能成佛。

  第五偈:若有他人因嫉妒,辱骂轻毁等无端,损我亦愿去承受,只求胜利献于人。

  意思是说:若有人因嫉妒而骂我、轻毁我、损我,总之,无端地找我的麻烦,不管如何极不如里地伤害我,我不但不计较、不生气、不记仇恨,不进行报复。反而我会心甘情愿地承受一切损失,把所有的取胜、得利献给对方。

  如果有人无理取闹诽谤你,你对他作强烈的反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在世俗上是适当的,但与修行利他的菩提心是不相应的。这种修行的确很难,但专求发展利他之心的人必须如此做。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切实际,而且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更是行不通的,在这种环境要想立足,一定得不择手段。其实,这才是极端物质的举措。因为,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断送了永恒的快乐。

  有人问唐代著名高僧寒山子:“如果有人骂你、辱你、欺你,该怎么办?”寒山子笑了笑说:“有人来骂你、辱你、欺你,你且忍他、容他、让他,过些日子看他”。这虽然是一千多年前说的话,但我认为今天也一样有实用的价值,而且充满了为人处世的机智。平白无辜地被人辱骂当然很不乐意。但我们应该要清楚,为了一点小事而争论不休,怀恨在心,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而且矛盾就会逐渐扩大,以至于怨怨相报、不可收拾。反之,如果遇到矛盾,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相谦让,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我们能尽力提倡这种忍辱求和,受辱不怨的高尚品德,和平与安静的社会离我们就不会如此遥远。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高瞻远瞩。

  第六偈:若有我所指望者,曾受我之恩惠人,极端无理伤害我,将其视为善知识。

  假若遇到受过我恩惠和大力相助过的人,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极端无理地伤害我,我不但不报复,不记恨在心,反而我更会感激他,我将会把他视为让我修行忍德的善知识。这种庄严品德,不仅修行利他心的得道菩萨要学,而且我们凡夫俗子也同样要学习,因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这样一种人:满腹牢骚,动不动就发火,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无论是对同事、同学,还是对亲属、邻居,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自家人,都不肯忍让半步。我们看到他也头痛,他自己也很烦恼,这都是嗔恨心造成的,所以,最可怕的敌人,因该是嗔恨心。古大德高僧们提倡忍辱容让,就是要人们除去嗔恨之心,养成宽宏、大度的美德,教诲我们,应该要学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就是慈悲地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能够理解人、谅解人、体贴人、以诚待人,以德感人。如果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怨怨相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激烈,最终只有两败俱伤。这样既弄僵人际关系,又影响安定团结,还有损身心健康。如果我们能够按古大德们的教诲去修行,能够忍辱容让,自净其心,就会远离烦恼,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你都能忍让、宽容,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再进一步说,一个想修学利他心的,首先要学修忍辱,但是在阿谀奉承、一切顺心的环境中是修不成忍德的,只有以来那些伤害你的敌人,才能完成你的伟大事业,而那些人为你提供修忍德,做伟人、勇士菩萨的殊胜条件,难道不应该感激他们吗?

  第七偈:总之直接与间接,利乐献于众母亲,如母所受害与苦,我将默默愿承担。

  意思是说:总而言之,把所有的利益和快乐以直接和间接地奉献于像母亲一样的众生,如母众生所受的伤害与痛苦,我愿意默默地替他们承担。

  这就说明施与受的修行方法,以爱心将自己的安乐及安乐因施与他人,并以悲心承担他人的痛苦和产生痛苦的因缘。当你遇到显然在受苦的人,你应该修施受法而这样想:这人正在受痛苦的煎熬,他虽然想离苦得乐,但是不知道如何弃恶行善,所以导致痛苦而无…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