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
修•敦越克珠 著
法 护 译
大藏文化出版社
出版说明
本论是格鲁派实修大手印时,使用上师瑜伽乐空无别仪轨的不共讲解本,为配合修行仪轨时了解意义故,译出刊行,在部分教授讲解,有时直接安排在大手印的教授中作为前行传授,汉文译文时将原颂偈文词展开在讲解散体文句中,期望能字字不失,瑜伽士修行时得以掌握仪轨中每一字句意义,随文知义起观,便利真确修行,本论得以汉译,应感谢先师——哲蚌寺果芒札仓格西图殿嘉措()的殷殷教授之恩,并蒙其开许公开流通,若有过失,当是本人学力浅薄不足所致,设有功德,当愿众生得乐空无别,证大手印。
导论
敬礼上师
唐代韩愈之《师说》一文,破题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受学之理,世间诸子百工如是,知道慎用此生,志求解脱轮回苦海者亦如是,求取正确见地观念,有效实修行持、解答疑惑,治学解经、行仪宗风及未来成果如何,实已维系在此,是故当为首要之务;《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九》亦云:
「世间人身极难得,誓愿亲近阿阇黎,
速获圆满诸善行,常当远离恶知识。」
既说亲近阿阇黎(阿阇黎义为师)远离恶知识,因此势必需依标准衡量善恶;《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仅有博学善辩并不足以为善知识,虽然《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只在吾人为人处世,研究世间学问时堪用;心性解脱之学,尤重理论与实践之实修经验,即吾人所说「教」、「证」二法门皆需兼顾,有其特殊需求,未可偏废。
然而当我人欲寻善知识依止时,自己宜先成为可造之材——法器,否则纵有幸值遇善知识,亦仍错失深法,不得利益,何为法器之条件?《大乘广百论释卷第六》云: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无因获胜利。」
论曰:「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於善恶言能正了知德失错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大正vol.30, p.215下)现吾人虽未能完全符合,仍应向此标准努力学习,以期成器;藏谚中说:「初善巧观察上师,中善巧依止上师,后善巧学习上师。」既说善巧观察,则非冒然轻率,而能允许观察之时限,亦仅止於未领受灌顶之前,灌顶后,已有三昧耶之形成,不能违越上师,故须在灌顶依止前谨慎观察。
至於堪向其求教依止之善知识亦有其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九》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
一者调伏(持戒调伏诸根)。
二者寂静(禅定内摄自心得寂静)。
三者惑除(以慧能断烦恼)。
四者德增(戒定慧三学圆具)。
五者有勇(利他勇猛)。
六者经富(多闻经论)。
七者觉真(了达真实义)。
八者善说(说法不颠倒)。
九者悲深(利他不求报)。
十者离退(一切时恭敬不退倦)。」 (大正Vol.31, p.635上)
此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亦有详述,可供参考,若藉此观之,标榜神通、喜说休咎、夸言转世、好谈印证、偏执宗派者皆不在此列,智者自应知抉择。
此十种善知识功德本是显密二乘共通所需,但金刚乘说即生成就法门,就其专精程度而言,授法之师应有更严格条件需具,便不止这些条件,《蕤呬耶经》(藏译一切坛城总仪轨秘密续)卷上:
「我今当说阿阇黎相:广解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净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惧非人,辩才无碍,处众无畏,聪明智慧,善解方法,调伏善根,能覆归者;复有善巧,深信大乘,爱慕经典,普学秘密真言行门,并明一切曼荼罗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恶之相,普诵真言及持都法。」
此中所说「阿阇黎」是指金刚乘中「上师」之义;上师,梵文Guru,义为深重、尊重、严竣、敬重诸义,引申为师长、上师,藏文依其特质「担荷功德最为深重无比」之义而译为「喇嘛」Bla-ma义为「无上」。因何功德深重无比?原因是解脱轮回是需证悟心性,然心本来无物,非言诠思惟所能表示,远离颜色、形状、譬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边,既了不可得,又如何能证悟?《喜金刚本续》即云:
「他无诠俱生,任何亦不得,
依上师时法,自福中当知。」
说依靠上师授法,於自己积集福德资粮圆满中得知;上师授法包括了智慧资粮之成分,佛是福德智慧资粮圆满具足者,因此尚需积集福德资粮,《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六》(密集金刚本续之汉译本)云:
「慈氏当知,所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及诸佛所行,乃至诸佛如来身语心,金刚所生一切福蕴,而彼福蕴皆从阿阇黎毛孔所生,何以故,善男子,从彼菩提心出生诸佛智,真实所生真实而住,乃至一切智智相,亦复如是。」(大正Vol.18, p.503中)
《胜乐出现续》云:
「上师为佛上师法,如是上师亦为僧,
一切作者为上师,上师吉祥黑鲁嘎。」
若依续文而观,上师实包括十方一切诸佛身语意及三宝,是殷重之皈依供养处,亦即是我人积集福德资粮最上福田,是故上师可说是福智二资粮之来源,又,龙树云:
「若自须弥顶下堕,虽不欲堕亦下堕,
若得上师恩利诀,不欲解脱亦解脱。」
迅速成就的实修诀窍亦取决於上师之传授,因此上师所担荷功德极其深重。
既然於金刚乘中密续说师是佛身语意,则必非泛泛可及,必有其合格标准,故首先寻求合格上师是一切密宗修行之根本,什么是上师的基本条件?
《上师五十颂》中云:
「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
了秘密仪轨,博闲诸论议,
善达真言相,曼孥罗事业,
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
此外,属事部、行部、瑜伽部之上师需具有《胜住续》所说外十真性:
一、善巧了知绘布坛城及入坛修坛城法。
二、善巧加行等禅定。
三、善巧知手印。
四、善巧知左伸、右伸、圆形、平等诸姿势。
五、善巧金刚跏趺等坐姿。
六、善巧讽诵。
七、善巧护摩火供。
八、善巧供养仪轨。
九、善巧应用事业。
十、善巧送归等收摄诸法。
此外若属无上瑜伽部之上师,依《金刚心庄严》所说更需善巧内十真性:
一、善巧修守护轮至回遮间诸方法。
二、善巧藉绘制咒轮佩身而守护回遮。
三、善巧瓶灌及密灌。
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
五、善巧分开怨敌、护法相离之和合事。
六、善巧食子仪轨。
七、善巧意诵、金刚诵、三昧耶诵、舆乘诵、忿怒诵等持诵法。
八、善巧如理修建坛城,未修坛城则知收摄之法。
九、善巧胜住仪轨。
十、善巧观修供养坛城。
这外内十真性实际上皆属与仪轨设坛观修有关之事相部分,可说只是专业上之条件而已,尤有详者,《密宗道次第广论了知道要承事为先修地法品第五》云:「阿阇黎有二:一住咒生起次第之阿阇黎,二住定圆满次第之阿阇黎。」
在实修上更区分所学是属生起次第,抑是圆满次第,需求不同标准之师,生起次第之上师为:
「住咒瑜伽师,乐缘天像修,
由此得行相,当绘彩土坛,
行者住密咒,具无二智行,
以如幻之身,绘如幻坛场。」
圆满次第之阿阇黎则依《金刚鬘续第六十四品》:
「善息灾等业,知咒瑜伽轨,
此师可称赞,行施住净戒,
具最胜忍进,昼夜勤修行,
有慧善工巧,具师长德聚,
说名阿阇黎,内爱乐密集,
外作声闻行,以如是教授,
转教诸弟子,当知为大师。」
如是多种标准,在此浊世极难值遇,因此宗喀巴云:
「藏地诸贤谓得圆满灌顶,安住三昧耶与律仪,亲见师长,传承轨则,了知十种真实,善巧灌顶仪轨,先修承事(闭关),获本尊听许或未遮止,定须具此三法。」
其他论典则标举至少需「具净戒(别解脱、菩提心、持明戒)通经论、有慈悲、持传承、擅仪轨、得证量。」
金刚乘之上师需有如此条件,身为金刚乘弟子,又应具何种条件,方堪具德上师欢喜授法?大圆满之《本明自现续》中云:
「信力精进大,广慧无贪执,
重礼行密咒,无念心无散,
具誓勤修行。」
说应具有信心,悲心广大,修行之心坚定、精进修行,颖慧及净相广大,烦恼与邪见微薄,胸怀宽阔性情佳,能守密,秉赋良善,无谄无诳心力大,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不执世间并住三昧耶戒律。
自己具备成器之条件后,再依止具性相上师从上师领受灌顶,安住三昧耶后,如理事师,依止之法可见《事师五十颂》,此处不赘。
锐意勤修,以期大成,所修欲速成就,须倚赖上师之加持,为速入加持,为速圆满福德、智慧二资粮,令自心速起俱生之智,故藏传各派均以上师瑜伽为重要之观修课题,许多不明究里误为上师崇拜,或个人崇拜,对于一位真实瑜伽士而言,已知轮回妄相,法尚不执,何况於人,一切诸法,不外乎假名安立而已,借假修真,有何相需执?又有何相可执?只不过上师是授法根源,三宝总集、恩德深重,遂以其为代表;
更进而言,具足性相之上师既然是积集福智资粮之基础,令我人得最胜及共通成就之根源,一切最上乘瑜伽实修口诀之来源,教示我人不颠倒道之善知识,应是我人修习「瑜伽」之最胜对象,古语亦云「见贤思齐」效法学习上师外相威仪,内证功德,得获加持,谁曰不宜?
只不过凡人易於急功,先不观察师之真伪标准,复不自省具不具器,但求表相,同时又纠缠於「正法」以外之关系,殊不知师徒结谊,惟在法上,所说、所教、所修,纯以…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