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P7

  ..续本文上一页我具恩之母,非仅一度为母,数数历生以深切衷恩德养育之理趣,依口诀(88)而思惟,愿如慈母极慈爱於悦意心爱之子般,非徒口说,亦非造作而悲愍怜惜。

  「纵仅纤毫病苦亦不欲,任何时亦享乐不知足,

  我与他人并非有差别,他人生起喜乐祈加持。」

  文义:自他一切有情连身受荆棘所刺之小苦亦不愿受,若能自主则不论有漏无漏之任何安乐,何时均不满足,稍稍知足亦无有;说「我与他人并非有差别」,因此加持舍苦因——自欲,祈求其他有情得生喜乐之义。

  「执我为珍为重此沉疴,视为生起不欲痛苦因,

  睚眦必报执为仇怨者,摧灭我执大魔祈加持。」

  文义:往昔以来依串习之力,执著我较他人珍重之执我为珍之沉疴,今生来世一切不欲痛苦,过去亦曾遭遇;见性戒遮戒诸罪为其生起之因,虽产生任何不欲亦不委过他人及报复,超越执我为珍贵,执彼为怨仇,摧破今生来世一切衰败之根本——我执之敌或大魔,祈由汝加持。

  「珍持安置母众於乐心,视为无边功德出生门,

  此等众生虽为我怨敌,执逾性命珍贵祈加持。」

  文义:视往昔无始以来之具恩母众较自己更为珍重,安置其得暂时及究竟安乐之心或意,是无余产生佛果等无边功德门之处后,此等漂流轮回无余众生,纵为夺我性命之敌,亦不以瞋恨报复,视比自己性命更珍重,祈上师尊加持之义。

  偈中:

  「总之凡夫唯求徒自利,释迦能王唯行利他人,

  以知辨别功德过失心,能行自他相换祈加持。」

  文义:前已宣说之事,不需再说;总括而言,凡夫是漂流轮回之常人,声闻缘觉惟徒自利故受轮回涅槃苦痛逼迫,自利亦不得究竟,我等无上导师能王是舍弃自利、惟行利他而圆满自他二利,具足现证佛果,此过失及功德之钜细差别,用以详究之慧察知析辨后,愿舍自己安乐、善妙予他人,取他人痛苦予自己,祈能加持自他相换之义。

  「珍执自身一切衰败门,珍执母众一切功德源,

  是故自他相换之瑜伽,行持实修精要祈加持。」

  文义:因烦恼力执著自己较他人珍重之贪执劣心,是轮回涅槃中一切衰败之门,而视具恩父母众生较自己为珍要之善心则是轮涅一切功德之根本或基础根源,是故,相续不断、勤修不懈行持前述自他相换菩提心瑜伽之核心精要,祈求上师加持之义。

  「以是至尊具悲心上师,如母众生诸罪障痛苦,

  无余当下成熟於我身,我之善乐遍施予他人,

  群生具足安乐祈加持。」

  执著自己为珍贵是众衰之门,执持他人为珍是众德之源,因此由具三恩德具悲至尊上师,令三界父母众生之罪障及痛苦等一切不欲,当下无余成熟於我身心,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一切善乐,自己所欲者毫无观待,舍予一切有情,现时中一切六道众生皆具解脱之乐,祈上师加持之义。

  此时,对上师为主之资粮田众,心藉至诚恳切而起大信解,胜解「依其大悲,现见六道一切有情,彼等一切罪苦成熟於自己,自己之一切善乐所欲皆无观待施予其他有情故,众生立得具法身之乐」作是念思惟。

  「情器充满罪业之果报,不欲苦痛虽如雨遍降,

  视为恶业果报穷尽因,恶缘持取为道祈加持。」

  文义:金、银、珍珠、珊瑚、绸缎等衰减及霜雪苦旱、雨水不调等器世间财富衰败,情世间有情众亦受烦恼力惟造不善,悉皆充满不欲罪业之果报,因此虽不欲之苦如雨降於自身,亦视为自己往昔恶业果报,报应此生成熟於自身,此后不复再生之因,故应修欢喜;诸有情一切衰败皆化自己恶缘而承受,加持自己受持二种菩提心(89)於道之义。

  「总之善恶众相虽任现,以诸法精华五力行持,

  转增二种菩提心妙道,心惟安乐修行祈加持。」

  文义:总括言之,虽於自心中示现,任何善恶之显现,应遣除其为真实现象,归摄於佛语或诸法精华,以牵引、串习、愿、白种子、破除等五力(90),或依雅旺却吉旺秋云:见地命脉本性义之听闻力,所听闻义深究之思惟力,修习力,认持心意过失之正念力,取舍过失之正知力,行之命脉行住坐卧一切不离契合之力,共五种;修习以其行持,随任显现皆转成世俗胜义二种菩提心辗转增上道之助力,随遇恶缘皆可持为助伴,作是念,心唯有安乐,祈上师加持义。

  「以具四种加行巧方便,即刻随遇即结合为修,

  修心誓句学处诸行持,作为暇满大利祈加持。」

  文义:清净罪障、积集资粮、供施魔、献食子予空行护法后嘱咐事业,此四种加行(91),或雅旺却吉旺秋云:「了知禅定功德后恭敬之加行,观禅定励力功用后,精进之加行,断禅定之违碍克对故离五过(92)之加行,知禅定之需要故,於善业之无边所缘,欢喜趣入之加行,以此四者善巧方便随遇病魔怨敌等,旋即於一切所遇契入自相续所修之行持,善妙根本(93)——修心不违戒、不现怪诞,不堕党类、转欲住本位、不应说残支、全莫思他过、断一切果求等修心之三昧耶;弃舍毒食、莫学直报,莫发恶言,勿候险阻、莫刺心处,犁载莫移牛、不争先得、不作经忏、天莫成魔、乐因莫求苦、诸瑜伽修一(94),诸倒覆修一(95)、初后作二事(96),二境(97)皆应忍,二事(98)舍命护、当学三种难(99)、取三主要因(100)、修三无坏失(101)、成就三无离(102)、於境无党修、不依赖余缘、离六种颠倒(103)、不应间辍、应坚绝修、观择令脱、不应自恃、不应暴戾、不轻喜怒、莫著声誉等、依修心之学处,以此圆具修法顺缘之暇满人身,行大乘法度一切时成办大利,祈上师加持之义。

  「御乘吐纳风息之运转,运以慈悲增上意乐心,

  为度众生出大轮回海,娴熟菩提心性祈加持。」

  文义:修自己乐善舍予他人,他人苦痛自取承担之风息吐纳时,御乘风息之马(104)其作用或依运转力,欲一切有情得乐之慈,欲离苦之悲,结合彼二者引致之乐,由苦中解脱,其当由我为之,作是念清净增上意乐,速救度无边众生出轮回大海故,当证佛果,作是念而娴熟世俗菩提心,祈上师加持之义。

  此处运心观想口诀面授之作法:自己面前此生之母为代表一切有情,如大地苔衣般铺遍明现,先对其具慈悲后,由自己右鼻孔呼息如乘马,自相续一切乐善自所愿求,皆毫无观待舍付一切有情,入於诸有情左鼻孔,一切身心乐受充满,其心相续成具法身之乐;气息吸入同时,一切有情相续中所有集(105)因、苦果二障及习气一切化为黑团由其右鼻孔出,入於自己左鼻孔后融入心间,於执我为珍为重之上累积后,调柔令穷尽,如母众生无余脱离二障与苦,断德圆满具足;如是自之乐善付予他人为大慈,他人苦集自取之大悲,其二意乐之力,不需另觅,「追求菩提」(106)见安置有情暂时及究竟之安乐、救度轮回涅槃怖畏之圆满能力,唯佛独有后,随念其身语意之诸功德,当生一无造作之追求菩提心思。

  「三时一切诸佛同一途,清净佛子律仪摄相续,

  胜乘三种戒律之行持,勤作荷担精进祈加持。」

  文义: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四魔(107)之诸佛,其共通所行不颠倒之道为何?是极无垢染且清净之菩提心,以佛子戒仪善加整饬都摄自相续,於胜乘或大乘之制恶作等三戒(108)行持,常时精进承担,祈上师加持之义。

  如是胜解,藉至诚恳切而催动资粮田大众之意相续,彼等身一切部分流出无量甘露光,入自身心故净治总体罪障,及特别清净障碍相续中生起大乘道根本之菩提心一切垢,身成具澄净光明自性,大乘道根本慈悲增上意乐菩提心等现前生於自相续;此甘露流降清净,於各偈之后观修,若未能修,则各於下中士道(109)后,及本段与六度之末、密咒道之末尾而修。

  「身躯享用三时善资粮,化成有情各自所求物,

  无贪舍心增长之口诀,加持圆满布施波罗蜜。」

  文义:自己所珍惜爱护之身躯,饮食衣服受用及三时所积无犯遮罪之白净善资粮,不求回报及异熟(110),转化成饮食衣服房屋等一切有情各自所欲之物,不染纤毫悭吝贪心,连同所布施之果皆舍予他人,以心串习辗转增上之清净口诀力,不经久时,成熟圆满布施波罗蜜;此处面授之口诀是:自己身躯、享用、三时所积各自善业,皆转化成无余满愿之如意宝珠、如意树、贤瓶,其化现出华厦、衣服、严饰、饮品、食馐、火、日、灯、凉水、大云、铠甲、坐骑、舟楫、桥、梯、宝珠、游伴、身躯、享用、善根等,布施予地狱等诸有情,於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炽热、无间等地狱有情,令阎摩使者皆成顺心之游伴,杀戮之兵刃皆成珍宝树苗,烈火化成莲苑,熔铜沸铁汁成甘露饮,锋刃原之道化成药花蓊郁,烂尸淖成金沙、剑叶林成欢喜树,铁刺林成如意树、尼枸卢陀树,铁鸟、铁犬成合意游伴;施予疱裂等寒狱,得妙衣、太阳、极暖之火等,令寒凉之名亦不存;

  施予具外内障之饿鬼,得果园、美味之嘉肴、甘露饮,饥渴之名亦不存。

  施予一一相瞰之旁生,令大力者爱护弱小如子、由役奴愚痴眠寐中苏醒,具足心力;食肉罗刹等亦平息瞋心之凶恶,生具悲心;非天众平息由难忍嫉妒天道富足之动机争战后,相互游戏相惜;梵天帝释等诸天勇猛於善法,离死迁堕及气馁等苦;复又,以此施身,令人等任何轮回有情皆清净其盖障诸聚,生盲得见、耳聋得闻、跛足得行、哑子得言、失忆得记、愚者得知外内诸事、伤者得愈、病者得痊、横死者得延寿、贫者得财、除饥渴者苦、具爱诸人得寂静善地、心傲者有虚心、怖畏牢狱者离王难、无助者得友,三界一切有情各自得其所欲求之物,圆具行外内诸缘大乘法之善缘;如是舍身躯及受用是财施,除寒热地狱苦是无畏施,自己善根施予他人是法施,当勤於实修此三者。

  「别解脱戒菩萨密咒戒,遮戒分际为命亦不舍,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加持圆满持戒波罗蜜。」

  文义:慎护比丘二百五十三条别解脱戒、菩萨戒十八根本堕…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极乐愿》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