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P7

  ..續本文上一頁我具恩之母,非僅一度爲母,數數曆生以深切衷恩德養育之理趣,依口訣(88)而思惟,願如慈母極慈愛於悅意心愛之子般,非徒口說,亦非造作而悲愍憐惜。

  「縱僅纖毫病苦亦不欲,任何時亦享樂不知足,

  我與他人並非有差別,他人生起喜樂祈加持。」

  文義:自他一切有情連身受荊棘所刺之小苦亦不願受,若能自主則不論有漏無漏之任何安樂,何時均不滿足,稍稍知足亦無有;說「我與他人並非有差別」,因此加持舍苦因——自欲,祈求其他有情得生喜樂之義。

  「執我爲珍爲重此沈疴,視爲生起不欲痛苦因,

  睚眦必報執爲仇怨者,摧滅我執大魔祈加持。」

  文義:往昔以來依串習之力,執著我較他人珍重之執我爲珍之沈疴,今生來世一切不欲痛苦,過去亦曾遭遇;見性戒遮戒諸罪爲其生起之因,雖産生任何不欲亦不委過他人及報複,超越執我爲珍貴,執彼爲怨仇,摧破今生來世一切衰敗之根本——我執之敵或大魔,祈由汝加持。

  「珍持安置母衆於樂心,視爲無邊功德出生門,

  此等衆生雖爲我怨敵,執逾性命珍貴祈加持。」

  文義:視往昔無始以來之具恩母衆較自己更爲珍重,安置其得暫時及究竟安樂之心或意,是無余産生佛果等無邊功德門之處後,此等漂流輪回無余衆生,縱爲奪我性命之敵,亦不以瞋恨報複,視比自己性命更珍重,祈上師尊加持之義。

  偈中:

  「總之凡夫唯求徒自利,釋迦能王唯行利他人,

  以知辨別功德過失心,能行自他相換祈加持。」

  文義:前已宣說之事,不需再說;總括而言,凡夫是漂流輪回之常人,聲聞緣覺惟徒自利故受輪回涅槃苦痛逼迫,自利亦不得究竟,我等無上導師能王是舍棄自利、惟行利他而圓滿自他二利,具足現證佛果,此過失及功德之钜細差別,用以詳究之慧察知析辨後,願舍自己安樂、善妙予他人,取他人痛苦予自己,祈能加持自他相換之義。

  「珍執自身一切衰敗門,珍執母衆一切功德源,

  是故自他相換之瑜伽,行持實修精要祈加持。」

  文義:因煩惱力執著自己較他人珍重之貪執劣心,是輪回涅槃中一切衰敗之門,而視具恩父母衆生較自己爲珍要之善心則是輪涅一切功德之根本或基礎根源,是故,相續不斷、勤修不懈行持前述自他相換菩提心瑜伽之核心精要,祈求上師加持之義。

  「以是至尊具悲心上師,如母衆生諸罪障痛苦,

  無余當下成熟於我身,我之善樂遍施予他人,

  群生具足安樂祈加持。」

  執著自己爲珍貴是衆衰之門,執持他人爲珍是衆德之源,因此由具叁恩德具悲至尊上師,令叁界父母衆生之罪障及痛苦等一切不欲,當下無余成熟於我身心,過去現在未來叁時一切善樂,自己所欲者毫無觀待,舍予一切有情,現時中一切六道衆生皆具解脫之樂,祈上師加持之義。

  此時,對上師爲主之資糧田衆,心藉至誠懇切而起大信解,勝解「依其大悲,現見六道一切有情,彼等一切罪苦成熟於自己,自己之一切善樂所欲皆無觀待施予其他有情故,衆生立得具法身之樂」作是念思惟。

  「情器充滿罪業之果報,不欲苦痛雖如雨遍降,

  視爲惡業果報窮盡因,惡緣持取爲道祈加持。」

  文義:金、銀、珍珠、珊瑚、綢緞等衰減及霜雪苦旱、雨水不調等器世間財富衰敗,情世間有情衆亦受煩惱力惟造不善,悉皆充滿不欲罪業之果報,因此雖不欲之苦如雨降於自身,亦視爲自己往昔惡業果報,報應此生成熟於自身,此後不複再生之因,故應修歡喜;諸有情一切衰敗皆化自己惡緣而承受,加持自己受持二種菩提心(89)於道之義。

  「總之善惡衆相雖任現,以諸法精華五力行持,

  轉增二種菩提心妙道,心惟安樂修行祈加持。」

  文義:總括言之,雖於自心中示現,任何善惡之顯現,應遣除其爲真實現象,歸攝於佛語或諸法精華,以牽引、串習、願、白種子、破除等五力(90),或依雅旺卻吉旺秋雲:見地命脈本性義之聽聞力,所聽聞義深究之思惟力,修習力,認持心意過失之正念力,取舍過失之正知力,行之命脈行住坐臥一切不離契合之力,共五種;修習以其行持,隨任顯現皆轉成世俗勝義二種菩提心輾轉增上道之助力,隨遇惡緣皆可持爲助伴,作是念,心唯有安樂,祈上師加持義。

  「以具四種加行巧方便,即刻隨遇即結合爲修,

  修心誓句學處諸行持,作爲暇滿大利祈加持。」

  文義:清淨罪障、積集資糧、供施魔、獻食子予空行護法後囑咐事業,此四種加行(91),或雅旺卻吉旺秋雲:「了知禅定功德後恭敬之加行,觀禅定勵力功用後,精進之加行,斷禅定之違礙克對故離五過(92)之加行,知禅定之需要故,於善業之無邊所緣,歡喜趣入之加行,以此四者善巧方便隨遇病魔怨敵等,旋即於一切所遇契入自相續所修之行持,善妙根本(93)——修心不違戒、不現怪誕,不墮黨類、轉欲住本位、不應說殘支、全莫思他過、斷一切果求等修心之叁昧耶;棄舍毒食、莫學直報,莫發惡言,勿候險阻、莫刺心處,犁載莫移牛、不爭先得、不作經忏、天莫成魔、樂因莫求苦、諸瑜伽修一(94),諸倒覆修一(95)、初後作二事(96),二境(97)皆應忍,二事(98)舍命護、當學叁種難(99)、取叁主要因(100)、修叁無壞失(101)、成就叁無離(102)、於境無黨修、不依賴余緣、離六種顛倒(103)、不應間辍、應堅絕修、觀擇令脫、不應自恃、不應暴戾、不輕喜怒、莫著聲譽等、依修心之學處,以此圓具修法順緣之暇滿人身,行大乘法度一切時成辦大利,祈上師加持之義。

  「禦乘吐納風息之運轉,運以慈悲增上意樂心,

  爲度衆生出大輪回海,娴熟菩提心性祈加持。」

  文義:修自己樂善舍予他人,他人苦痛自取承擔之風息吐納時,禦乘風息之馬(104)其作用或依運轉力,欲一切有情得樂之慈,欲離苦之悲,結合彼二者引致之樂,由苦中解脫,其當由我爲之,作是念清淨增上意樂,速救度無邊衆生出輪回大海故,當證佛果,作是念而娴熟世俗菩提心,祈上師加持之義。

  此處運心觀想口訣面授之作法:自己面前此生之母爲代表一切有情,如大地苔衣般鋪遍明現,先對其具慈悲後,由自己右鼻孔呼息如乘馬,自相續一切樂善自所願求,皆毫無觀待舍付一切有情,入於諸有情左鼻孔,一切身心樂受充滿,其心相續成具法身之樂;氣息吸入同時,一切有情相續中所有集(105)因、苦果二障及習氣一切化爲黑團由其右鼻孔出,入於自己左鼻孔後融入心間,於執我爲珍爲重之上累積後,調柔令窮盡,如母衆生無余脫離二障與苦,斷德圓滿具足;如是自之樂善付予他人爲大慈,他人苦集自取之大悲,其二意樂之力,不需另覓,「追求菩提」(106)見安置有情暫時及究竟之安樂、救度輪回涅槃怖畏之圓滿能力,唯佛獨有後,隨念其身語意之諸功德,當生一無造作之追求菩提心思。

  「叁時一切諸佛同一途,清淨佛子律儀攝相續,

  勝乘叁種戒律之行持,勤作荷擔精進祈加持。」

  文義:降伏過去現在未來叁時四魔(107)之諸佛,其共通所行不顛倒之道爲何?是極無垢染且清淨之菩提心,以佛子戒儀善加整饬都攝自相續,於勝乘或大乘之製惡作等叁戒(108)行持,常時精進承擔,祈上師加持之義。

  如是勝解,藉至誠懇切而催動資糧田大衆之意相續,彼等身一切部分流出無量甘露光,入自身心故淨治總體罪障,及特別清淨障礙相續中生起大乘道根本之菩提心一切垢,身成具澄淨光明自性,大乘道根本慈悲增上意樂菩提心等現前生於自相續;此甘露流降清淨,於各偈之後觀修,若未能修,則各於下中士道(109)後,及本段與六度之末、密咒道之末尾而修。

  「身軀享用叁時善資糧,化成有情各自所求物,

  無貪舍心增長之口訣,加持圓滿布施波羅蜜。」

  文義:自己所珍惜愛護之身軀,飲食衣服受用及叁時所積無犯遮罪之白淨善資糧,不求回報及異熟(110),轉化成飲食衣服房屋等一切有情各自所欲之物,不染纖毫悭吝貪心,連同所布施之果皆舍予他人,以心串習輾轉增上之清淨口訣力,不經久時,成熟圓滿布施波羅蜜;此處面授之口訣是:自己身軀、享用、叁時所積各自善業,皆轉化成無余滿願之如意寶珠、如意樹、賢瓶,其化現出華廈、衣服、嚴飾、飲品、食馐、火、日、燈、涼水、大雲、铠甲、坐騎、舟楫、橋、梯、寶珠、遊伴、身軀、享用、善根等,布施予地獄等諸有情,於等活、黑繩、衆合、號叫,大號叫、炎熱、熾熱、無間等地獄有情,令閻摩使者皆成順心之遊伴,殺戮之兵刃皆成珍寶樹苗,烈火化成蓮苑,熔銅沸鐵汁成甘露飲,鋒刃原之道化成藥花蓊郁,爛屍淖成金沙、劍葉林成歡喜樹,鐵刺林成如意樹、尼枸盧陀樹,鐵鳥、鐵犬成合意遊伴;施予疱裂等寒獄,得妙衣、太陽、極暖之火等,令寒涼之名亦不存;

  施予具外內障之餓鬼,得果園、美味之嘉肴、甘露飲,饑渴之名亦不存。

  施予一一相瞰之旁生,令大力者愛護弱小如子、由役奴愚癡眠寐中蘇醒,具足心力;食肉羅刹等亦平息瞋心之凶惡,生具悲心;非天衆平息由難忍嫉妒天道富足之動機爭戰後,相互遊戲相惜;梵天帝釋等諸天勇猛於善法,離死遷墮及氣餒等苦;複又,以此施身,令人等任何輪回有情皆清淨其蓋障諸聚,生盲得見、耳聾得聞、跛足得行、啞子得言、失憶得記、愚者得知外內諸事、傷者得愈、病者得痊、橫死者得延壽、貧者得財、除饑渴者苦、具愛諸人得寂靜善地、心傲者有虛心、怖畏牢獄者離王難、無助者得友,叁界一切有情各自得其所欲求之物,圓具行外內諸緣大乘法之善緣;如是舍身軀及受用是財施,除寒熱地獄苦是無畏施,自己善根施予他人是法施,當勤於實修此叁者。

  「別解脫戒菩薩密咒戒,遮戒分際爲命亦不舍,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加持圓滿持戒波羅蜜。」

  文義:慎護比丘二百五十叁條別解脫戒、菩薩戒十八根本墮…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極樂願》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