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十六粗罪,五種姓總體及各別叁昧耶與戒等密咒戒律之細微遮戒分際自不待言,爲己性命故亦不當舍,六度等攝善法戒,十一利生等(111)饒益有情戒等叁戒,祈請上師加持圓滿持戒波羅蜜之義。
「叁界無余衆生皆瞋怨,縱作毀罵揚惡逼斷命,
不怒報怨成辦利益他,加持圓滿安忍波羅蜜。」
文義:欲、色、無色界之叁界衆生或無余群生以忿怒惡言毀罵於我,攻诘所隱過失揚惡,以杖擊甚至斷命,亦不報複,心不躁動報怨,自己竭盡所能利益之,於損惱我者,依耐怨害忍(112),安受苦忍苦(113),思擇法忍(114)諸行持,願不經久時圓滿安忍波羅蜜。
「爲衆生故縱需長墮陷,無間獄火盡劫大海中,
悲心無悔精進勝菩提,加持圓滿精進波羅蜜。」
文義:爲饒利漂流輪回之如母有情各衆生故,縱需處猛烈痛苦逼迫而無些微安樂時間之地獄火中,曆劫數大海之內,雖需陷無數時間,亦以大乘道根本之大悲心爲依他起,於彼苦不起厭惱悔退,歡喜堅固饒利有情,依铠甲精進、無上精進、無頂精進,精進於無上最勝菩提一切功德基礎之精進波羅蜜,願不經久時速得圓滿。
「斷舍沈掉散逸過失後,諸法真實空性本性中,
以用專一等持之禅定,加持圓滿靜慮波羅蜜。」
文義:相續中起清淨禅定之違緣或障礙,身心粗重及心於所緣(115)不明顯之昏聩,雖有明分,然執持之相力弱昏沈,心馳悅意之掉舉等,斷除作障具性相阇摩他之散逸無余過失後,不執著於意造(116)及偏空(117),以輪回涅槃諸法無自性真實空之空性,或依禅定於本性主因之正知正念而專一,不爲他法所斷之等持(118),身心堪能之禅定或靜慮波羅蜜速得圓滿。
「運以真性妙觀察之慧,引生輕安連系於大樂,
勝義禅定虛空之瑜伽,加持圓滿般若波羅蜜。」
文義:前說之諸法本性不顛倒中,心安住於阇摩他(119)不散逸狀態,以一微細識分,妙觀察伺察於離一多、緣起等真實性義之慧,引生較前專一輕安喜樂更超勝,第二刹那中,由伺察力所引身心輕安之大樂相連系止觀雙運瑜伽中安住之義,或以等持禅定於如虛空之瑜伽,無余消除執著目標對待,願速圓滿般若波羅蜜。
「外內諸法如夢如幻化,澄清湖面所映之月影,
通達顯而無實之理趣,圓滿幻化禅定祈加持。」
文義:由色至遍智之間,外內情器世間諸法,如幻師以小石木簽等變化出象馬時,因沾染惑於物、咒,根官雖顯現象馬,然彼象馬爲空,衆人因睡眠而惑染,夢中依照情器萬象而顯,然無實成;如極清澄水流之湖面無混濁倒映月影,然其月爲空,經迷妄因所染之識,我與輪回涅槃諸法,雖然顯現自性實成之相,然如前說諸喻般,無真實成立,加持如實了知後,圓滿後得位中如幻化之禅定之謂。
「輪涅自性連微塵亦無,因果緣起無诳此二理,
相互無違相伴而現起,通達龍樹密意祈加持。」
文義:我與我所等輪回涅槃一切諸法,於明識體性中,連微塵自性成立之性相亦無,名言中以能衡量之正量體性,由善惡生苦樂,依自己能安立之分別(念頭)與自之部分所生無錯妄緣起之無欺诳,二者並非如寒熱般相互違礙,空性中升現緣起之助伴,唯見緣起無诳後摧壞執實之持相,加持無顛倒了知佛密意疏釋成量(120)之龍樹父子密意;此中詳解部分當由上師親口傳授諸口訣(121)了知。
「複次執持金剛之商主,恩領航渡續部大海際,
成就根本叁昧耶諸戒,持較性命珍貴祈加持。」
文義:如此,先以共通道清淨相續,後於濁世壽短一生中得證叁身果位之金剛阿阇黎執金剛,如商主(122)之恩德,以清淨灌頂成熟相續之舟楫,善引渡航續部大海密意中,最勝與共通成就之根本——灌頂時承諾之叁昧耶及諸戒律,較己性命更珍重,祈由上師加持之謂。
「生死中有轉化佛叁身,運以第一次第之瑜伽,
凡庸相執諸垢皆淨治,隨現生起尊身祈加持。」
文義:加持凡夫生死中有叁階位中以方便善巧轉化成爲佛之法報化叁身,依第一次第(123)本尊瑜伽,淨治情器爲凡庸現象及執著垢染,自己亦隨任顯現皆爲清淨之情器或升爲本尊身之義。
「心間八瓣都帝正中央,安立怙主汝尊足趾出,
光明幻身雙運之道中,即生現前得證祈加持。」
文義:自己心間阿瓦都帝脈(124),由精血二脈纏縛之脈結際衍生之八瓣脈輪(125)內,阿瓦都帝中脈內有極細心氣,其所住處之中央,無變異安布皈依怙主至尊上師,汝身之最下分足趾,依其所生之氣息入住融於心間都帝內,所生喻義光明之最後第叁次第(126)之幻身,第五次第之身語意雙運道,於此生無劬勞現證,祈由上師加持之義,此中生起圓滿觀修不共理趣,暫且不述。
「未執道端若於死殁時,強力證覺上師之遷識,
運以五力真實和合訣,趣行清淨刹土祈加持。」
文義:雖如此受持,然未及掌握道端者,尚未趣行於上妙道之證悟而必死時,帶重罪者強力證覺之上師遷識法:白種子力之行持是自己執著爲我之一切資具施予上下境(127)、心無貪著;願力:於上師叁寶獻曼達及七支,自身心上隨任受大小中苦,皆願代一切有情受苦,特別於今生苦痛究竟,雖死而願作一切有情之贖替;牽引力:自己樂亦可、苦亦可、生亦可、死亦可,期間無論如何皆刹那亦不離菩提心妙寶之牽引力,反覆觀之;串習力:二種菩提心珍寶反覆熏修;破斥力:自己無始以來生生死死無盡苦痛,此迷妄之輪回由何而起?由業煩惱二者而起,煩惱是因我及我所回應,對治之法是修無我之義,以此五力或如雅旺卻吉旺秋雲:「以種子力破異熟蘊等貪執,轉成資糧;以願力遮遣顯現凡庸情器之執著後,顯現清淨刹土之相,於心境中而受學;以牽引力斷絕其他生處結生相續(128)之習氣,障蔽所欲之事;以串習力作瑜伽之調練,以願力將希願事托付叁寶,並以清淨相合之極深口訣,加持趣行極樂世界等淨土。」
如是修習上師供養之導引而尚未趣行證悟上妙道臨死時,藉由忏戒一切所犯叁昧耶後還淨,祈請本尊及上師,舍諸資具等,藉五力遷轉至淨土;其法爲頭向北方,面朝西方,右肋而臥,右手附頰,右無名指塞右鼻孔,氣由左孔出入,作念「本師釋迦牟尼亦藉此法涅槃」而憶念佛威儀,自己善妙安樂施予他人等,輪番取舍之菩提心,作死殁等輪回涅槃所攝一切法惟分別假立外,本體能成立者連微塵亦無,於空性狀態中,憶念不失,盡力安住爲法身遷轉,或若無能爲此,則如前威儀,並祈請面前根本上師,勝解其爲叁皈依總集之自性,明觀自己身內中央正前有阿瓦都帝脈,細、圓、量約中等藤鞭,上端抵頂門梵穴,與孔竅齊平,下端至臍下四指大皺摺際、閉口,自己心間內,蓮華月輪墊上,與極細心氣無別之上師本初怙主,專注於彼,勝解與自己神識無別,於本身之都帝內,仰視面前之上師,由至誠恭敬信解而祈引導我度脫輪回苦海,安抵任何信解之淨土,作是念以猛力恭敬信解而祈請叁遍後,由上師心間放出體性爲慈愍大悲、形相爲青色鈎形之光,由自己頂門梵穴孔竅入內,觸自心明現爲本初怙主之頂門,上提,自己之黃色下行氣,如鳥羽受風吹上,誦「嘻」騰躍至喉,由喉以「嘻」騰躍至頂,外氣未斷之間,勿出梵穴,外氣斷時受上師光鈎牽引,如流星隕曳般騰射至上師心間,於上師意與自心體性無別狀態中,禅定須臾,之後上師趣行於自己任何所信解之淨土,勝解自己往生彼淨土。
又,以殊勝祖師之靈骨、男發、上等蜂蜜、准吾(129)等分煆灰、加磁石研爲細末,調蜂蜜,敷於都帝上端之處,爲「物遷識」。
「總之一切生生世世中,依汝怙主不離而攝受,
執持身語意之諸秘密,成爲子嗣首座祈加持。」
文義:總之此義:自今而後,直至菩提藏間,一切生生世世中,刹那亦不暫離汝皈依處無比怙主,以悲心攝受後,於一切行相(130)經曆亦無不虔信,加持執持身語意秘密一切功德最勝長子之謂。
「怙主汝於何處現證覺,眷屬之中第一即爲我,
暫時究竟無余諸希願,賜予無劬任運之吉祥。」
文義:今生來世成爲一切安樂善妙根本之怙主,汝於任何刹土示現現證正覺行相時,能最先領嘗語甘露之眷屬或集會中首座爲我,承其威神力,賜于暫時及究竟無余所求之事,不觀待大勞苦,無劬任運之吉祥或善妙。
(第五)收攝資糧田理趣:
「如是祈請最勝之上師,賜加持故歡喜至頂門,
複又心間蓮華之蕊上,足趾光輝祈堅固安住。」
文義:藉如是大恭敬而至誠懇切祈請故,祈具叁恩德最勝上師,加持自己相續成大乘道法器故,師意歡喜中,莅臨至自身頂門,由頂至喉,複循中脈道下降,複又至自己心間八瓣蓮華之蕊上不分離,足趾光輝堅固安住之謂。
此時,資糧田衆身放光照外器世間,逐漸澄淨,化光融入情世間有情,彼等化光蕩漾融入自己,供物化光融入如意樹,如意樹融入獅座,之後上師心間放光,照資糧田衆,資糧田衆漸澄淨漸澄淨而如呵氣於鏡般由外至內融,攝入根本上師間,獅座蓮華攝入上師之墊及蓮華,之後自己以對上師猛力殷殷恭敬信解故,上師降至自己之頂門,放無量甘露光,淨治自己之一切罪障病魔,得入上師身語意加持,增長一切教證功德;複又爲加持自己身口意故,循都帝內下降至自心間融入所觀自心無別本初怙主後,勝解於歡喜中堅固安住,以如是理趣勝解上師、本尊、自心叁者體性無別後,當精進受持一切威儀,隨任顯現爲樂空之遊戲,視爲上師叁密自性,一切威儀觀爲密咒與手印自性生起圓滿雙運行持、修心之行持。
結末以《普賢行願》(131)等作諸善回向發願爲钤印,略之爲:
「如是所作白淨之善業,叁時一切善逝佛子俱,
行相發願無余皆成辦,回向執掌教證正法因,
由此威能我於世世中,不離最勝宗乘四種輪,
出離菩提心輿清淨見,二次第…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