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十六粗罪,五种姓总体及各别三昧耶与戒等密咒戒律之细微遮戒分际自不待言,为己性命故亦不当舍,六度等摄善法戒,十一利生等(111)饶益有情戒等三戒,祈请上师加持圆满持戒波罗蜜之义。
「三界无余众生皆瞋怨,纵作毁骂扬恶逼断命,
不怒报怨成办利益他,加持圆满安忍波罗蜜。」
文义:欲、色、无色界之三界众生或无余群生以忿怒恶言毁骂於我,攻诘所隐过失扬恶,以杖击甚至断命,亦不报复,心不躁动报怨,自己竭尽所能利益之,於损恼我者,依耐怨害忍(112),安受苦忍苦(113),思择法忍(114)诸行持,愿不经久时圆满安忍波罗蜜。
「为众生故纵需长堕陷,无间狱火尽劫大海中,
悲心无悔精进胜菩提,加持圆满精进波罗蜜。」
文义:为饶利漂流轮回之如母有情各众生故,纵需处猛烈痛苦逼迫而无些微安乐时间之地狱火中,历劫数大海之内,虽需陷无数时间,亦以大乘道根本之大悲心为依他起,於彼苦不起厌恼悔退,欢喜坚固饶利有情,依铠甲精进、无上精进、无顶精进,精进於无上最胜菩提一切功德基础之精进波罗蜜,愿不经久时速得圆满。
「断舍沉掉散逸过失后,诸法真实空性本性中,
以用专一等持之禅定,加持圆满静虑波罗蜜。」
文义:相续中起清净禅定之违缘或障碍,身心粗重及心於所缘(115)不明显之昏聩,虽有明分,然执持之相力弱昏沉,心驰悦意之掉举等,断除作障具性相阇摩他之散逸无余过失后,不执著於意造(116)及偏空(117),以轮回涅槃诸法无自性真实空之空性,或依禅定於本性主因之正知正念而专一,不为他法所断之等持(118),身心堪能之禅定或静虑波罗蜜速得圆满。
「运以真性妙观察之慧,引生轻安连系於大乐,
胜义禅定虚空之瑜伽,加持圆满般若波罗蜜。」
文义:前说之诸法本性不颠倒中,心安住於阇摩他(119)不散逸状态,以一微细识分,妙观察伺察於离一多、缘起等真实性义之慧,引生较前专一轻安喜乐更超胜,第二刹那中,由伺察力所引身心轻安之大乐相连系止观双运瑜伽中安住之义,或以等持禅定於如虚空之瑜伽,无余消除执著目标对待,愿速圆满般若波罗蜜。
「外内诸法如梦如幻化,澄清湖面所映之月影,
通达显而无实之理趣,圆满幻化禅定祈加持。」
文义:由色至遍智之间,外内情器世间诸法,如幻师以小石木签等变化出象马时,因沾染惑於物、咒,根官虽显现象马,然彼象马为空,众人因睡眠而惑染,梦中依照情器万象而显,然无实成;如极清澄水流之湖面无混浊倒映月影,然其月为空,经迷妄因所染之识,我与轮回涅槃诸法,虽然显现自性实成之相,然如前说诸喻般,无真实成立,加持如实了知后,圆满后得位中如幻化之禅定之谓。
「轮涅自性连微尘亦无,因果缘起无诳此二理,
相互无违相伴而现起,通达龙树密意祈加持。」
文义:我与我所等轮回涅槃一切诸法,於明识体性中,连微尘自性成立之性相亦无,名言中以能衡量之正量体性,由善恶生苦乐,依自己能安立之分别(念头)与自之部分所生无错妄缘起之无欺诳,二者并非如寒热般相互违碍,空性中升现缘起之助伴,唯见缘起无诳后摧坏执实之持相,加持无颠倒了知佛密意疏释成量(120)之龙树父子密意;此中详解部分当由上师亲口传授诸口诀(121)了知。
「复次执持金刚之商主,恩领航渡续部大海际,
成就根本三昧耶诸戒,持较性命珍贵祈加持。」
文义:如此,先以共通道清净相续,后於浊世寿短一生中得证三身果位之金刚阿阇黎执金刚,如商主(122)之恩德,以清净灌顶成熟相续之舟楫,善引渡航续部大海密意中,最胜与共通成就之根本——灌顶时承诺之三昧耶及诸戒律,较己性命更珍重,祈由上师加持之谓。
「生死中有转化佛三身,运以第一次第之瑜伽,
凡庸相执诸垢皆净治,随现生起尊身祈加持。」
文义:加持凡夫生死中有三阶位中以方便善巧转化成为佛之法报化三身,依第一次第(123)本尊瑜伽,净治情器为凡庸现象及执著垢染,自己亦随任显现皆为清净之情器或升为本尊身之义。
「心间八瓣都帝正中央,安立怙主汝尊足趾出,
光明幻身双运之道中,即生现前得证祈加持。」
文义:自己心间阿瓦都帝脉(124),由精血二脉缠缚之脉结际衍生之八瓣脉轮(125)内,阿瓦都帝中脉内有极细心气,其所住处之中央,无变异安布皈依怙主至尊上师,汝身之最下分足趾,依其所生之气息入住融於心间都帝内,所生喻义光明之最后第三次第(126)之幻身,第五次第之身语意双运道,於此生无劬劳现证,祈由上师加持之义,此中生起圆满观修不共理趣,暂且不述。
「未执道端若於死殁时,强力证觉上师之迁识,
运以五力真实和合诀,趣行清净刹土祈加持。」
文义:虽如此受持,然未及掌握道端者,尚未趣行於上妙道之证悟而必死时,带重罪者强力证觉之上师迁识法:白种子力之行持是自己执著为我之一切资具施予上下境(127)、心无贪著;愿力:於上师三宝献曼达及七支,自身心上随任受大小中苦,皆愿代一切有情受苦,特别於今生苦痛究竟,虽死而愿作一切有情之赎替;牵引力:自己乐亦可、苦亦可、生亦可、死亦可,期间无论如何皆刹那亦不离菩提心妙宝之牵引力,反覆观之;串习力:二种菩提心珍宝反覆熏修;破斥力:自己无始以来生生死死无尽苦痛,此迷妄之轮回由何而起?由业烦恼二者而起,烦恼是因我及我所回应,对治之法是修无我之义,以此五力或如雅旺却吉旺秋云:「以种子力破异熟蕴等贪执,转成资粮;以愿力遮遣显现凡庸情器之执著后,显现清净刹土之相,於心境中而受学;以牵引力断绝其他生处结生相续(128)之习气,障蔽所欲之事;以串习力作瑜伽之调练,以愿力将希愿事托付三宝,并以清净相合之极深口诀,加持趣行极乐世界等净土。」
如是修习上师供养之导引而尚未趣行证悟上妙道临死时,藉由忏戒一切所犯三昧耶后还净,祈请本尊及上师,舍诸资具等,藉五力迁转至净土;其法为头向北方,面朝西方,右肋而卧,右手附颊,右无名指塞右鼻孔,气由左孔出入,作念「本师释迦牟尼亦藉此法涅槃」而忆念佛威仪,自己善妙安乐施予他人等,轮番取舍之菩提心,作死殁等轮回涅槃所摄一切法惟分别假立外,本体能成立者连微尘亦无,於空性状态中,忆念不失,尽力安住为法身迁转,或若无能为此,则如前威仪,并祈请面前根本上师,胜解其为三皈依总集之自性,明观自己身内中央正前有阿瓦都帝脉,细、圆、量约中等藤鞭,上端抵顶门梵穴,与孔窍齐平,下端至脐下四指大皱摺际、闭口,自己心间内,莲华月轮垫上,与极细心气无别之上师本初怙主,专注於彼,胜解与自己神识无别,於本身之都帝内,仰视面前之上师,由至诚恭敬信解而祈引导我度脱轮回苦海,安抵任何信解之净土,作是念以猛力恭敬信解而祈请三遍后,由上师心间放出体性为慈愍大悲、形相为青色钩形之光,由自己顶门梵穴孔窍入内,触自心明现为本初怙主之顶门,上提,自己之黄色下行气,如鸟羽受风吹上,诵「嘻」腾跃至喉,由喉以「嘻」腾跃至顶,外气未断之间,勿出梵穴,外气断时受上师光钩牵引,如流星陨曳般腾射至上师心间,於上师意与自心体性无别状态中,禅定须臾,之后上师趣行於自己任何所信解之净土,胜解自己往生彼净土。
又,以殊胜祖师之灵骨、男发、上等蜂蜜、准吾(129)等分煆灰、加磁石研为细末,调蜂蜜,敷於都帝上端之处,为「物迁识」。
「总之一切生生世世中,依汝怙主不离而摄受,
执持身语意之诸秘密,成为子嗣首座祈加持。」
文义:总之此义:自今而后,直至菩提藏间,一切生生世世中,刹那亦不暂离汝皈依处无比怙主,以悲心摄受后,於一切行相(130)经历亦无不虔信,加持执持身语意秘密一切功德最胜长子之谓。
「怙主汝於何处现证觉,眷属之中第一即为我,
暂时究竟无余诸希愿,赐予无劬任运之吉祥。」
文义:今生来世成为一切安乐善妙根本之怙主,汝於任何刹土示现现证正觉行相时,能最先领尝语甘露之眷属或集会中首座为我,承其威神力,赐于暂时及究竟无余所求之事,不观待大劳苦,无劬任运之吉祥或善妙。
(第五)收摄资粮田理趣:
「如是祈请最胜之上师,赐加持故欢喜至顶门,
复又心间莲华之蕊上,足趾光辉祈坚固安住。」
文义:藉如是大恭敬而至诚恳切祈请故,祈具三恩德最胜上师,加持自己相续成大乘道法器故,师意欢喜中,莅临至自身顶门,由顶至喉,复循中脉道下降,复又至自己心间八瓣莲华之蕊上不分离,足趾光辉坚固安住之谓。
此时,资粮田众身放光照外器世间,逐渐澄净,化光融入情世间有情,彼等化光荡漾融入自己,供物化光融入如意树,如意树融入狮座,之后上师心间放光,照资粮田众,资粮田众渐澄净渐澄净而如呵气於镜般由外至内融,摄入根本上师间,狮座莲华摄入上师之垫及莲华,之后自己以对上师猛力殷殷恭敬信解故,上师降至自己之顶门,放无量甘露光,净治自己之一切罪障病魔,得入上师身语意加持,增长一切教证功德;复又为加持自己身口意故,循都帝内下降至自心间融入所观自心无别本初怙主后,胜解於欢喜中坚固安住,以如是理趣胜解上师、本尊、自心三者体性无别后,当精进受持一切威仪,随任显现为乐空之游戏,视为上师三密自性,一切威仪观为密咒与手印自性生起圆满双运行持、修心之行持。
结末以《普贤行愿》(131)等作诸善回向发愿为钤印,略之为:
「如是所作白净之善业,三时一切善逝佛子俱,
行相发愿无余皆成办,回向执掌教证正法因,
由此威能我於世世中,不离最胜宗乘四种轮,
出离菩提心舆清净见,二次第…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