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续正法为依归,别无个人名利及世俗关系,不依性相标准而行,遂令深法沉隐不彰,反生流弊,为世人轻视误解,滋生邪见,令人浩叹!
《密集续》云:
「舍弃一切供,正作供上师,
彼悦则得证,遍智最胜智。」
藉由结合上师瑜伽及供养仪轨,可迅速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在藏传佛教密法传承各种上师瑜伽中,本法属格鲁派不共法门,名为「上师供养」。
三、教法来源
本法是实修大手印之法门时所用,根源自《密集金刚本续》,续中虽圆满述说如何供养上师及坛城本尊之理趣,但安住上师与金刚持无别之瑜伽中如何趣行生起、圆满二次第道之修行理趣,则因本续秘密故未明示:而在释续《金刚鬘续》中开显阐明要点,如初先观察上师及弟子性相(条件),之后如何依止上师、观上师与本尊无别,修上师身坛城,献外内密真如供、修二次第道等;原为龙树、圣天、无著 世亲兄弟,因渣菩提王、德瓦钦波、萨罗哈,夏瓦哩巴、卢易巴、喇哩大巴、帝洛巴、那洛巴等印度大师实修之法,之后为利益弟子故将口诀落於文字,德瓦钦波依密集金刚本续、释续精义作《秘密成就》,其中反覆宣说上师瑜伽为修道之命脉,而标明本法,嗣后其弟子陆续作《智慧成就》、《真性成就》、《三类精华》等大手印著作时,亦反覆宣说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龙树作《密集五次第论》时亦以上师瑜伽为道之命脉,广说比供养诸佛更具意义之理。
至阿底侠时,亦曾说大乘一切五道十地唯依上师之恩德方得以趣行;之后宗喀巴在札果仁钦及霍札竹千二位尊前得阿底侠所传之传承,此外在喇嘛琼波类巴、敦珠仁钦、坚雅札巴强秋、至尊仁达瓦等大师前听受那洛巴等印度大师所传传承。
宗喀巴另一不共近传是先经喇嘛乌玛巴度语,得以听闻文殊菩萨所授显密教法,后亲见文殊,获蒙亲授显密二道一切诀要,其时宗喀巴请问文殊:「迅速复更迅速趣证金刚持地,需如何为?」文殊答:「需以上师与本尊无别之瑜伽作为道之命根、须以尽所有亦不厌於上师,作为引导道体圆满,本尊亦需不离密集、胜乐、怖畏三尊,护法需六臂嘛哈嘎拉、具誓法王、毘沙门天王三尊,友伴亦需上师本尊护法相符合之人。」当时文殊并赐耳传口诀予宗喀巴及成就者蒋巴嘉措、一些兜率天众,以极其秘密故无人得知;宗喀巴虽弟子众多,然唯秘传予蒋巴嘉措、克珠杰二人,蒋巴嘉措得教法后隐居实修,后亲见文殊,澈知历生成就后,开始授徒,主要弟子是跋索却吉坚参,跋索传阙吉多杰,阙吉多杰亦避世潜修,得道后以智慧眼观未来法脉传承弟子;得罗桑敦珠为弟子传法,罗桑敦珠得法后实修大道成就,世人尊称其为「温萨巴」,意即寂静处修行者,成为格鲁派密法传承二支中的一支,名为「温萨耳传」,温萨巴后授予克珠桑杰耶谢,克珠桑杰耶谢传班禅罗桑阙吉坚参后由班禅落於文字普传世间,复由其主要弟子贡秋坚参承嗣法脉实修传承,再传罗桑耶谢,罗桑耶谢之后皆由历世班禅持掌法脉直至今日。
四、作者
本书作者休·敦越克珠(1671-1737),在文后跋署名吉那巴罗桑彻殿,七岁於甘丹法台罗桑敦越前受沙弥戒,之后十年间居「休咕蒙寺」学法读经,十九岁赴甘丹寺依止罗桑格雷学习五大论六年,廿六岁心生厌离轮回,锐意实修,故再依止竹旺蒋巴却滇及至尊索南敦珠求法,长年於无人寂静处苦修,至46岁时,受邀连续三年、每年三个月回祖寺「休咕蒙」寺讲授道次第,并传大威德灌顶及其他密法,世寿六十七岁时入寂。
五、内容
格鲁派教法中上师瑜伽有广中略三种,广品为此,中品为「兜率天众」,略品为「克主单传」。
本法虽名「上师供养」,实际上却是大手印前置之教授,在教授时,有二种传规,一种是依班禅大师之大手印本颂讲解时包含了本轨,另一种则是将本轨教授提出先授,如理修习后,再授大手印正行部分,二种方式皆不能缺少此轨教授,因此,若学格鲁传承「大手印」者是不能略去本教授。
至於因何此上师供养仪轨名为「乐空无别」,前说此法源自「密集金刚」,据其教授,首先对於执著「真实存在」一事,皆视为轮回根本,最上对治之法则是修「空」,对此显密并无差别;然而对於「空」之了解范畴却有不同,一般来说,有四种「空」的认知方式,中观自续派以下之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皆主张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自存之实有为空;唯识宗再以能所二执实有异质空;另外以无损於心而非依据显现力而存在,是境自体不共存在而成立之空;诸法非唯名假立而是自性成立为空;第一种之空,纯属声闻缘觉所论之补特伽罗无我,并未提及结合乐之说法,其他三种空虽然有提及结合於乐,但唯上上根可理解四种空之内涵及差异;那么何为「乐」?此乐并非修止而得到身心轻安之乐,因为外道修止者亦有轻安之乐;亦非现证空性之无漏乐,因一切圣者相续中已有之故;也非气停脉住修本尊瑜伽所生之乐,因下三部密续亦有之故;亦非气入中脉所得菩提心停止流动之乐,亦非依事业手印及智慧手印所生之乐,因生起次第分位亦有之故;也非泛泛旃陀离火(拙火)燃起之乐,因一般凡夫相续中亦有;所以此处所说「乐」是限定於随著修生起次第之后修圆满次第令气入住融入中脉所产生之俱生大乐,气入住融入中脉所生大乐俱生智属有境心之范畴,以其作为境空性能持相之对像,二者如水入水般一味而住,是「乐空无别」之义;有些人以为乐与乐之法性空性本质无别故是乐空无别,是不合理,随著乐何时一成立即其二者随即本质无别;有人以俱生乐与证悟空性之慧二者一一相印可为乐空无别,亦不合理,若是如此,则修俱生乐则成修证悟空性慧之本质,实际并非如此,吾人掌握证空性慧为波罗蜜、则修布施等五度皆成修乐空无别;有人以为修俱生乐有贪爱之成分存在,故应修空性契合,果真如此,则诸佛菩萨所具之俱生乐则成有贪爱,亦不合理;因此乐空无别之义是说单独修空性则於无上胜道要诀未圆满具全,单独修悲心俱生乐,亦不能由轮回解脱,所以萨啰哈云:
「离悲修空性,不得最上道,
然唯修悲心,不脱此轮回,
二者合无别,轮涅皆不住。」
简言之,乐空无别即为「大手印」,「乐」是安住於藉气住融入中脉后所生胜义之俱生智,「空」是对境性空,以俱生大乐之智确立境空性之乐空二者如金刚牢不可破无可分别;亦是「大手印」之义,是故,本轨篇章名称即隐含大手印上师瑜伽之义,当然这是特指修道位时之方法名称,而非果位时大手印有法可表、有法可修。
结构上而言,本轨含完整道次第,各颂句结合大乘修心七义、三士道及显密同修,概标科目如下:
不同上师授法或有不同科判形式,然道体大致如此,详细内容参见正文;至於以本轨为基础,另加胜乐金刚、大威德(怖畏)金刚、密集金刚等本尊法合修,或直接修大手印、四加行之教授,则不在本论中论述。
尤须强调在格鲁派修法仪轨中,本仪轨属极为不共重要之地位。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
俱生乐空广阔虚空中 双运霓虹遍布极缤纷
幻化歌舞任何悉转化 殊胜善知识前恭敬礼
无可计数多劫大海中 难得三身如意自在王
无劬刹那之中即赐得 上师供养精义此当说
复次,欲速证最胜(1)及共通(2),成就之具缘之士补特伽罗,受持上师供养仪轨者,分前行、正行、结行三次第。
初(前行)
善加清扫具性相之宅舍,以牛五净(3)之水洒净,陈设总体身语意所依,特别於道次第(4)传承上师、戴黄帽冠冕(5)诸上师所依身像,其前面列濯水,饮水、受用(6)、音乐、五妙欲(7)、八吉祥(7)、七宝(9)等供品,无自己拥有一切,却不满足友朋之心之欺瞒,亦不染追求今生利养等八法(10)及自利寂灭之下劣心思;具殊胜善心——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证菩提之思惟,作为动机,坚定不移;自己座垫下绘卐字或羯磨金刚杵、绘纲目之木座或极安适褥垫座上,以毘卢七支(11)而坐,诵:
大乐状态自性上师尊 於其所现之身放众光
普照十方加持情器故 皆成清净广大之殊胜
功德庄严圆满悉具足 极白广大善心本性中
我与如母等虚空众生 从今直至菩提藏之间
至诚皈依上师三宝尊
念诵时,同时作意观想之法是:自己刹那於种种(12)莲华及日垫上,明现吉祥怖畏金刚(13),一面二臂持钺刀颅器,拥佛母之身,佛父母交合际及心间吽字放光,其体性为乐空无别智,形相为光,作用能净治不净情器世间,放射具此三特点之光逐渐逐渐澄净一切情器后,器世间成净土、越量宫,一切有情成吉祥怖畏金刚等本尊之化现,修学后,自己心意中悉成远离执著凡庸现象,惟有广大净土,以功德圆满具足庄严之故,成特殊超胜、悦意相。
由具有殊胜善心状态中,面前虚空中有八狮扛抬广大悦意珍宝座,座上具不可思议花瓣之种种莲华,外瓣边缘覆及宝座,内瓣渐小、渐厚,中央莲蕊四方四大瓣,莲蕊上表方便与智慧之日月座垫,其上有三时一切佛体性,具三恩德(14)根本上师,外相示现比丘,著袈裟舞(15)化现,欢喜众生,和煦笑颜、绽放白色光泽,一面二臂,右手於心间结说法印,左手禅定印上托盛满甘露之钵,身著具褐黄色三法衣,顶戴如瞻部河中所出纯金色班智达(16)冠,双足金刚跏趺而住,心间莲华月垫上,有释迦能王以智慧萨埵理趣而示现,身色如纯金,一面二臂,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具顶髻,著三法衣庄严,其心间有三摩地萨埵理趣之金刚持,身青,一面二臂,持金刚铃杵,拥佛母金刚界自在母,佛父发辫结髻,佛母头发半结髻,双尊皆以天质锦缎及珍宝八饰严饰,佛父母以双运之乐,生大欢喜,三种萨埵(17)相好庄严(18),周匝五…
《上师供养仪轨不共甚深导引 具传承上师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