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續正法爲依歸,別無個人名利及世俗關系,不依性相標准而行,遂令深法沈隱不彰,反生流弊,爲世人輕視誤解,滋生邪見,令人浩歎!
《密集續》雲:
「舍棄一切供,正作供上師,
彼悅則得證,遍智最勝智。」
藉由結合上師瑜伽及供養儀軌,可迅速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在藏傳佛教密法傳承各種上師瑜伽中,本法屬格魯派不共法門,名爲「上師供養」。
叁、教法來源
本法是實修大手印之法門時所用,根源自《密集金剛本續》,續中雖圓滿述說如何供養上師及壇城本尊之理趣,但安住上師與金剛持無別之瑜伽中如何趣行生起、圓滿二次第道之修行理趣,則因本續秘密故未明示:而在釋續《金剛鬘續》中開顯闡明要點,如初先觀察上師及弟子性相(條件),之後如何依止上師、觀上師與本尊無別,修上師身壇城,獻外內密真如供、修二次第道等;原爲龍樹、聖天、無著 世親兄弟,因渣菩提王、德瓦欽波、薩羅哈,夏瓦哩巴、盧易巴、喇哩大巴、帝洛巴、那洛巴等印度大師實修之法,之後爲利益弟子故將口訣落於文字,德瓦欽波依密集金剛本續、釋續精義作《秘密成就》,其中反覆宣說上師瑜伽爲修道之命脈,而標明本法,嗣後其弟子陸續作《智慧成就》、《真性成就》、《叁類精華》等大手印著作時,亦反覆宣說上師瑜伽爲道之命脈,龍樹作《密集五次第論》時亦以上師瑜伽爲道之命脈,廣說比供養諸佛更具意義之理。
至阿底俠時,亦曾說大乘一切五道十地唯依上師之恩德方得以趣行;之後宗喀巴在劄果仁欽及霍劄竹千二位尊前得阿底俠所傳之傳承,此外在喇嘛瓊波類巴、敦珠仁欽、堅雅劄巴強秋、至尊仁達瓦等大師前聽受那洛巴等印度大師所傳傳承。
宗喀巴另一不共近傳是先經喇嘛烏瑪巴度語,得以聽聞文殊菩薩所授顯密教法,後親見文殊,獲蒙親授顯密二道一切訣要,其時宗喀巴請問文殊:「迅速複更迅速趣證金剛持地,需如何爲?」文殊答:「需以上師與本尊無別之瑜伽作爲道之命根、須以盡所有亦不厭於上師,作爲引導道體圓滿,本尊亦需不離密集、勝樂、怖畏叁尊,護法需六臂嘛哈嘎拉、具誓法王、毘沙門天王叁尊,友伴亦需上師本尊護法相符合之人。」當時文殊並賜耳傳口訣予宗喀巴及成就者蔣巴嘉措、一些兜率天衆,以極其秘密故無人得知;宗喀巴雖弟子衆多,然唯秘傳予蔣巴嘉措、克珠傑二人,蔣巴嘉措得教法後隱居實修,後親見文殊,澈知曆生成就後,開始授徒,主要弟子是跋索卻吉堅參,跋索傳阙吉多傑,阙吉多傑亦避世潛修,得道後以智慧眼觀未來法脈傳承弟子;得羅桑敦珠爲弟子傳法,羅桑敦珠得法後實修大道成就,世人尊稱其爲「溫薩巴」,意即寂靜處修行者,成爲格魯派密法傳承二支中的一支,名爲「溫薩耳傳」,溫薩巴後授予克珠桑傑耶謝,克珠桑傑耶謝傳班禅羅桑阙吉堅參後由班禅落於文字普傳世間,複由其主要弟子貢秋堅參承嗣法脈實修傳承,再傳羅桑耶謝,羅桑耶謝之後皆由曆世班禅持掌法脈直至今日。
四、作者
本書作者休·敦越克珠(1671-1737),在文後跋署名吉那巴羅桑徹殿,七歲於甘丹法臺羅桑敦越前受沙彌戒,之後十年間居「休咕蒙寺」學法讀經,十九歲赴甘丹寺依止羅桑格雷學習五大論六年,廿六歲心生厭離輪回,銳意實修,故再依止竹旺蔣巴卻滇及至尊索南敦珠求法,長年於無人寂靜處苦修,至46歲時,受邀連續叁年、每年叁個月回祖寺「休咕蒙」寺講授道次第,並傳大威德灌頂及其他密法,世壽六十七歲時入寂。
五、內容
格魯派教法中上師瑜伽有廣中略叁種,廣品爲此,中品爲「兜率天衆」,略品爲「克主單傳」。
本法雖名「上師供養」,實際上卻是大手印前置之教授,在教授時,有二種傳規,一種是依班禅大師之大手印本頌講解時包含了本軌,另一種則是將本軌教授提出先授,如理修習後,再授大手印正行部分,二種方式皆不能缺少此軌教授,因此,若學格魯傳承「大手印」者是不能略去本教授。
至於因何此上師供養儀軌名爲「樂空無別」,前說此法源自「密集金剛」,據其教授,首先對於執著「真實存在」一事,皆視爲輪回根本,最上對治之法則是修「空」,對此顯密並無差別;然而對於「空」之了解範疇卻有不同,一般來說,有四種「空」的認知方式,中觀自續派以下之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皆主張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自存之實有爲空;唯識宗再以能所二執實有異質空;另外以無損於心而非依據顯現力而存在,是境自體不共存在而成立之空;諸法非唯名假立而是自性成立爲空;第一種之空,純屬聲聞緣覺所論之補特伽羅無我,並未提及結合樂之說法,其他叁種空雖然有提及結合於樂,但唯上上根可理解四種空之內涵及差異;那麼何爲「樂」?此樂並非修止而得到身心輕安之樂,因爲外道修止者亦有輕安之樂;亦非現證空性之無漏樂,因一切聖者相續中已有之故;也非氣停脈住修本尊瑜伽所生之樂,因下叁部密續亦有之故;亦非氣入中脈所得菩提心停止流動之樂,亦非依事業手印及智慧手印所生之樂,因生起次第分位亦有之故;也非泛泛旃陀離火(拙火)燃起之樂,因一般凡夫相續中亦有;所以此處所說「樂」是限定於隨著修生起次第之後修圓滿次第令氣入住融入中脈所産生之俱生大樂,氣入住融入中脈所生大樂俱生智屬有境心之範疇,以其作爲境空性能持相之對像,二者如水入水般一味而住,是「樂空無別」之義;有些人以爲樂與樂之法性空性本質無別故是樂空無別,是不合理,隨著樂何時一成立即其二者隨即本質無別;有人以俱生樂與證悟空性之慧二者一一相印可爲樂空無別,亦不合理,若是如此,則修俱生樂則成修證悟空性慧之本質,實際並非如此,吾人掌握證空性慧爲波羅蜜、則修布施等五度皆成修樂空無別;有人以爲修俱生樂有貪愛之成分存在,故應修空性契合,果真如此,則諸佛菩薩所具之俱生樂則成有貪愛,亦不合理;因此樂空無別之義是說單獨修空性則於無上勝道要訣未圓滿具全,單獨修悲心俱生樂,亦不能由輪回解脫,所以薩啰哈雲:
「離悲修空性,不得最上道,
然唯修悲心,不脫此輪回,
二者合無別,輪涅皆不住。」
簡言之,樂空無別即爲「大手印」,「樂」是安住於藉氣住融入中脈後所生勝義之俱生智,「空」是對境性空,以俱生大樂之智確立境空性之樂空二者如金剛牢不可破無可分別;亦是「大手印」之義,是故,本軌篇章名稱即隱含大手印上師瑜伽之義,當然這是特指修道位時之方法名稱,而非果位時大手印有法可表、有法可修。
結構上而言,本軌含完整道次第,各頌句結合大乘修心七義、叁士道及顯密同修,概標科目如下:
不同上師授法或有不同科判形式,然道體大致如此,詳細內容參見正文;至於以本軌爲基礎,另加勝樂金剛、大威德(怖畏)金剛、密集金剛等本尊法合修,或直接修大手印、四加行之教授,則不在本論中論述。
尤須強調在格魯派修法儀軌中,本儀軌屬極爲不共重要之地位。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
俱生樂空廣闊虛空中 雙運霓虹遍布極缤紛
幻化歌舞任何悉轉化 殊勝善知識前恭敬禮
無可計數多劫大海中 難得叁身如意自在王
無劬刹那之中即賜得 上師供養精義此當說
複次,欲速證最勝(1)及共通(2),成就之具緣之士補特伽羅,受持上師供養儀軌者,分前行、正行、結行叁次第。
初(前行)
善加清掃具性相之宅舍,以牛五淨(3)之水灑淨,陳設總體身語意所依,特別於道次第(4)傳承上師、戴黃帽冠冕(5)諸上師所依身像,其前面列濯水,飲水、受用(6)、音樂、五妙欲(7)、八吉祥(7)、七寶(9)等供品,無自己擁有一切,卻不滿足友朋之心之欺瞞,亦不染追求今生利養等八法(10)及自利寂滅之下劣心思;具殊勝善心——爲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證菩提之思惟,作爲動機,堅定不移;自己座墊下繪卐字或羯磨金剛杵、繪綱目之木座或極安適褥墊座上,以毘盧七支(11)而坐,誦:
大樂狀態自性上師尊 於其所現之身放衆光
普照十方加持情器故 皆成清淨廣大之殊勝
功德莊嚴圓滿悉具足 極白廣大善心本性中
我與如母等虛空衆生 從今直至菩提藏之間
至誠皈依上師叁寶尊
念誦時,同時作意觀想之法是:自己刹那於種種(12)蓮華及日墊上,明現吉祥怖畏金剛(13),一面二臂持钺刀顱器,擁佛母之身,佛父母交合際及心間吽字放光,其體性爲樂空無別智,形相爲光,作用能淨治不淨情器世間,放射具此叁特點之光逐漸逐漸澄淨一切情器後,器世間成淨土、越量宮,一切有情成吉祥怖畏金剛等本尊之化現,修學後,自己心意中悉成遠離執著凡庸現象,惟有廣大淨土,以功德圓滿具足莊嚴之故,成特殊超勝、悅意相。
由具有殊勝善心狀態中,面前虛空中有八獅扛擡廣大悅意珍寶座,座上具不可思議花瓣之種種蓮華,外瓣邊緣覆及寶座,內瓣漸小、漸厚,中央蓮蕊四方四大瓣,蓮蕊上表方便與智慧之日月座墊,其上有叁時一切佛體性,具叁恩德(14)根本上師,外相示現比丘,著袈裟舞(15)化現,歡喜衆生,和煦笑顔、綻放白色光澤,一面二臂,右手於心間結說法印,左手禅定印上托盛滿甘露之缽,身著具褐黃色叁法衣,頂戴如瞻部河中所出純金色班智達(16)冠,雙足金剛跏趺而住,心間蓮華月墊上,有釋迦能王以智慧薩埵理趣而示現,身色如純金,一面二臂,右手觸地印,左手禅定印,具頂髻,著叁法衣莊嚴,其心間有叁摩地薩埵理趣之金剛持,身青,一面二臂,持金剛鈴杵,擁佛母金剛界自在母,佛父發辮結髻,佛母頭發半結髻,雙尊皆以天質錦緞及珍寶八飾嚴飾,佛父母以雙運之樂,生大歡喜,叁種薩埵(17)相好莊嚴(18),周匝五…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