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
修•敦越克珠 著
法 護 譯
大藏文化出版社
出版說明
本論是格魯派實修大手印時,使用上師瑜伽樂空無別儀軌的不共講解本,爲配合修行儀軌時了解意義故,譯出刊行,在部分教授講解,有時直接安排在大手印的教授中作爲前行傳授,漢文譯文時將原頌偈文詞展開在講解散體文句中,期望能字字不失,瑜伽士修行時得以掌握儀軌中每一字句意義,隨文知義起觀,便利真確修行,本論得以漢譯,應感謝先師——哲蚌寺果芒劄倉格西圖殿嘉措()的殷殷教授之恩,並蒙其開許公開流通,若有過失,當是本人學力淺薄不足所致,設有功德,當願衆生得樂空無別,證大手印。
導論
敬禮上師
唐代韓愈之《師說》一文,破題即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惑也終不解矣。」
從師受學之理,世間諸子百工如是,知道慎用此生,志求解脫輪回苦海者亦如是,求取正確見地觀念,有效實修行持、解答疑惑,治學解經、行儀宗風及未來成果如何,實已維系在此,是故當爲首要之務;《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亦雲:
「世間人身極難得,誓願親近阿阇黎,
速獲圓滿諸善行,常當遠離惡知識。」
既說親近阿阇黎(阿阇黎義爲師)遠離惡知識,因此勢必需依標准衡量善惡;《禮記》雲:「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可知僅有博學善辯並不足以爲善知識,雖然《論語》中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只在吾人爲人處世,研究世間學問時堪用;心性解脫之學,尤重理論與實踐之實修經驗,即吾人所說「教」、「證」二法門皆需兼顧,有其特殊需求,未可偏廢。
然而當我人欲尋善知識依止時,自己宜先成爲可造之材——法器,否則縱有幸值遇善知識,亦仍錯失深法,不得利益,何爲法器之條件?《大乘廣百論釋卷第六》雲:
「禀和希勝慧,是法器應知,
異此有師資,無因獲勝利。」
論曰:「要具叁德名爲法器,一者禀性柔和無有偏黨,恒自審察不貪己見;二者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叁者爲性聰慧於善惡言能正了知德失錯別,若無如是所說叁德,雖有師資,終無勝利。」(大正vol.30, p.215下)現吾人雖未能完全符合,仍應向此標准努力學習,以期成器;藏諺中說:「初善巧觀察上師,中善巧依止上師,後善巧學習上師。」既說善巧觀察,則非冒然輕率,而能允許觀察之時限,亦僅止於未領受灌頂之前,灌頂後,已有叁昧耶之形成,不能違越上師,故須在灌頂依止前謹慎觀察。
至於堪向其求教依止之善知識亦有其條件,《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雲:「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
一者調伏(持戒調伏諸根)。
二者寂靜(禅定內攝自心得寂靜)。
叁者惑除(以慧能斷煩惱)。
四者德增(戒定慧叁學圓具)。
五者有勇(利他勇猛)。
六者經富(多聞經論)。
七者覺真(了達真實義)。
八者善說(說法不顛倒)。
九者悲深(利他不求報)。
十者離退(一切時恭敬不退倦)。」 (大正Vol.31, p.635上)
此外《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亦有詳述,可供參考,若藉此觀之,標榜神通、喜說休咎、誇言轉世、好談印證、偏執宗派者皆不在此列,智者自應知抉擇。
此十種善知識功德本是顯密二乘共通所需,但金剛乘說即生成就法門,就其專精程度而言,授法之師應有更嚴格條件需具,便不止這些條件,《蕤呬耶經》(藏譯一切壇城總儀軌秘密續)卷上:
「我今當說阿阇黎相:廣解諸法,具戒正直,慈悲能忍,淨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懼非人,辯才無礙,處衆無畏,聰明智慧,善解方法,調伏善根,能覆歸者;複有善巧,深信大乘,愛慕經典,普學秘密真言行門,並明一切曼荼羅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惡之相,普誦真言及持都法。」
此中所說「阿阇黎」是指金剛乘中「上師」之義;上師,梵文Guru,義爲深重、尊重、嚴竣、敬重諸義,引申爲師長、上師,藏文依其特質「擔荷功德最爲深重無比」之義而譯爲「喇嘛」Bla-ma義爲「無上」。因何功德深重無比?原因是解脫輪回是需證悟心性,然心本來無物,非言诠思惟所能表示,遠離顔色、形狀、譬喻,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邊,既了不可得,又如何能證悟?《喜金剛本續》即雲:
「他無诠俱生,任何亦不得,
依上師時法,自福中當知。」
說依靠上師授法,於自己積集福德資糧圓滿中得知;上師授法包括了智慧資糧之成分,佛是福德智慧資糧圓滿具足者,因此尚需積集福德資糧,《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第六》(密集金剛本續之漢譯本)雲:
「慈氏當知,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及諸佛所行,乃至諸佛如來身語心,金剛所生一切福蘊,而彼福蘊皆從阿阇黎毛孔所生,何以故,善男子,從彼菩提心出生諸佛智,真實所生真實而住,乃至一切智智相,亦複如是。」(大正Vol.18, p.503中)
《勝樂出現續》雲:
「上師爲佛上師法,如是上師亦爲僧,
一切作者爲上師,上師吉祥黑魯嘎。」
若依續文而觀,上師實包括十方一切諸佛身語意及叁寶,是殷重之皈依供養處,亦即是我人積集福德資糧最上福田,是故上師可說是福智二資糧之來源,又,龍樹雲:
「若自須彌頂下墮,雖不欲墮亦下墮,
若得上師恩利訣,不欲解脫亦解脫。」
迅速成就的實修訣竅亦取決於上師之傳授,因此上師所擔荷功德極其深重。
既然於金剛乘中密續說師是佛身語意,則必非泛泛可及,必有其合格標准,故首先尋求合格上師是一切密宗修行之根本,什麼是上師的基本條件?
《上師五十頌》中雲:
「具戒忍悲智,尊重無谄曲,
了秘密儀軌,博閑諸論議,
善達真言相,曼孥羅事業,
契證十真如,諸根悉清淨。」
此外,屬事部、行部、瑜伽部之上師需具有《勝住續》所說外十真性:
一、善巧了知繪布壇城及入壇修壇城法。
二、善巧加行等禅定。
叁、善巧知手印。
四、善巧知左伸、右伸、圓形、平等諸姿勢。
五、善巧金剛跏趺等坐姿。
六、善巧諷誦。
七、善巧護摩火供。
八、善巧供養儀軌。
九、善巧應用事業。
十、善巧送歸等收攝諸法。
此外若屬無上瑜伽部之上師,依《金剛心莊嚴》所說更需善巧內十真性:
一、善巧修守護輪至回遮間諸方法。
二、善巧藉繪製咒輪佩身而守護回遮。
叁、善巧瓶灌及密灌。
四、善巧慧灌及第四灌。
五、善巧分開怨敵、護法相離之和合事。
六、善巧食子儀軌。
七、善巧意誦、金剛誦、叁昧耶誦、輿乘誦、忿怒誦等持誦法。
八、善巧如理修建壇城,未修壇城則知收攝之法。
九、善巧勝住儀軌。
十、善巧觀修供養壇城。
這外內十真性實際上皆屬與儀軌設壇觀修有關之事相部分,可說只是專業上之條件而已,尤有詳者,《密宗道次第廣論了知道要承事爲先修地法品第五》雲:「阿阇黎有二:一住咒生起次第之阿阇黎,二住定圓滿次第之阿阇黎。」
在實修上更區分所學是屬生起次第,抑是圓滿次第,需求不同標准之師,生起次第之上師爲:
「住咒瑜伽師,樂緣天像修,
由此得行相,當繪彩土壇,
行者住密咒,具無二智行,
以如幻之身,繪如幻壇場。」
圓滿次第之阿阇黎則依《金剛鬘續第六十四品》:
「善息災等業,知咒瑜伽軌,
此師可稱贊,行施住淨戒,
具最勝忍進,晝夜勤修行,
有慧善工巧,具師長德聚,
說名阿阇黎,內愛樂密集,
外作聲聞行,以如是教授,
轉教諸弟子,當知爲大師。」
如是多種標准,在此濁世極難值遇,因此宗喀巴雲:
「藏地諸賢謂得圓滿灌頂,安住叁昧耶與律儀,親見師長,傳承軌則,了知十種真實,善巧灌頂儀軌,先修承事(閉關),獲本尊聽許或未遮止,定須具此叁法。」
其他論典則標舉至少需「具淨戒(別解脫、菩提心、持明戒)通經論、有慈悲、持傳承、擅儀軌、得證量。」
金剛乘之上師需有如此條件,身爲金剛乘弟子,又應具何種條件,方堪具德上師歡喜授法?大圓滿之《本明自現續》中雲:
「信力精進大,廣慧無貪執,
重禮行密咒,無念心無散,
具誓勤修行。」
說應具有信心,悲心廣大,修行之心堅定、精進修行,穎慧及淨相廣大,煩惱與邪見微薄,胸懷寬闊性情佳,能守密,秉賦良善,無谄無诳心力大,恭敬上師依教奉行,不執世間並住叁昧耶戒律。
自己具備成器之條件後,再依止具性相上師從上師領受灌頂,安住叁昧耶後,如理事師,依止之法可見《事師五十頌》,此處不贅。
銳意勤修,以期大成,所修欲速成就,須倚賴上師之加持,爲速入加持,爲速圓滿福德、智慧二資糧,令自心速起俱生之智,故藏傳各派均以上師瑜伽爲重要之觀修課題,許多不明究裏誤爲上師崇拜,或個人崇拜,對于一位真實瑜伽士而言,已知輪回妄相,法尚不執,何況於人,一切諸法,不外乎假名安立而已,借假修真,有何相需執?又有何相可執?只不過上師是授法根源,叁寶總集、恩德深重,遂以其爲代表;
更進而言,具足性相之上師既然是積集福智資糧之基礎,令我人得最勝及共通成就之根源,一切最上乘瑜伽實修口訣之來源,教示我人不顛倒道之善知識,應是我人修習「瑜伽」之最勝對象,古語亦雲「見賢思齊」效法學習上師外相威儀,內證功德,得獲加持,誰曰不宜?
只不過凡人易於急功,先不觀察師之真僞標准,複不自省具不具器,但求表相,同時又糾纏於「正法」以外之關系,殊不知師徒結誼,惟在法上,所說、所教、所修,純以…
《上師供養儀軌不共甚深導引 具傳承上師口授(修•敦越克珠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