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P3

  ..續本文上一頁下的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想方設法打死他,那麼這些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回去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先回去吃飽飯,然後在他的飯裏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裏,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後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了。然後,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燒一樣的痛,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前,他想起了僧人說的話,僧人的話真是應驗了,我當初怎麼就沒有明白呢?這樣的例子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裏不難找到,並非嚇唬人。所以佛說:“摒棄貪欲吧,否則會萬劫不複。貪欲會使人掉入自我毀滅的深淵。祛除貪欲要做到無所奢求,無所奢求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看透人生的處世態度。”因此,這裏要我們思維貪欲的過患是非常慈悲的教誨。因爲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他可以使人相互摧殘,相互欺詐,甚至是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克製自己的欲望,切記“貪”字頭上一把刀,一旦入“貪”就會被其毒害。所以,古大德們說:“貪欲是一種毒藥,誰喝了都無藥可救”。若有人問,照這麼說,一旦信仰佛教就要按佛教的思想行事,如果你不依教法就違背佛法。要是真按照佛教就不能有求財之心,不讓我們追求物質財富,而祈福求財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標。尤其是現代社會裏若沒有經濟條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家庭和個人如何立足呢?這不是把我們推向貧窮之路嗎?其實不然,正好相反,這是拯救我們趨向懸崖自盡,教導我們自利利他,獲得美滿人生的求財之道。

  我們再來聽一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看待財物:從前有一位信徒對默仙禅師說:“我妻子貪婪而且吝啬,對于做好事行善,連一點錢財也舍不得,您能發慈悲到我家裏去一趟向她開示,行些好事好嗎?”默仙禅師是個痛快人,聽完信徒的話,非常慈悲地就答應下來。當禅師到他家裏時,信徒的妻子也出來迎接,可是卻連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來給禅師喝。于是禅師握著一個拳頭說:“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怎麼樣呢?”她說:“如果手天天是這個樣子,那肯定是有毛病,畸形的啊!”禅師說:“對,這樣子是畸形!”接著,禅師把手伸展開成了一個手掌,並問:“假如天天這個樣子呢?”她說:“這樣子也是畸形啊!”禅師立即說:“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爲出”。握拳頭暗示過于吝啬,張開手掌則暗示過于慷慨。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師的這麼一個比喻之下,對做人處事和經濟觀念以及用財之道豁然領悟了。

  我們在這個故事中能領悟到什麼呢?就是這樣的過于鋪張或過于吝啬,都容易被金錢所驅使。對于金錢,我們應取之有道,而且要把它用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以上就是貪的過患,其他煩惱也可以如此說明,我怕過于繁瑣,不再敘述。總之,貪嗔癡慢等煩惱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隨時都要戰爭。但是我們的戰場不在外,而在內。爲什麼要作戰呢?不能順其自然嗎?絕對不能。因爲我們要修行自利利他心,而嗔怒等正是發展自利利他心的障礙。所以你不可以讓它繼續下去。比如嗔怒來說吧,它不僅對他人沒有好處,而且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經驗來認識它,誰在發怒時感到快樂幸福呢?因此,我們不應該讓嗔怒等煩惱有任何生起的機會。

  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我們雖然無法數日間做到這一點,無法立即達到朗日唐瓦的這種修行境界,但是我們若以不屈的意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不退卻、不躊躇、不懶惰,而能鞭策自己、鼓勵自己、驅使自己向前再向前的話,一定會逐漸習以爲常,使我們的修行層次不斷提升。終會實現所求的理想境界。

  第四偈:惡性有情以重罪,極度苦惱所迫時,猶獲稀有極難得,寶藏那樣作珍愛。

  意思是說:無論在何時何地,我若遇到本性極惡的有情,以十惡不赦的重罪所逼迫,或者遇到極度痛苦的人時,我不但不會生性懶惰而不予理睬和厭惡他們。反而猶如窮人獲得稀有難得的寶藏那樣,我會更加真愛他們,也向上師叁寶祈願我能如此修持。以上就是指示我們:人生在世,不要自私自利,反而應關心他人,珍愛衆生。爲什麼要如此說呢?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自利利他。而這不正是我們所祈願的嗎?也許有人會認爲:“自利就行了,爲什麼還要利他呢?我做不到,也不想去做。所以,我不會關心他人。自私能自利,這就夠了”。其實不然,自私不但不能自利,而且會害人害己。對于自私的人來說,即是在談話中也會經常提到“我”字。這種人很容易得冠心病。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自私的人,過度注意自己,很可能使孤獨感和隔離感加強,而寂寞對人來說是最致命的。所以,從自利的角度去考慮,關心別人也會有利而無害。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爲世間的一切物質,心識生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賴結成的一個宇宙大網絡,實在是關系密切的存在。

  作爲一個學大乘佛教的人,更應該珍愛需要幫助的人,去救濟衰老、孤兒、傷殘等弱者。這種義舉,不僅直接利益衆生,而且有助于自身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有助于人道主義精神和舍己爲人情操的培養,有助于引導人們積極向上、向善,有助于形成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社會風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促使我們關懷痛苦不堪的衆生,那就是這樣的,所謂學佛就是要向佛陀學習,通過學修要達到佛的境界,要成佛就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那麼,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殊勝的對境就是這些衆生,也就是說,這樣的衆生才是修行利他心的書生條件,仰賴他們才能成佛。

  第五偈:若有他人因嫉妒,辱罵輕毀等無端,損我亦願去承受,只求勝利獻于人。

  意思是說:若有人因嫉妒而罵我、輕毀我、損我,總之,無端地找我的麻煩,不管如何極不如裏地傷害我,我不但不計較、不生氣、不記仇恨,不進行報複。反而我會心甘情願地承受一切損失,把所有的取勝、得利獻給對方。

  如果有人無理取鬧誹謗你,你對他作強烈的反駁,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在世俗上是適當的,但與修行利他的菩提心是不相應的。這種修行的確很難,但專求發展利他之心的人必須如此做。

  也許有人會認爲這不切實際,而且在這種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裏更是行不通的,在這種環境要想立足,一定得不擇手段。其實,這才是極端物質的舉措。因爲,爲了眼前的小利而斷送了永恒的快樂。

  有人問唐代著名高僧寒山子:“如果有人罵你、辱你、欺你,該怎麼辦?”寒山子笑了笑說:“有人來罵你、辱你、欺你,你且忍他、容他、讓他,過些日子看他”。這雖然是一千多年前說的話,但我認爲今天也一樣有實用的價值,而且充滿了爲人處世的機智。平白無辜地被人辱罵當然很不樂意。但我們應該要清楚,爲了一點小事而爭論不休,懷恨在心,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而且矛盾就會逐漸擴大,以至于怨怨相報、不可收拾。反之,如果遇到矛盾,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相謙讓,就可以化幹戈爲玉帛。如果我們能盡力提倡這種忍辱求和,受辱不怨的高尚品德,和平與安靜的社會離我們就不會如此遙遠。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高瞻遠矚。

  第六偈:若有我所指望者,曾受我之恩惠人,極端無理傷害我,將其視爲善知識。

  假若遇到受過我恩惠和大力相助過的人,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忘恩負義、恩將仇報,極端無理地傷害我,我不但不報複,不記恨在心,反而我更會感激他,我將會把他視爲讓我修行忍德的善知識。這種莊嚴品德,不僅修行利他心的得道菩薩要學,而且我們凡夫俗子也同樣要學習,因爲它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這樣一種人:滿腹牢騷,動不動就發火,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無論是對同事、同學,還是對親屬、鄰居,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自家人,都不肯忍讓半步。我們看到他也頭痛,他自己也很煩惱,這都是嗔恨心造成的,所以,最可怕的敵人,因該是嗔恨心。古大德高僧們提倡忍辱容讓,就是要人們除去嗔恨之心,養成寬宏、大度的美德,教誨我們,應該要學習“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就是慈悲地教導我們:做人首先要能夠理解人、諒解人、體貼人、以誠待人,以德感人。如果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懷、怨怨相報,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激烈,最終只有兩敗俱傷。這樣既弄僵人際關系,又影響安定團結,還有損身心健康。如果我們能夠按古大德們的教誨去修行,能夠忍辱容讓,自淨其心,就會遠離煩惱,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你,你都能忍讓、寬容,才能化幹戈爲玉帛,能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再進一步說,一個想修學利他心的,首先要學修忍辱,但是在阿谀奉承、一切順心的環境中是修不成忍德的,只有以來那些傷害你的敵人,才能完成你的偉大事業,而那些人爲你提供修忍德,做偉人、勇士菩薩的殊勝條件,難道不應該感激他們嗎?

  第七偈:總之直接與間接,利樂獻于衆母親,如母所受害與苦,我將默默願承擔。

  意思是說:總而言之,把所有的利益和快樂以直接和間接地奉獻于像母親一樣的衆生,如母衆生所受的傷害與痛苦,我願意默默地替他們承擔。

  這就說明施與受的修行方法,以愛心將自己的安樂及安樂因施與他人,並以悲心承擔他人的痛苦和産生痛苦的因緣。當你遇到顯然在受苦的人,你應該修施受法而這樣想:這人正在受痛苦的煎熬,他雖然想離苦得樂,但是不知道如何棄惡行善,所以導致痛苦而無…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