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伽罗来说也可以叫做道。
那么,这个菩提跟心字连接在一起的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也可以这样说,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心。而且这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的不二法门。我们都知道佛法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那么,划分大小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要看你心中有没有菩提心,如果你心中已生起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但你已进入大乘之门,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所发的菩提心一旦退失,纵然你已了悟空性等其他功德,但你已丧失做大乘行者的资格,所以说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的不二法门。
知道了什么是菩提心和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应该决心修菩提心,但是这种殊胜圆满的二利心行,并不是一般凡夫随性就能修得起来的;它必须依靠相当有利的主客观身心条件和正确的修行方法。那么,开始我们如何修,给我们说明方法的教授就叫菩提修心法。修菩提心有多种,但最重要的可以分为二类。一、是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二、是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那么,朗日唐瓦格西的这种修法就属于自他想换法的教授。 解释正文
第一偈:我为一切诸有情,视比如意宝可贵,为办神圣事之心,愿学时时持珍惜。
意思就是说: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众生,但是我朗日唐瓦多吉僧盖一定要把一切有情视为比世间稀有的如意宝还可贵来敬重有情,为了成办神圣的事义,最究竟的安乐、无上佛位,我必须发起决心,愿能时时刻刻保持珍惜众生的菩提发心。“神圣事”就是指无上佛位,要想成办神圣的事义,必须依靠众生来完成,也就是说众生是自己成佛的唯一条件,所以众生比如意宝更为贵重。因为依靠如意宝顶多只能给予我们现世的衣食等物质富裕,而不能使我们脱离苦海,更不能让我们成就佛位。可热爱众生,敬重众生,珍惜众生,能使我们证得无上菩提,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因此,修佛道,自始至终要把众生放在第一位,把众生看成修福成佛的主要条件。
再说得具体一点,起初,要仰赖众生而发利他的无上菩提心。中间,不断增长善心及修道心以求成觉,也离不开众生。最后,终于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那么众生即是所有这种殊胜发展的目标和基础,因此,比如意宝尤为贵重;我们应该永远以尊敬和慈爱看待一切众生。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事都是大菩萨们的行持,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满心都是烦恼,我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不过,我们应该要知道所有的佛和菩萨都是从凡夫走到圣道的,并不是天生就是佛和菩萨。再说我们的心是无常的,而无常的性质是刹那生灭的,并非安住不变;而且心依习惯而行。不习惯的就觉得非常 难做,根据目前的思想行为,觉得再努力一百年也不会生起的善行也一定会做到的,只要我们肯拼搏,肯精进,没有办不成的事,如若一旦习以为常,原来觉得很难做的,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我们应该对治畏怯,发奋努力。正如《入行论》说:“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意思就是说,我不应该划地自限,畏缩退怯,老是怀疑:我怎能证得无上菩提呢?因为如来口无虚言,他在《妙臂请问经》中说过这样的真实语:“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意思是说: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种昆虫、蠕蛆,如果它们发起精进之力,未来同样可以先证难得的无上菩提。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塑性。这就是用现在话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现代人把它叫做潜能。我们不能享受这座潜能宝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开启潜能宝库的钥匙。如果我们努力制止潜意识缺乏自信的怀疑态度,把精力集中在所求的事情上,才能排除阴暗的心理,才能创造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
《入行论》中说:“况我生为人,明辩利与害,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这就是说,何况我生而为人,种姓尊贵,又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得失;所以只要我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哪有不能证得无上菩提的道理呢?
再说得通一点,就是说,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困难,遇到怎样严重的挫折,都不要使自己的意志消沉下去,要始终保持自己的自信。在一个人的心态与性格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何看待自我。如果一个人对自我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也很难谈到客观地对待外界。自信是在客观地认清自己的现状之后而保持的一种昂扬斗志。自信就是成功者必须依赖的精神潜能。如果我们具备自信,才会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事业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们会坚持到底,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记住寂天所说的这句名言:“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不能习惯的事”。就不会消沉的。
第二偈:每与他人交际时,我要自视为最卑,并对他人以诚心,至尊珍惜愿修持。
意思是说:无论在任何地方,不管与什么人交际时,我总把自己看做比别人卑贱、无知,德性差的人,而别人比自己高尚,比自己尊贵。所以,我始终尊敬别人,以诚待人,珍惜他人,并且我衷心祈愿能时时保持这样的心态。
为什么要如此修行呢?这样作有什么好处?这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吗?那么上面不是说人应该有自信心,自强不息才能实现所求的理想吗?为什么要如此自相矛盾呢?尊己卑人的我慢是发展敬爱他人,利乐有情的主要障碍。如果你不加以对治,不但不增长你的善业,而且你会对他人生忌妒、发怒、卑视,以至造成不愉快的气氛,因而导致社会危机。所以,对治我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弄清对治我慢并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尊己卑人更不是自强不息。所有错误和缺点推给别人,一切对的和好的都当作自己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怎会实现伟大的理想呢?
《菜根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交往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下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这就是以退为进的高明涉世法。因此,我认为以上所说的修行精神不但有利于求证菩提,而且也非常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不过,为了对治我慢而自谦,并不是说要你顺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对那些人,你可以加以阻止,有所反应,而且可以对某人 做强烈的反应,但是你在态度上仍不可失之不敬。
第三偈:凡是所有威仪中,须究自心诸烦恼,一起害及自他故,坚持迎面去强止。
意思是说:无论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凡是处于所有的举止行动之中都不能忽视观察自心,都必须考究自己的心理状态。假若当你视察时看见烦恼一起,不管大小,一露苗头,立即想想烦恼的过患,就应该去想烦恼才是最可怕的敌人,它不仅危害他人,而且更能伤害自己。所以,我绝不会与烦恼妥协,向烦恼低头。因此,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任何时候,一见烦恼一出头,我就马上采取坚决迎战的措施,去强制烦恼、拔除烦恼。我朗日唐瓦就是这样对治烦恼的,希望你们也能这样修行。“威仪”是佛经的术语,即指举止行动。要知道烦恼害人害己的过患。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烦恼,那么什么是烦恼呢?所谓烦恼,即是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状态的总称。《大智度论》卷七中说:“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唯识述记》卷一:“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在人生社会中,烦恼被认为是“苦”的直接根源;在佛经中它是感生轮回国宝的总因,名“诸有本”。有多种分类,主要根本烦恼、随烦恼等等。
以上讲述中你知道了什么是烦恼了。下面我们再谈谈烦恼是如何害人害己的。首先说说贪是如何害人的:从前有一位多闻的修行人,他经不起名利食色的诱惑,便贪著于时间的欲乐,为它所诳惑,而抛弃了修行善法功德的财宝。结果,不但丧失了善法,而且也丧失了生命及财物,弄行大忧苦、大悲泣,正是自寻烦恼。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争来争去,不也是主要看不破一个“贪”字而被驱使吗?跟一个贪婪无厌的人相处,并非易事,而且很可怕。他可能会为了蝇头小利就出卖你、算计你。而通常人们知道这些人的真面目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轻易接近这些人;也有人会因恨成仇,反过来算计他。这样你争我斗,不知何年是尽头。只弄得人心惶惶,失去了原有的自由与信任,这个世界的洁净也被污染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事,而并非佛教的片面之词,所以值得我们注意。
另外,我们再听一个贪欲被害的故事:从前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傍晚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森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个僧人问道:“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颗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僧人说:“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害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儿吧”。于是这位僧人无奈之下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人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再往回运吧。我看这样好吗?现在我留在这里看守,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再这里吃晚饭,等半夜时再把黄金运回去怎么样?
于是,另一个人回家去取饭菜。留…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