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P2

  ..續本文上一頁伽羅來說也可以叫做道。

  那麼,這個菩提跟心字連接在一起的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菩提心,就是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也可以這樣說,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而且這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的不二法門。我們都知道佛法有大乘和小乘的區別,那麼,劃分大小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要看你心中有沒有菩提心,如果你心中已生起菩提心,雖然沒有其他功德,但你已進入大乘之門,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你所發的菩提心一旦退失,縱然你已了悟空性等其他功德,但你已喪失做大乘行者的資格,所以說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的不二法門。

  知道了什麼是菩提心和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後,我們應該決心修菩提心,但是這種殊勝圓滿的二利心行,並不是一般凡夫隨性就能修得起來的;它必須依靠相當有利的主客觀身心條件和正確的修行方法。那麼,開始我們如何修,給我們說明方法的教授就叫菩提修心法。修菩提心有多種,但最重要的可以分爲二類。一、是從金洲大師傳來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二、是寂天菩薩入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法”。那麼,朗日唐瓦格西的這種修法就屬于自他想換法的教授。 解釋正文

  第一偈:我爲一切諸有情,視比如意寶可貴,爲辦神聖事之心,願學時時持珍惜。

  意思就是說:不管他人如何看待衆生,但是我朗日唐瓦多吉僧蓋一定要把一切有情視爲比世間稀有的如意寶還可貴來敬重有情,爲了成辦神聖的事義,最究竟的安樂、無上佛位,我必須發起決心,願能時時刻刻保持珍惜衆生的菩提發心。“神聖事”就是指無上佛位,要想成辦神聖的事義,必須依靠衆生來完成,也就是說衆生是自己成佛的唯一條件,所以衆生比如意寶更爲貴重。因爲依靠如意寶頂多只能給予我們現世的衣食等物質富裕,而不能使我們脫離苦海,更不能讓我們成就佛位。可熱愛衆生,敬重衆生,珍惜衆生,能使我們證得無上菩提,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嗎?因此,修佛道,自始至終要把衆生放在第一位,把衆生看成修福成佛的主要條件。

  再說得具體一點,起初,要仰賴衆生而發利他的無上菩提心。中間,不斷增長善心及修道心以求成覺,也離不開衆生。最後,終于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成佛。那麼衆生即是所有這種殊勝發展的目標和基礎,因此,比如意寶尤爲貴重;我們應該永遠以尊敬和慈愛看待一切衆生。

  我們可能會認爲:“這些事都是大菩薩們的行持,我只是一個凡夫俗子,滿心都是煩惱,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不過,我們應該要知道所有的佛和菩薩都是從凡夫走到聖道的,並不是天生就是佛和菩薩。再說我們的心是無常的,而無常的性質是刹那生滅的,並非安住不變;而且心依習慣而行。不習慣的就覺得非常 難做,根據目前的思想行爲,覺得再努力一百年也不會生起的善行也一定會做到的,只要我們肯拼搏,肯精進,沒有辦不成的事,如若一旦習以爲常,原來覺得很難做的,也會變得容易起來。

  我們應該對治畏怯,發奮努力。正如《入行論》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意思就是說,我不應該劃地自限,畏縮退怯,老是懷疑:我怎能證得無上菩提呢?因爲如來口無虛言,他在《妙臂請問經》中說過這樣的真實語:“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意思是說: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種昆蟲、蠕蛆,如果它們發起精進之力,未來同樣可以先證難得的無上菩提。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成佛的可塑性。這就是用現在話來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現代人把它叫做潛能。我們不能享受這座潛能寶藏是因爲我們還沒有找到開啓潛能寶庫的鑰匙。如果我們努力製止潛意識缺乏自信的懷疑態度,把精力集中在所求的事情上,才能排除陰暗的心理,才能創造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

  《入行論》中說:“況我生爲人,明辯利與害,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這就是說,何況我生而爲人,種姓尊貴,又能明辨是非善惡,利害得失;所以只要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哪有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道理呢?

  再說得通一點,就是說,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困難,遇到怎樣嚴重的挫折,都不要使自己的意志消沈下去,要始終保持自己的自信。在一個人的心態與性格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何看待自我。如果一個人對自我沒有清醒的認識,那也很難談到客觀地對待外界。自信是在客觀地認清自己的現狀之後而保持的一種昂揚鬥志。自信就是成功者必須依賴的精神潛能。如果我們具備自信,才會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事業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們會堅持到底,直至達到自己的目標。

  總之,我們要記住寂天所說的這句名言:“只要肯下功夫,沒有不能習慣的事”。就不會消沈的。

  

  第二偈:每與他人交際時,我要自視爲最卑,並對他人以誠心,至尊珍惜願修持。

  意思是說:無論在任何地方,不管與什麼人交際時,我總把自己看做比別人卑賤、無知,德性差的人,而別人比自己高尚,比自己尊貴。所以,我始終尊敬別人,以誠待人,珍惜他人,並且我衷心祈願能時時保持這樣的心態。

  爲什麼要如此修行呢?這樣作有什麼好處?這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嗎?那麼上面不是說人應該有自信心,自強不息才能實現所求的理想嗎?爲什麼要如此自相矛盾呢?尊己卑人的我慢是發展敬愛他人,利樂有情的主要障礙。如果你不加以對治,不但不增長你的善業,而且你會對他人生忌妒、發怒、卑視,以至造成不愉快的氣氛,因而導致社會危機。所以,對治我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還要弄清對治我慢並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尊己卑人更不是自強不息。所有錯誤和缺點推給別人,一切對的和好的都當作自己的這種自以爲是的傲慢怎會實現偉大的理想呢?

  《菜根潭》上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叁分讓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種手法。留一步,讓叁分,是一種謹慎的處世方法,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甯的有效方式。個人交往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于小事,對于個人利益,謙讓一下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這就是以退爲進的高明涉世法。因此,我認爲以上所說的修行精神不但有利于求證菩提,而且也非常有利于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

  不過,爲了對治我慢而自謙,並不是說要你順從那些爲非作歹的人。對那些人,你可以加以阻止,有所反應,而且可以對某人 做強烈的反應,但是你在態度上仍不可失之不敬。

  第叁偈:凡是所有威儀中,須究自心諸煩惱,一起害及自他故,堅持迎面去強止。

  意思是說:無論在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凡是處于所有的舉止行動之中都不能忽視觀察自心,都必須考究自己的心理狀態。假若當你視察時看見煩惱一起,不管大小,一露苗頭,立即想想煩惱的過患,就應該去想煩惱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它不僅危害他人,而且更能傷害自己。所以,我絕不會與煩惱妥協,向煩惱低頭。因此,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無論任何時候,一見煩惱一出頭,我就馬上采取堅決迎戰的措施,去強製煩惱、拔除煩惱。我朗日唐瓦就是這樣對治煩惱的,希望你們也能這樣修行。“威儀”是佛經的術語,即指舉止行動。要知道煩惱害人害己的過患。首先要認識什麼是煩惱,那麼什麼是煩惱呢?所謂煩惱,即是擾亂衆生身心使發生迷惑,苦惱等精神狀態的總稱。《大智度論》卷七中說:“能令人心煩,能作惱故,名爲煩惱”。《唯識述記》卷一:“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在人生社會中,煩惱被認爲是“苦”的直接根源;在佛經中它是感生輪回國寶的總因,名“諸有本”。有多種分類,主要根本煩惱、隨煩惱等等。

  以上講述中你知道了什麼是煩惱了。下面我們再談談煩惱是如何害人害己的。首先說說貪是如何害人的:從前有一位多聞的修行人,他經不起名利食色的誘惑,便貪著于時間的欲樂,爲它所诳惑,而抛棄了修行善法功德的財寶。結果,不但喪失了善法,而且也喪失了生命及財物,弄行大憂苦、大悲泣,正是自尋煩惱。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世人爭來爭去,不也是主要看不破一個“貪”字而被驅使嗎?跟一個貪婪無厭的人相處,並非易事,而且很可怕。他可能會爲了蠅頭小利就出賣你、算計你。而通常人們知道這些人的真面目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敢輕易接近這些人;也有人會因恨成仇,反過來算計他。這樣你爭我鬥,不知何年是盡頭。只弄得人心惶惶,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與信任,這個世界的潔淨也被汙染了。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事,而並非佛教的片面之詞,所以值得我們注意。

  另外,我們再聽一個貪欲被害的故事:從前有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傍晚在林中散步。這時,有位僧人從森林中驚慌失措地跑了出來,兩人見狀,便拉住那個僧人問道:“小和尚,你爲什麼如此驚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僧人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顆小樹,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兩個人感到好笑,說:“這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後,他們問道:“你是在哪裏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僧人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會吃人的”。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害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兒吧”。于是這位僧人無奈之下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人跑進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好大的一壇子黃金!其中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不太安全,還是等到天黑再往回運吧。我看這樣好嗎?現在我留在這裏看守,你先回去拿點飯菜來,我們再這裏吃晚飯,等半夜時再把黃金運回去怎麼樣?

  于是,另一個人回家去取飯菜。留…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