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

  班字尔·慈智嘉措

  一、 文题解说

  正式讲解内容之前,略讲文题之义,我想对大家了解文中的意义也会有帮助。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是《噶当派格西朗日唐瓦多吉僧盖所造八偈菩提修心法》,下面我简略地讲一下文题之义。我们首先讲噶当派是什么意思,“噶当派”是藏传佛教派别之一,“噶”是藏语,意为“佛语”、“当”正确的发音应该是“当木”,是“教授”或“教诫”之义,“噶当”的意思就是为了知一切佛语不遗漏一字一句悉为一个人成佛之修行要诀的教授。也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即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尊者所传的教授三士道次第中。那么,我们要知道“噶当派”是由阿底峡尊者首创,由仲敦巴开辟,由佛子三兄弟(即博多瓦宝明、坚哦瓦戒燃、朴群瓦童幢)等弘扬广大,有朗夏二人和嘉玉瓦等继续而发展起来的。

  自从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教经论之后,虽然藏传佛法得到了复兴,但因很多冒充大成就者任意传法而导致藏传佛教一片混乱。学法僧人当中,重密法者轻显教,重师承者则轻视经论,重戒律者反对密法,结果使得显密势同水火。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修行没有次第;很多修行者在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本功德时就趋向高深的密法;在没有通达诸法真理,仅仅依照密法的文义而作诛戮等恶法。这不仅仅违反了慈悲佛陀说法的意旨,而且造成了堕入恶趣的罪因。目睹这一切,阿里王智光和菩提光十分悲痛,最后他们决定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印度高僧来纠正这些弊端,到处打听谁能拯救可怜的雪域众生,后来打听到了阿底峡尊者的超群功德。因此,不惜资财不顾生命地屡次派人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西藏弘法,阿底峡尊者入藏后没有立刻传授高深的密法灌顶,而多讲皈依和业果法。因此,有“皈依大师”和“业果论师”的称号。

  那么尊者为什么不给藏族人传授高深的密法灌顶呢?因为尊者洞察当时很多修行者都不是密法的根器,他们不会从中受益。所以,为对治各种违背佛法的邪行,尊者于是造了非常殊胜的论文《菩提道炬论》,开示三士道次第,这也是阿里王菩提光所求的愿望。论中说明了初下士的修持应当念死无常,假若对于现世不起厌离心,就不能算是佛法修行;假若不明五蕴皆空,而把五蕴妄执为我,就不能获得解脱;假若不发大菩提心就不能入大乘之道。并且在大乘道中,假若方便与智慧不相结合,只修空性就不能成佛;假若一个人还没有了解通达真实性义,就不可作真实的第二灌顶(秘密灌顶)和第三灌顶(智慧灌顶)。这样由浅入深,根据不同的层次而施教,既广行教化,尊者成为(噶当派)的鼻祖。

  阿底峡尊者把显密一切教授传给仲敦巴、大瑜伽师阿兰若师等后,于藏历甲午年公元1054年八月二十日在西藏拉萨附近聂塘圆寂。

  此后很多跟随尊者学修佛法的门徒依止仲敦巴大师学法,但当时跟随大师的不过六十多人,都是真实修行者,所以说噶当派重质不重量。公元1056年,仲敦巴在热振地方建热振寺作为根本道场,大力弘法而逐渐形成了噶当派。

  公元1064年仲敦巴大师圆寂于热振,享年60岁。其弟子们继承大师的教授而使噶当派发扬广大。三大弟子中的朴群瓦童幢,曾亲近阿底峡尊者,尊者去世后依止仲敦巴。大师广为宣说四谛法,把噶当派的秘密教授(十六点等修法)完全传给他。他就入山专修勤作供养三宝的福业,并没有摄受法众,有请法的他就开示四谛。

  博多瓦宝明,从小智慧超群,通解众经。他原想隐姓埋名往西康寻觅静处专修。但他二十八岁到热振寺拜见仲敦巴,深生信敬,就住在热振寺大师学法,生起信解。从仲敦巴去世后到五十岁专重自修;五十一岁以后才弘法摄众,常有一千多人跟他学法。所讲法以《菩提道炬论》为主,也常讲《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本生论》、《集法句经》,称为“噶当六论”。所讲的经论,一切文义都结合修行,不遗漏一字。“噶当”的名声从此大振。博多瓦毕生弘法,公元1105年于博多寺去世,福寿75岁。弟子很多,事业也很广,最著名的有嘉玉瓦、朵巴、朗日唐瓦和夏惹瓦。其中朗夏二人地位尤高。以上就是噶当派的大体意义。

  “格西”原为藏语“格威西念”的简称,意译“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佛教学者,现已成为藏地的学衔。因宗派及寺院的不同,格西的地位、等级也有所不同。例如按格鲁派诸大寺院的学制循序修学五部大论,然后再很多大学者集中的场合自己立宗,通过辩答诸多学者的提问后方可取得格西的学位。所以,想获得格西之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朗日唐瓦多吉僧盖”,是这个法门的作者,是生活在780多年前一位宁静的成就者。公元1054年在盘玉年贡赛儿玛雄出生,其父名叫觉吾达儿玛朵桑。从其舅舅格西卓木卡儿座前出家受戒,法名多吉僧盖。意译为“金刚狮子”。他是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学三藏经典,并把所学到的一切三藏内容摄于三士道次第的修法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实践。他亲近噶当佛子三兄弟学修广大佛法,尤其是从格西博多瓦处得到的噶当六论和其秘法“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法教授。自博多瓦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独自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在朗唐东边的一座山丘上修行三年,然后创建了朗唐寺并摄受法众弘传噶当六论等殊胜教法饶益众生。

  因他经常思维众生的痛苦,时时修学菩提心的缘故,很少能看到他露出真正的笑容,从出家到圆寂的漫长岁月中只出现过三次微笑,他越是看到众生在轮回中所受的痛苦,就越是忧愁烦闷,所以,大部分时间他的脸上总是愁云满布。

  深知佛教教义的一位道友提醒他说:“生活本来就像一场梦,你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呢!”

  “那么,这就是更悲惨的事了,众生因他们梦魇一般的虚幻妄想而备受无止境的痛苦”朗日唐瓦哭着回答。然后他又回到祈祷,沉思的状态。

  这位自己学菩提心,并给别人讲菩提心的大师不像我们这样嘴里说一套,手里做一套,他所学的和所讲的都与自己的修行相结合而去实践。例如:有一次朗唐大师给众生讲法的时候,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刚刚出世不久的小孩来到讲法的场合对大师说:“这是你的孩子,应该你自己去抚养!”可想而知这样的举动对一位戒行清净的高僧来说是多大的侮辱,换个别人一定会暴跳如雷,可大师不仅没有显出丝毫怒色,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侮辱,抚养小孩。

  过了几年,孩子长大后来了一位男人对大师说:“我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以前我有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为了保住这个孩子的性命不得已而出此下策,望大师原谅我们这些无知小人”。大师听到他的解释不说任何怨言,把孩子还给他们让他带回家。能忍所不能忍,真不愧为大菩萨啊!

  他有很多这样实践菩提心的故事。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为何我们一般人的思想与行为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化。而朗日唐瓦大师没有停留在思想上,他发挥了具有无线潜在力量的这种思想能量。他给思想插上了一双行动的翅膀,所以他可以飞向无限天空。而我们还没有发挥自身本具的天然宝库—潜能。我们心中的巨人一直在酣睡,所以我们超不过凡夫之圈。

  那么,这个八偈菩提修心法就是他一生修行的经验总结,我们通过它完全可以了解大师的菩提心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因为这个总结是真实行动的写照,而不是很多作家那样心口开河,把所有让人惊奇的事集中起来,用很多好听的词包装以后写成文章麻醉读者。所以,很多真实修行者一直把它当做调伏自心的重要法门。

  藏传佛教把朗日唐瓦与夏惹瓦两位大师并称“朗夏二位”。朗日唐瓦在整个藏区相当有名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噶当派著名格西。公元1123年圆寂于朗唐寺,寿70岁。

  “八偈”,所谓偈是梵文(Gatha)的不正确音译,有译“颂”、“讽颂”、“孤起颂”,音译“伽陀”、“伽他”、“偈陀”等。佛经的体裁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种类不一。主要有两种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也称肖老嘎(sloka);二别偈,共四句,每一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定。《百论疏》卷上:偈有二种,一者同偈,二者别偈。言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曰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那么,格西朗日唐瓦所造的这一文共有八颂,六十四句,所以说“八偈”。

  “菩提修心法”,“菩提”是梵文的音译,在汉传佛教有旧译和新译两种,按唐朝以前的旧译,把菩提译成“道”,而唐朝以后有很多译法,把菩提译为“觉”、“智”、“证”等等。但是按照藏语“香布曲”的字面意义来讲,应该把“菩提”译成“清净了解”,更为准确。为什么这样说呢?清净是清净障碍,了解是了解诸法真理,因为有障碍就不能了解诸法真理,要了解诸法真理就必须清净障碍。但是,实际上所谓菩提,主要还是了解。清净的意思还是附带的;而且这里的菩提指的是通达诸法真理的“果智”,这种果智有声闻的、缘觉的、佛陀的三种差别,而我们所求的菩提主要是佛陀的果智,就是通常所说的“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是修行人的最高最究竟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确切可靠的方法,那么这方法就是“道”。道是能往的意思,也有通达的意思,通达无碍能往目的,就叫做道。世间上说从起步走的地方达到终极目的地中间所经过的行程,就叫做道,那么修心人对于所行的痕迹固然可以叫做道,对于能行的力量也可以叫做道。一个人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实际上主要是靠这个人身内的智慧的改造的,也就是说真正所谓的修行,其主题是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对修行的补特…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讲(班字尔·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