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

  班字爾·慈智嘉措

  一、 文題解說

  正式講解內容之前,略講文題之義,我想對大家了解文中的意義也會有幫助。那麼今天我們所要學的是《噶當派格西朗日唐瓦多吉僧蓋所造八偈菩提修心法》,下面我簡略地講一下文題之義。我們首先講噶當派是什麼意思,“噶當派”是藏傳佛教派別之一,“噶”是藏語,意爲“佛語”、“當”正確的發音應該是“當木”,是“教授”或“教誡”之義,“噶當”的意思就是爲了知一切佛語不遺漏一字一句悉爲一個人成佛之修行要訣的教授。也就是說把佛所說的一切語言,即經律論叁藏教義,都能攝在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叁士道次第中。那麼,我們要知道“噶當派”是由阿底峽尊者首創,由仲敦巴開辟,由佛子叁兄弟(即博多瓦寶明、堅哦瓦戒燃、樸群瓦童幢)等弘揚廣大,有朗夏二人和嘉玉瓦等繼續而發展起來的。

  自從藏王朗達瑪毀滅佛教經論之後,雖然藏傳佛法得到了複興,但因很多冒充大成就者任意傳法而導致藏傳佛教一片混亂。學法僧人當中,重密法者輕顯教,重師承者則輕視經論,重戒律者反對密法,結果使得顯密勢同水火。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修行沒有次第;很多修行者在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本功德時就趨向高深的密法;在沒有通達諸法真理,僅僅依照密法的文義而作誅戮等惡法。這不僅僅違反了慈悲佛陀說法的意旨,而且造成了墮入惡趣的罪因。目睹這一切,阿裏王智光和菩提光十分悲痛,最後他們決定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印度高僧來糾正這些弊端,到處打聽誰能拯救可憐的雪域衆生,後來打聽到了阿底峽尊者的超群功德。因此,不惜資財不顧生命地屢次派人前往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弘法,阿底峽尊者入藏後沒有立刻傳授高深的密法灌頂,而多講皈依和業果法。因此,有“皈依大師”和“業果論師”的稱號。

  那麼尊者爲什麼不給藏族人傳授高深的密法灌頂呢?因爲尊者洞察當時很多修行者都不是密法的根器,他們不會從中受益。所以,爲對治各種違背佛法的邪行,尊者于是造了非常殊勝的論文《菩提道炬論》,開示叁士道次第,這也是阿裏王菩提光所求的願望。論中說明了初下士的修持應當念死無常,假若對于現世不起厭離心,就不能算是佛法修行;假若不明五蘊皆空,而把五蘊妄執爲我,就不能獲得解脫;假若不發大菩提心就不能入大乘之道。並且在大乘道中,假若方便與智慧不相結合,只修空性就不能成佛;假若一個人還沒有了解通達真實性義,就不可作真實的第二灌頂(秘密灌頂)和第叁灌頂(智慧灌頂)。這樣由淺入深,根據不同的層次而施教,既廣行教化,尊者成爲(噶當派)的鼻祖。

  阿底峽尊者把顯密一切教授傳給仲敦巴、大瑜伽師阿蘭若師等後,于藏曆甲午年公元1054年八月二十日在西藏拉薩附近聶塘圓寂。

  此後很多跟隨尊者學修佛法的門徒依止仲敦巴大師學法,但當時跟隨大師的不過六十多人,都是真實修行者,所以說噶當派重質不重量。公元1056年,仲敦巴在熱振地方建熱振寺作爲根本道場,大力弘法而逐漸形成了噶當派。

  公元1064年仲敦巴大師圓寂于熱振,享年60歲。其弟子們繼承大師的教授而使噶當派發揚廣大。叁大弟子中的樸群瓦童幢,曾親近阿底峽尊者,尊者去世後依止仲敦巴。大師廣爲宣說四谛法,把噶當派的秘密教授(十六點等修法)完全傳給他。他就入山專修勤作供養叁寶的福業,並沒有攝受法衆,有請法的他就開示四谛。

  博多瓦寶明,從小智慧超群,通解衆經。他原想隱姓埋名往西康尋覓靜處專修。但他二十八歲到熱振寺拜見仲敦巴,深生信敬,就住在熱振寺大師學法,生起信解。從仲敦巴去世後到五十歲專重自修;五十一歲以後才弘法攝衆,常有一千多人跟他學法。所講法以《菩提道炬論》爲主,也常講《莊嚴經論》、《菩薩地》、《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本生論》、《集法句經》,稱爲“噶當六論”。所講的經論,一切文義都結合修行,不遺漏一字。“噶當”的名聲從此大振。博多瓦畢生弘法,公元1105年于博多寺去世,福壽75歲。弟子很多,事業也很廣,最著名的有嘉玉瓦、朵巴、朗日唐瓦和夏惹瓦。其中朗夏二人地位尤高。以上就是噶當派的大體意義。

  “格西”原爲藏語“格威西念”的簡稱,意譯“善知識”。也可以理解爲佛教學者,現已成爲藏地的學銜。因宗派及寺院的不同,格西的地位、等級也有所不同。例如按格魯派諸大寺院的學製循序修學五部大論,然後再很多大學者集中的場合自己立宗,通過辯答諸多學者的提問後方可取得格西的學位。所以,想獲得格西之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朗日唐瓦多吉僧蓋”,是這個法門的作者,是生活在780多年前一位甯靜的成就者。公元1054年在盤玉年貢賽兒瑪雄出生,其父名叫覺吾達兒瑪朵桑。從其舅舅格西卓木卡兒座前出家受戒,法名多吉僧蓋。意譯爲“金剛獅子”。他是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學叁藏經典,並把所學到的一切叁藏內容攝于叁士道次第的修法中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去實踐。他親近噶當佛子叁兄弟學修廣大佛法,尤其是從格西博多瓦處得到的噶當六論和其秘法“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法教授。自博多瓦圓寂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獨自在山洞中閉關修行。在朗唐東邊的一座山丘上修行叁年,然後創建了朗唐寺並攝受法衆弘傳噶當六論等殊勝教法饒益衆生。

  因他經常思維衆生的痛苦,時時修學菩提心的緣故,很少能看到他露出真正的笑容,從出家到圓寂的漫長歲月中只出現過叁次微笑,他越是看到衆生在輪回中所受的痛苦,就越是憂愁煩悶,所以,大部分時間他的臉上總是愁雲滿布。

  深知佛教教義的一位道友提醒他說:“生活本來就像一場夢,你爲什麼要那麼認真呢!”

  “那麼,這就是更悲慘的事了,衆生因他們夢魇一般的虛幻妄想而備受無止境的痛苦”朗日唐瓦哭著回答。然後他又回到祈禱,沈思的狀態。

  這位自己學菩提心,並給別人講菩提心的大師不像我們這樣嘴裏說一套,手裏做一套,他所學的和所講的都與自己的修行相結合而去實踐。例如:有一次朗唐大師給衆生講法的時候,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剛剛出世不久的小孩來到講法的場合對大師說:“這是你的孩子,應該你自己去撫養!”可想而知這樣的舉動對一位戒行清淨的高僧來說是多大的侮辱,換個別人一定會暴跳如雷,可大師不僅沒有顯出絲毫怒色,而且心甘情願地接受侮辱,撫養小孩。

  過了幾年,孩子長大後來了一位男人對大師說:“我是這個孩子的父親,以前我有幾個孩子都夭折了,爲了保住這個孩子的性命不得已而出此下策,望大師原諒我們這些無知小人”。大師聽到他的解釋不說任何怨言,把孩子還給他們讓他帶回家。能忍所不能忍,真不愧爲大菩薩啊!

  他有很多這樣實踐菩提心的故事。一位哲人說過:“人類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爲何我們一般人的思想與行爲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從思想到行動的轉化。而朗日唐瓦大師沒有停留在思想上,他發揮了具有無線潛在力量的這種思想能量。他給思想插上了一雙行動的翅膀,所以他可以飛向無限天空。而我們還沒有發揮自身本具的天然寶庫—潛能。我們心中的巨人一直在酣睡,所以我們超不過凡夫之圈。

  那麼,這個八偈菩提修心法就是他一生修行的經驗總結,我們通過它完全可以了解大師的菩提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爲這個總結是真實行動的寫照,而不是很多作家那樣心口開河,把所有讓人驚奇的事集中起來,用很多好聽的詞包裝以後寫成文章麻醉讀者。所以,很多真實修行者一直把它當做調伏自心的重要法門。

  藏傳佛教把朗日唐瓦與夏惹瓦兩位大師並稱“朗夏二位”。朗日唐瓦在整個藏區相當有名望,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噶當派著名格西。公元1123年圓寂于朗唐寺,壽70歲。

  “八偈”,所謂偈是梵文(Gatha)的不正確音譯,有譯“頌”、“諷頌”、“孤起頌”,音譯“伽陀”、“伽他”、“偈陀”等。佛經的體裁之一。由固定字數的四句組成。種類不一。主要有兩種偈,固定由梵文叁十二音節構成,也稱肖老嘎(sloka);二別偈,共四句,每一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定。《百論疏》卷上:偈有二種,一者同偈,二者別偈。言別偈者,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曰之爲偈,謂別偈也。二者通偈謂首盧偈,釋道安雲:蓋是胡人數經法也,莫問長行與偈但令叁十二字滿即便名偈,謂通偈也。那麼,格西朗日唐瓦所造的這一文共有八頌,六十四句,所以說“八偈”。

  “菩提修心法”,“菩提”是梵文的音譯,在漢傳佛教有舊譯和新譯兩種,按唐朝以前的舊譯,把菩提譯成“道”,而唐朝以後有很多譯法,把菩提譯爲“覺”、“智”、“證”等等。但是按照藏語“香布曲”的字面意義來講,應該把“菩提”譯成“清淨了解”,更爲准確。爲什麼這樣說呢?清淨是清淨障礙,了解是了解諸法真理,因爲有障礙就不能了解諸法真理,要了解諸法真理就必須清淨障礙。但是,實際上所謂菩提,主要還是了解。清淨的意思還是附帶的;而且這裏的菩提指的是通達諸法真理的“果智”,這種果智有聲聞的、緣覺的、佛陀的叁種差別,而我們所求的菩提主要是佛陀的果智,就是通常所說的“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是修行人的最高最究竟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確切可靠的方法,那麼這方法就是“道”。道是能往的意思,也有通達的意思,通達無礙能往目的,就叫做道。世間上說從起步走的地方達到終極目的地中間所經過的行程,就叫做道,那麼修心人對于所行的痕迹固然可以叫做道,對于能行的力量也可以叫做道。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修行過程,實際上主要是靠這個人身內的智慧的改造的,也就是說真正所謂的修行,其主題是智慧。那麼,這種智慧對修行的補特…

《《朗唐八偈菩提心修法》略講(班字爾·慈智嘉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