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复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根本重罪。」所言或者,谓于正法,毁谤背舍。此中有二:
一者所谤舍法。「谤声闻法,或缘觉法,或大乘法,复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是第二根本重罪。」所言或者,谓随一种三乘经典。随一种经,皆是正法。又谤大乘法,若只谤舍大乘甚深广大随一之法,即名违犯。而此中兴《菩萨地》所说,谓谤大乘法是他胜处。故此之大乘,要并示素怛缆藏甚深广大二种之法。如是于小乘法藏——声闻乘法所说四谛,缘觉乘十二缘起,若谤其一分小乘义,亦名违犯,当知兴谤大乘法等。
或作是问:谤舍大乘随一种法名违犯罪,谤舍声闻缘觉乘法说名他胜,似不应理。谓谤前罪前罪比后重故。
答曰:无过。上下诸戒,不必依其所其所犯大小,制罪轻重。此如别解脱中,杀平常人者,制为他胜。出佛身血,说为 罪。若大乘人,于在家者所有财物,不与而取不名他胜。若于贫苦而来求者,现有财物,悭不施与,即名他胜。
二者背舍之相。《学集论》《大乘宝要义论》均经云:「谤声闻法,或缘觉法,或大乘法,又制他人,不令修学。」然考本经原文则云:「谤舍声闻、缘觉、菩萨乘法,隐蔽留难,而不修学。」《菩萨地》中,亦唯自谤大乘,未说令他随转。由此二说皆相等故。此他胜支,非必定须令谤舍。自谤舍者,谓于正法,谤谓非是如来所说。
问:若尔违犯罪中,谤舍声闻乘法,说名违犯,即与此说相违。
答:彼是轻蔑,非谓谤舍。如后当说。
此他胜中,有三他胜,谓谤声闻、缘觉、缘觉,菩萨乘法。
丑3 第三他胜处法
若依我法而出家者,剃除须发,被袈裟服,于学无学,持戒毁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捶打狱囚 闭,或断命根。是名第三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三他胜处法?谓是伤害出家比丘。此复有二:
一者所伤害人。谓如经云:「依于佛法而出家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有戒无戒,持戒毁戒。」即如前颂所云:「乃至毁戒诸比丘」句,除可例如。
二者云何伤害?
一者意乐,谓由烦恼起损害心。
二者加行。谓脱其袈裟。或令还俗逼舍出家。
至如捶打,或系之狱,或断彼命,犯他胜罪,当知是为捶打伤害损恼有情他胜所摄。又台劫夺出家具戒所有袈裟,非是满足四比丘数,当知即此他胜所摄。至若满足四比丘数,则是第一根本罪摄。
此他胜中,有二他胜。谓脱其袈裟、逼令还俗。
丑4第四他胜处法
杀害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以恶心故出佛身血,随作一事五无间业。是名第四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四他胜处法?谓作五种无间罪业。杀母、弑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以恶心故出佛身血,名五无间根本重罪。又除破僧,余四无间,是《菩萨地》第五他胜所摄。(142)
丑5第五他胜处法
若谤无因果不畏他世,自行十不善业道,或转教多人,身自坚住,教他坚住十不善业道。是名第五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五他胜处法?谓起邪见,坚固执持。妄说无有前世后世黑白业果,作是邪见,断减善根。此他胜支,非必教他行十不善。自行十恶,即名他胜。
丑6第六他胜处法
乃至总略,若乐破坏国邑聚落舍宅人民。是名根本等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六他胜处法?谓于住处,加以毁坏。此复有二:
一者所毁。谓如国邑城市等处。
二者有毁。此复有二:
一者意乐,谓由烦恼起毁恼心。
二者加行。谓以所有毁坏方便,加以毁坏。
《大乘宝要义论》依经说云:「上来从一至五,是刹帝利王五罪。第六罪是大臣第二罪。合上五无间罪中前四罪,即是大臣五罪。」
此中仅说毁坏住处他胜处罪。至若毁坏诸国邑中有情根本罪,则为捶打有情他胜罪摄。毁坏彼中所有财物根本罪,则为第一他胜罪。或第十三他胜罪摄。
此他胜中,有四他胜。谓是毁坏国、邑、城、市。
丑7 第七他胜处法
以要言之,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初行住大乘者,有八根本罪。此初行住大乘者,于根本罪而有错谬,焚减一切宿种善根,趣向恶道随他胜处,远离天人大乘等乐,久处轮回,离善知识。何等为八?此诸众生因昔恶行,而生险难五浊恶世。以少善根近善知识,得闻甚深经典。其人浅智,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初行菩萨闻说甚深法空经典,如其所闻受持读诵,为前浅智实开示巧妙文义广大境界。彼愚夫异生闻如是说,尽生怖畏。心怖畏故,即便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声闻乘心。是名初行菩萨第一根本罪。善男子,以犯罪故,焚减一切宿种善根,趣向恶道堕他胜处,远离天人大乘等乐,毁菩提心。是故菩萨於他有情补特伽罗深心志愿,应先知已如心所行,随其渐次而为说法。譬如渐入大海。(《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七胜处法?谓为非器,说甚深义。此复有三:
一闻说者。谓浅智人,闻说甚深真空之理,即生怖畏,退失菩提。
二所说法。谓是远离一切戏论真空之理。
三既说已。谓既宣说如是真空之于理,彼人闻已,惊疑怖畏。於大菩提,
心生退没,乐彼小乘。
此由不察彼器率尔说故,若已观察,自谓彼人,堪为法器。然彼人者,竟非法器。不名他胜。
丑8 第八他胜处法
以要言之,复次初行菩萨,发如是言:「汝不能修习波罗蜜行,亦复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应速发声闻、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离生死。」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二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八他胜处法?谓是已人佛乘有情。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大乘者。
二者令退失相。谓语他也言:「汝力不能修六度得,不能成就一切种智;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
问:此中所云,为是令他退失大乘,抑或沿须退修心乘?
如《入菩萨行论大乘疏》云:「二者令他退失无上正等到菩提,复令转发小乘之心。」中故尚须退修小乘。
丑9 第九他胜处法
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获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若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九他胜处法?谓令弃舍稻脱戒。此复有二:
一者听信之人。谓已如理修学别解脱戒比奈耶者。
二者令听信相。谓语他言:「汝今何用受学比奈耶戒?汝当读诵大乘经典,疾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财由烦恼所作三业一切恶行,皆得清净。」谓彼唯说读诵大乘,发菩提心,即能净除诸恶行故。
旧译於此虽亦说云:「舍别解脱,退所发心,读诵大乘。」然新译文,及(《虚空藏菩萨经》)所说为正。《入菩萨行论大疏》亦云:「三者谓语他言:「汝当弃别解脱戒,发大乘心,读诵大乘,便得清净。」」
问:云何如后后违犯罪中说云,「若诸菩萨,立如是论,菩萨不庆学声闻乘相应法教」,说名违犯?
谓如所说,令他信解,说名违犯。令他退失,弃舍所学,说名他胜。
丑10 第十他胜处法
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善男子,如能(「汝应」)远离孤受读诵声闻乘法,亦不为他人说此声闻乘法。(「声闻法中」)不能得大果报,不能永断烦恼。应信大乘经典,听受读诵,为他人说此大乘经法。能令忏除一切恶道罪报,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彼所言,取是见者二俱得罪。是名初得菩萨第四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十他胜处法?谓是毁谤声闻乘法。此复有二:
一所谤处。谓有学乘。即诸学人所学乘法,谓声闻乘,或缘觉乘,或彼声闻缘觉二乘。
二毁谤相。谓以胜心,作毁谤言:「随於小乘如何修学,终不能断除结使烦恼。」
此如经云:「汝食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不应教他。」唯如是说,犯他胜罪。非必如经续所说云:「汝当听受读诵清净大乘甚深经典。」即名他胜。以经又云,「令彼持受舍二乘」,即名他胜。
此中所说彼听受者犯根本罪,当知彼人与第七第八根本罪中听者不同。前者是具戒人,由听信故退菩提心,不列於此根本罪数。后当广说。
又此他胜,与第二谤舍声缘法有异。谓前者谤教,谓非佛说。此是谤证,谓彼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不能出离生死轮回。
丑11第十一他胜处法
复次初行菩萨,作二种语(「二处语」,亦有译作「妄语两舌」)如其所见大乘经典,为利养故广大称赞受持读诵。听其义理为他人说,便作是方我是修大乘者。见他得利而怀嫉妒 。又他所得或全或分,便生讥谤轻毁凌蔑。以嫉 故,自高其身,便谓我得过人之法,於大乘中有斯妙乐。是人由财得故,得大重罪,趣向恶道堕他胜处。譬若有人欲人大海修治船舫,将至宝渚自坏丧失身命脉。此初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欲入大乘海中,以嫉 故而作妄语因缘,毁坏信船断智慧命。此初行愚童诸小菩萨,以嫉妒故得大重罪。是名第五根本罪。(《虚空藏菩萨经》)
云何第十一用后处法?谓是自赞及讥毁他。此中有四:
一能说者。谓如《学集论》引经云:「见他为人之所敬信,亦怀憎嫉,而生赞扬。」此谓毁谤人所敬信补特伽罗,亦毁人所毁谤补特伽罗。非唯艰苦他,亦复自赞。於一切人,悉皆戏谤。又异译经中虽未说有与人敬信补特伽罗,然有其义。
二所说事。谓自功德,及他恶 。
三赞毁相。谓为贫求利养恭敬故,读诵大乘,与我解说,作两舌语,而告人言:「我是大乘,不求利养,彼则反是。」经中所言,妄说得上人法自读,当知非同下条妄说得上人法。此与上戒,同属自赞品故。
四者发起言说。为贫利养恭敬故,见他已得利养恭敬,内怀憎嫉。如经所云:「由憎嫉故,而作四种不善语业。」
寂天菩萨《学集论》中引《菩萨地》诸他胜罪,独未引彼第一他胜。意谓第一他胜处罪,与此义同。《菩萨地》中所说…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