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初支与本。若不具后,则不名具上品缠犯所有支分,是故复应添后支分。然如第三深生爱乐,於诸恶行现行不舍。不舍恶行,便无惭愧。则是不须第二支分,亦名具足上品缠犯。
答:此中所言不舍恶行,非见其过而不舍离,谓自爱而不舍故。如德光论师云:「言爱乐者:爱谓意乐,至心欢喜。乐谓加行,安住其事。爱谓爱其恶行,乐谓乐其恶行方便。」如是说者,似符论意。
问:若尔则与数数现行意相重复。谓若复欲现行恶行,即是乐行恶行。
答:无重复过。前是希欲,后是喜乐。此二心所各有别故。
第四支者,谓见是功德。
海云、最胜子释此义云:「於诸恶行,不见其过。」
若作是念:如见其过,便能生起羞耻之心,何能於彼生起爱乐?当知此语,实不相违。谓见其过,生起羞耻,是惭愧因,非实惭愧。如是虽复见其过失,而亦爱乐随之而转。如持戒人,行非梵行。萨穆札《疏》解爱乐义,唯於二字倒易而说。除义同上。
德光论师云:「若於如是他胜处法,觉与功德,是名见功德。」此非即谓他胜处法无有过患,如云五欲功德之欲,是意所欲,而非见为意所不欲。诸疏所说,皆同此义。
《大乘宝要义论疏》云:「言数数者,谓超越一时,无有间断。」又古来诸德释此义云:「於一时中,不生惭愧。无惭愧故,即无间断。」然如所说自赞等事亦无间断,即不应理。言一时者,如《优波离所问经》云:「若诸菩萨,日初分时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离菩提心。是名菩萨戒身不坏。如是若日中分犯,於日不分不离。若日后分犯,於夜初分不离。若夜初分犯,於夜中分不离。若夜中分犯,於夜后分不离。若夜后分犯,於日初分不离菩提心。是名阈 戒身不坏。」如是由第一日初分,至第二日初分。书中三分,夜中三分,一书夜中,总名六分。
若依上来诸德所释,如前之言则日数数现行,者无惭愧。二义为一。即兴论中原列二支说相违。又於论中所说支分更添一时,则《菩萨地》上品缠犯支未具足。又若任人可添支者,则是论中支分无定,可成众多,至无穷尽,此不应理。如后之言,所立一时,亦非经义。谓彼经云:「优波离,以是义故,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优波离,若诸菩萨於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季戒,於日中剑离一切智心。若日后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后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后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优波离,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烦其心。於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如救头然。所有志乐,但耱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持唯遮戒。」此中所说日暮途穷初分中所犯之罪,是根本罪故。
云何知为根本罪耶?,是所答言,菩萨乘人持开遮戒,声闻乘人持唯遮戒故。又经总义云:「菩萨学处能还净故,声闻所犯不能还净故。」是故说彼与根本罪。谓声闻乘,除根本罪亦可还净,非惟菩萨所独有法。
若尔,既云犯根本罪,而又说戒身不坏,有相违过。谓犯戒则戒身不坏。
答:无相违过。谓《学集论》引彼经云:「戒身无边。」谓若菩萨乘戒,犯根本罪不堪更受,即是有过,有穷尽时。然菩萨戒堪能更受,故名无过。
又经纵说一时,然亦非理。谓若许有一时,则於一时之风便应还出。如经所说:「日初分犯戒至日中分。」此二时分各别异故。又论唯心史观说有无惭愧,及见其过或不见过。经中唯谰离菩提愿心。而均未说有一时故。
若尔,则是《道炬论疏》云:「六时又作十八分,日初时中有三分。安装二分中若犯罪,后分不忘菩提心,犹复不失不菩萨。后五当知亦如是。」义当何说?
答:当知此文,是示具戒行道为弟子之相。其前尚有句云:「远离恶友应时修。」所言应时修者,谓六时分,一一时中,於初二分,有所违犯,至后分中,要孬不忘於菩提心,而修还净。若不尔者,则与下土之轨有违。疏文又云:「初分能净与上士,中士还净冷冻二分,下士后分乃还净。」若进而言,此疏更说六九五十四种还出之轨。谓上上士於初刹那分,上中士於二刹那分,上下士於后刹那分而得还净。然此中是说还净之轨,非说他胜处法所犯时分。
若尔,犯根本罪仍可还净,此戒与是菩萨戒耶?为是菩萨乘中别解脱戒耶?若为菩萨戒,则如所谓不离愿心便能还净,不应道理。虽舍愿心,后更发心,则先所受菩萨净戒,亦能生故。若为菩萨乘中别解脱戒,大小乘以多说毁犯别解脱胎换骨戒他胜处罪,后虽更受,亦不还生如前所受别解脱戒故。则由愿心离与不离,分别所犯能净与否,似不应理。
答:寂天菩萨援引此经,证知菩提心力,能净诸罪。经意是谓虽或毁犯根本重罪,不离愿心戒可还净。虽由毁犯根本重罪,障戒重生,然由不离菩提心力,能支彼障。故(167止)
要证知是菩萨乘别解脱戒。以菩萨戒,虽舍愿心,后还生故。又如前引《入菩萨行论》云:「若根本罪力,及菩提心力,轮转起伏,登地甚迟远。」即是舍离菩提愿心所有过患。言根本罪力者,谓弃舍愿心。彼论又云:「此於诸菩萨,罪中最为重。」言根本罪力、菩提心力,轮转起伏者:谓犯根本罪已,复能生志愿心力。由愿羽力,便能还笔净戒故。《优波离所问经》云:「云何名为声闻乘别解脱戒?云何名为缘觉乘别解脱戒?是问菩萨别解脱戒,非谓菩萨戒故。又如经中解答大小乘人别解脱戒?」是问菩萨别解脱戒,非谓菩萨戒故。又如经中解答大小乘人别解脱云:「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广说前说。故知此是菩萨乘中别解脱戒。(言开遮戒者,谓犯戒已容可还净。言唯遮戒者,谓犯戒已不可还净。)
若尔,不离愿心,便可还净。若离愿心,不可还净。其别云何?
答:非谓凡具别解脱戒,犯根本罪皆可还净,无有差别。谓是菩萨具足别解脱戒,若犯别解脱根本罪,犯已寻便不离如前所发愿心,便能更受。若是菩萨犯根本罪,於彼加行正行终行时中,寻便舍离前所发心,则是菩萨不堪受。若谓於此堪更受者,则小乘人亦堪更受。即为大谬。
日初分者,谓由黎明至日未中,日中分者,是示犯罪已了之界。如是若犯根本罪时,寻便不舍所发愿心。由愿心力,虽犯彼罪,此根本罪,不能障彼戒力生起。若舍愿心,即便不能去彼障力,不能还净。又於未犯根本罪前,便舍愿心,不得还净。故犯罪已,随即应当不舍愿心。此经密意云不舍者,谓不舍先所发心,非谓尔时未发心故。
《方便善巧经》云:「善男子,汝今当知,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或时值遇彼恶知识,观令退失无上道意,得极重罪。菩萨尔时,应如是学,作是思惟:『我今若或即於此身取证涅槃,断后边际,则令我心悉皆忧恼。不成熟一切有情故,我当 甲,尽未来际安住生死。不应自恼其心。我应如如流转生死,如是如是成熟有情。此罪亦应如法还净,后不更犯。』善男子,如是名还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又善男子,出家菩萨,纵犯一切四根本罪。由是思惟,以此善巧方便除遣。我说彼菩萨为无罪者。」故犯罪人,须是菩萨,方可重受。若彼人者,先是余乘,犯根本罪。后为菩萨,亦复不可重受别解脱戒。上来二经,皆说菩萨乘中别解脱故。
其有误解斯义,谓大乘宗别解脱戒,虽犯他胜,后可重受,得戒如前。是大廖误。(169止)当知是大乘人可以重受,非大乘宗悉可尔故。
又《优波离所问经》说大小乘别解脱戒,有三种别:一者不尽获戒,与尽获戒。二者开遮戒,与唯戒故。三者深入戒,与厌离戒。有谓深入戒是菩萨乘别解脱戒,死后不舍,名为深入。此不应理。以彼经云:「如是菩萨成熟善根,所有烦恼渐尽除,不应一生便尽诸结。声闻乘者成熟善根,如救头燃,乃至不庆起于一念更受后有。」如是深入厌离二义,是说第更受诸后有,或不能更受后有故。
上来广辨其义已竟,今说三品缠犯本义。
问:上品缠中,都无惭愧、不见其过,此二支分,属於遮诠。后欲现行、深生爱乐,此二支分,属於表诠。如是二遮诠支,为应起於何时,乃至何时?二表诠支,为应起於何时,乃至何时?
答:都无惭愧、不见其过二遮诠支,从初发起,乃至于正行具足,恒常无间。於此中间,若起惭愧,若见其过,随一现行,上品缠犯,便不具足。如是后欲现行、深生爱乐二表诠支,亦於彼时发起,乃至正行具足,於其中间,意未舍离。非谓同一恶行,无间现行故。
云何当是中品缠犯、下品缠犯?
答:海云、德光、最胜子,及《菩萨式二十颂旧疏》中,皆未宣说。唯萨穆扎《疏》,说有二义。一自宗义。谓由烦恼生起,烦琐随顺,烦恼获持故,乃成 中上品缠犯。初是暂生,次是生自已心随烦恼,后是烦恼势力增上。二他宗义。谓如《宝云经》云:「依诸三毒软中上品而为分别。」如上二说,义皆不合。又《戒二十颂新疏》云:「於四支分,更加他谏不舍一支。具此五支,是上品缠。他谏若舍,是中品缠。不待他谏,自能舍恶,是下品缠。」此亦非理。谓若诸疏, 可添支,是《菩萨地》所立支数,将无限故。
然则云何方名正义?
答:上师无著仅说三种缠犯差别,如是三种,应先识知。若不识知,则不能辨何种缠犯,应於三补特伽罗前行悔罪法。何种缠犯,应於一补特伽罗前得悔罪法。此於馀品 未详说,当知可於上品缠中面解了之。此中深生爱乐、后欲现行、不见其过三支,愿见后者比前二支烦恼粗重。虽有前者,以见其过,亦能生起羞耻之心。若都不见其过患者,决定无能生羞耻故。又见其过,虽不能谓定生惭愧。然若不见其过,则惭与愧定不生故。是故上品缠犯支未具时,虽有馀支,应知是名下品缠犯。不见其过,应…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