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P17

  ..续本文上一页

  子2 障悭贫治(第二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於诸利养及以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彼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障悭贫治。颂云:

  「心於大欲而随转。」

  谓有大欲,或无喜足,或贫利敬而心转,生著不舍,是染违犯。此罪未有非染违犯。

  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报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数现行,是无违犯。然非无过。

  《新疏》云:「如是违犯,能坏律仪戒中少欲喜足,及不贫求利养恭敬。」

  子3 障无畏施(此中有二 丑1对胜境丑2对恒境。)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娇慢所制,嫌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娇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非娇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遭重病: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丑1 对胜境(第三违犯)

  三者障胜境,颂云:

  「於诸耆德不恭敬。」

  谓若菩萨,见同法中,有持戒者, 长於已。或有可信真实功德。於此二缘,可与谈论。故应於彼,生启敬信。若不直迎,不推胜座,是有违犯。

  丑2 对恒境(第四违犯)

  次对恒境。颂云:

  「他来语问不酬答。」

  谓若他来,助欢喜故,与已语言。问病等故,谈论庆慰。问余义故,乃至请问。如是语问,若不称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

  言称理者,有疏释云:「非为贫求利养等故而作酬答。」《新疏》释云:「随顺正理而作酬答。」后说为当。

  无违犯者:於前二境(胜境和恒境)——

  或因自身

  1遭重病。

  2自睡眠,他以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

  虽未恭敬 ,或未酬请问。

  虽未恭敬 ,或未酬对,亦无违犯。

  或因时处:

  1自为他宣说诸法。或复与他论义抉择。

  2除前说二种人外,而复与余补特伽罗语言谈论庆慰等时。

  3听闻他为已说法,或听闻他论义抉择,属耳而听。虽未恭敬,或未酬对,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由起迎障他闻法,致他不喜,将护他故。

  2欲将护说法者心不喜悦故。

  3以不起迎等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4以下作礼拜语言护僧制故。

  5以下作礼拜语言,为欲将护多有情心嫌恨已故。

  虽未恭敬,或未酬对,亦无违犯。

  除上诸缘,若娇慢制,或嫌恨心损於犯。怀恚恼心恼触於他,不起迎等,名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等心之所发起,非染违犯。

  《新疏》去:「此二违犯(第三、第四违犯),能坏饶益有情戒中将护他心」

  子4障他施缘(此复有二丑1不受延 丑2不受资具。)

  丑1不受延请(第五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饭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娇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其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称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会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译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不受延请。颂云:

  「於他延请不受许。」

  谓他来请,若是出家,若是在家,延往僧寺,或往其宅,奉施饮食及衣服等到诸资生具。若娇慢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染犯。若由懒惰怠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或因自身:

  1有疾病而无气力。

  2先受於余有情请。

  虽不往赴,亦无违犯。

  或因道路:

  1处悬远,不易往赴。

  2道有怖,当有怨故毒蛇怖害。

  虽不往赴,亦无违犯

  或因施主:谓如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虽不往赴,亦无违犯。或因随宜:

  1以不往赴等到方便,调彼伏彼,如前所说。

  2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

  3为引摄所未闻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

  4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抉择,当知亦尔。

  5为护他多嫌恨心。

  6护僧制覆钵羯磨等事。

  虽不往赴,亦无违犯。

  丑2 不受资具(第六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 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若由懒惰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著;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於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 诸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受资具。颂云:

  「他施具拒不受。」

  谓他施主,持来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若由懒惰懈怠之心,违拒不受。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於施主,

  1恐施后,彼定追悔。

  2由知彼,於施迷乱。

  3知施主,随舍一切,若随受者,定当贫匮。

  虽拒不受,亦无违犯。

  若於诸物:

  1知此物,是僧伽物、 堵波物。

  2知此物,非理劫得,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虽拒不受,亦无违犯。

  最胜了云:「上来是说受者过患。」萨穆札《疏》云:「观彼劫夺他财物者生此过患,故拒不受。」

  《新疏》去:「此二违犯(第五、第六违犯),能怀饶益有情戒中,作彼福田。」

  子5 障於法施(第七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 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於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者障於法施。颂云:

  「於来求法不施与。」

  谓若於他来求法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 变异,不施其法。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之心,不施其法。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或因自身:

  1遭重病。

  2於是法未甚通利。

  虽不施法,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谓以不施汉等方便,调彼伏彼,如前所说。虽不施法,亦无违犯。所谓伏者,有四非器:

  初谓处道,伺求过短。

  二意不敬,语不诚信,身恶威仪,而来听受。

  三是钝根,根未成熟,於广教法,闻已难持,深生怖畏,不启信解,当生邪见。虽复善喻,亦不听受,增长邪执。由此因缘,多生非福,起诸 损。又由彼缘,当堕恶趣,成诸恼坏。

  四谓知彼,法至其手,转 非器。

  又此四中,初伺过短,非惟外道,亦谓其余。二余不敬等随一即是。三所云者,非必全具。

  上来所说七种违犯。第二违犯,是不应作而乃作之,余六违犯,是妄应作而竟不作。又复应知,第二违犯。由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恶友增上力故,犯缘现前,应当防遏,善护其心。

  《新疏》云:「此违犯罪,能障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戒中布施之行。」

  癸二 障持戒(此复有三 子1障於利他 子2障於自利子3障自他利。)

  子1 障於利他(此复有二丑1 正障利他戒 丑2此与别解脱学 寅3学声闻不共学。)

  寅1 弃舍深可悯者(第八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於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以何故?非诸菩萨,於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於暴恶犯戒有情,於诸苦因而现转者。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谓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弃舍深可愍者。倾去:

  「舍破戒者不饶益。」

  谓於暴恶犯有情,怀嫌情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非染违犯。何以故?谓诸菩萨,应於暴恶犯戒有情住院苦因者,起怜愍心,欲作饶益。非诸菩萨於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

  言暴恶者,谓是造作无间等罪。言犯戒者,谓是毁犯根本罪。萨穆札《疏》云:「前者多嗔 后者…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