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P17

  ..續本文上一頁

  子2 障悭貧治(第二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謂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彼治。雖勤遮遏,而爲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障悭貧治。頌雲:

  「心於大欲而隨轉。」

  謂有大欲,或無喜足,或貧利敬而心轉,生著不舍,是染違犯。此罪未有非染違犯。

  若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報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爲猛利性惑所蔽,數數現行,是無違犯。然非無過。

  《新疏》雲:「如是違犯,能壞律儀戒中少欲喜足,及不貧求利養恭敬。」

  子3 障無畏施(此中有二 醜1對勝境醜2對恒境。)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嬌慢所製,嫌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嬌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非嬌慢製,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爲他宣說諸法論義決擇;或複與余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決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爲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製;或爲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醜1 對勝境(第叁違犯)

  叁者障勝境,頌雲:

  「於諸耆德不恭敬。」

  謂若菩薩,見同法中,有持戒者, 長於已。或有可信真實功德。於此二緣,可與談論。故應於彼,生啓敬信。若不直迎,不推勝座,是有違犯。

  醜2 對恒境(第四違犯)

  次對恒境。頌雲:

  「他來語問不酬答。」

  謂若他來,助歡喜故,與已語言。問病等故,談論慶慰。問余義故,乃至請問。如是語問,若不稱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

  言稱理者,有疏釋雲:「非爲貧求利養等故而作酬答。」《新疏》釋雲:「隨順正理而作酬答。」後說爲當。

  無違犯者:於前二境(勝境和恒境)——

  或因自身

  1遭重病。

  2自睡眠,他以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

  雖未恭敬 ,或未酬請問。

  雖未恭敬 ,或未酬對,亦無違犯。

  或因時處:

  1自爲他宣說諸法。或複與他論義抉擇。

  2除前說二種人外,而複與余補特伽羅語言談論慶慰等時。

  3聽聞他爲已說法,或聽聞他論義抉擇,屬耳而聽。雖未恭敬,或未酬對,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由起迎障他聞法,致他不喜,將護他故。

  2欲將護說法者心不喜悅故。

  3以不起迎等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4以下作禮拜語言護僧製故。

  5以下作禮拜語言,爲欲將護多有情心嫌恨已故。

  雖未恭敬,或未酬對,亦無違犯。

  除上諸緣,若嬌慢製,或嫌恨心損於犯。懷恚惱心惱觸於他,不起迎等,名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等心之所發起,非染違犯。

  《新疏》去:「此二違犯(第叁、第四違犯),能壞饒益有情戒中將護他心」

  子4障他施緣(此複有二醜1不受延 醜2不受資具。)

  醜1不受延請(第五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飯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嬌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其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余稱請;或爲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爲引攝未會有義;或爲所聞法義無退;如爲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譯當知亦爾;或複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爲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製。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不受延請。頌雲:

  「於他延請不受許。」

  謂他來請,若是出家,若是在家,延往僧寺,或往其宅,奉施飲食及衣服等到諸資生具。若嬌慢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染犯。若由懶惰怠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或因自身:

  1有疾病而無氣力。

  2先受於余有情請。

  雖不往赴,亦無違犯。

  或因道路:

  1處懸遠,不易往赴。

  2道有怖,當有怨故毒蛇怖害。

  雖不往赴,亦無違犯

  或因施主:謂如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雖不往赴,亦無違犯。或因隨宜:

  1以不往赴等到方便,調彼伏彼,如前所說。

  2爲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

  3爲引攝所未聞義,或爲所聞法義無退。

  4爲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抉擇,當知亦爾。

  5爲護他多嫌恨心。

  6護僧製覆缽羯磨等事。

  雖不往赴,亦無違犯。

  醜2 不受資具(第六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 璃等寶,及持種種衆多上妙財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舍有情故。

  若由懶惰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複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 諸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受資具。頌雲:

  「他施具拒不受。」

  謂他施主,持來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衆多上妙財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染違犯,舍有情故。

  若由懶惰懈怠之心,違拒不受。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於施主,

  1恐施後,彼定追悔。

  2由知彼,於施迷亂。

  3知施主,隨舍一切,若隨受者,定當貧匮。

  雖拒不受,亦無違犯。

  若於諸物:

  1知此物,是僧伽物、 堵波物。

  2知此物,非理劫得,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雖拒不受,亦無違犯。

  最勝了雲:「上來是說受者過患。」薩穆劄《疏》雲:「觀彼劫奪他財物者生此過患,故拒不受。」

  《新疏》去:「此二違犯(第五、第六違犯),能懷饒益有情戒中,作彼福田。」

  子5 障於法施(第七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 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複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複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複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五者障於法施。頌雲:

  「於來求法不施與。」

  謂若於他來求法時,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 變異,不施其法。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之心,不施其法。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或因自身:

  1遭重病。

  2於是法未甚通利。

  雖不施法,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謂以不施漢等方便,調彼伏彼,如前所說。雖不施法,亦無違犯。所謂伏者,有四非器:

  初謂處道,伺求過短。

  二意不敬,語不誠信,身惡威儀,而來聽受。

  叁是鈍根,根未成熟,於廣教法,聞已難持,深生怖畏,不啓信解,當生邪見。雖複善喻,亦不聽受,增長邪執。由此因緣,多生非福,起諸 損。又由彼緣,當墮惡趣,成諸惱壞。

  四謂知彼,法至其手,轉 非器。

  又此四中,初伺過短,非惟外道,亦謂其余。二余不敬等隨一即是。叁所雲者,非必全具。

  上來所說七種違犯。第二違犯,是不應作而乃作之,余六違犯,是妄應作而竟不作。又複應知,第二違犯。由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惡友增上力故,犯緣現前,應當防遏,善護其心。

  《新疏》雲:「此違犯罪,能障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中戒中布施之行。」

  癸二 障持戒(此複有叁 子1障於利他 子2障於自利子3障自他利。)

  子1 障於利他(此複有二醜1 正障利他戒 醜2此與別解脫學 寅3學聲聞不共學。)

  寅1 棄舍深可憫者(第八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爲緣,方便棄舍,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怠棄舍,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何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謂伏彼,廣說如前;或爲將護多情心;或護僧製。方便棄舍,不作饒益,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棄舍深可愍者。傾去:

  「舍破戒者不饒益。」

  謂於暴惡犯有情,懷嫌情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爲緣,方便棄舍,不作饒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棄舍,由忘念故,不作饒益。非染違犯。何以故?謂諸菩薩,應於暴惡犯戒有情住院苦因者,起憐愍心,欲作饒益。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

  言暴惡者,謂是造作無間等罪。言犯戒者,謂是毀犯根本罪。薩穆劄《疏》雲:「前者多嗔 後者…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