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恶众生命,随那落迦。终不令其无间业成,堕那落迦,当受大苦。」如是菩萨起怜愍心,以自所受代他受苦。於杀他时,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纯是清净无染污心。有云菩萨为他所杀,起是意乐。不应道理。
如论所云:「深生惭愧。」谓法已匮,除此无余方便可得。由是因缘,深生惭愧/虽断彼命,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寅2开不与取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於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 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於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福,若僧伽物,还复僧伽, 者波物。若有情物,还复有情。
又见众主,或圆林主,取僧伽物、 者波物。言是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
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开与取。此复有三:
一所见境。谓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於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若不废黜增上等位,必将使彼多生非福。
所起意乐。谓见彼已,於彼发生利益意乐、安乐意乐,随力所能,废黜彼彼增上等位。
二所见境。谓如菩萨,见劫盗贼,夺僧伽物、若僧伽物、 者波物。取务物已,执为已有,纵情受用。
所起意乐。谓见彼见,令勿受用如是财故,免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逼而夺取,还复僧伽,及 堵波。
三所见境。谓如菩萨,见彼众主,取僧伽物、取僧伽物,言是已有,纵情受用。
所起意乐。如上所说,随力所能,废其所主。
菩萨如是虽不与取,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寅3 开欲邪行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色,现无 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诚,令不坏减,一切不应行非梵行。(《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开欲邪行。
初所见境。谓如菩萨,见有母邑现无 属,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若使菩萨,不随所欲,当致命终。
有疏说云:「即言母邑现无 属,即应远离行欲邪行。」然是说者,不应道理。此谓开许欲行故。
《学集论》云:「於僻静处,或有 属,或无 属,或族姓护,或理法护,或门阀护,皆不犯欲邪戒。谓於有夫无夫等境,皆不犯於欲邪行故。又《学集论》云:「於梵行者,为欲成就彼义利故,於应作母姐之想,远离邪行。」此说是在家身所行,非顺必丘。设见殊胜义利在前,亦得弃舍所受学处。此义如《菩萨地》所说。《新疏》云:「欲邪行者,是名有罪,无间能令堕那落伽,令多所化不信圣教。诸世间人多住此行。以是义故,菩萨不应近欲邪行。其杀人等,亦不应作。」
次起意乐。谓勿令彼心生恚恼,多生非福。若随所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虽习如是秽染之法,无所违犯,生多功行德。
寅4 开妄语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胶命难,囹圄缚难,刖足难,劓鼻 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说於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开妄语。
初所见境。谓如菩萨,见多有情,现有命难, 手足难,鼾鼻 耳剜眼等难。次起意乐。谓欲救护彼诸患难。
次自他别。如是菩萨,若为自利,虽至命难,亦不明知说於妄语。然为利他,知而思择,故说妄语。是为菩萨於自他别。
取要言之,唯当觉察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的心,覆想正知,而说异说,说是语时,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寅5 开离间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之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问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开离间语。
初所见境。谓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
次起意乐。谓由见彼近恶友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是因缘,说离间语,乖离他爱。
菩萨於此出离间语,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寅6开粗恶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 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於诸有情,出 恶语。无所违犯,多生协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六者开粗恶语。
初所见境。谓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
次起意乐。谓由出 恶语方便,令彼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如是出 恶语,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萨穆札《疏》云:「行越路者,谓行十恶。或知大乘而行小道,或知小乘而外道。非理行者,谓虽知理,而於学处懈怠不敬。」
寅7 开绮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呤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 无义之论。菩萨於中皆善功,於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妓呤咏歌讽,王贼饮食淫 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道,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七开绮语
初所见境。谓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呤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 荡先街 无义之论。
次自他别,及意乐者。谓如菩萨,於诸妓乐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粗应,种种倡妓呤咏歌讽,王贼饮食 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转。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
菩萨如是虽说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论中所说,同《大日经》。除开身语七支而外,未开意三。如法盛云:「若舍少分自利意乐,唯为利他。普於一切悲愍相应。如是行者,除意恶行,或诸邪见,除皆开许。然应审依抉择菩萨净戒等论。」谓应依诸圣言量故。菩提贤云:「如是虽开别解脱中所制性罪,尚无违犯,生多功德。况诸遮罪!」以是义故,於诸有情见有大利,为利他故,虽复开许共别解脱所制学处,亦无违犯。如前应知。
子2障於自利(此复有三 丑1毁犯净命 丑2毁犯轨则 丑3味著诸有。)
丑1毁犯净命(第十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芦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毁犯净命。颂云:
「味邪命法持不舍。」
谓是生起诡诈等事五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不事除舍,是染违犯。此中无有非染违犯。此中无的非染违犯。
若为除彼,生起乐欲,烦恼炽盛,时时现起,即无违犯,此如「心随大欲而随转」中所说。
五邪命相,如《实鬘论》云:
「诡诈为利敬,密获诸根门。虚谈为利敬,现前说 语。巧求为利敬,称赞他财物,现前毁谘他。以利求利者,称赞先所得。」有疏说云:「若起五种邪命之心,不自觉知,亦名有犯。」非论本意。
丑2 毁犯轨则(第十二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谊华纷聒,轻躁腾 ,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忘念起,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获,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毁犯轨则。颂云:
「掉举纷聒不寂静。」
谓心不静,贫分所摄。为掉所动,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谊华纷聒,轻躁胜耀,望他欢笑。是染违犯。
若由忘念如是现行,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就自身:为除彼过,生起乐欲,虽高声等,无所违犯。如前应知。
若因随宜:
1为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
2为遣他所生忧恼。
3於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彼安立善处。
4於亲友敬慎将获随彼而转。
5若见他猜阻於已,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尔时便当处现欢颜,用表内心清净无染。
虽高声等,均无违犯。
丑3 味著诸有(第十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於而生厌背:於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减: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犯,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於涅槃忻乐亲近,於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於大涅槃忻乐亲近,於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无杂染心,於有漏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