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味著诸有。颂云
「一向心不生厌离」
谓由见诸不经论所说,诸菩萨法,应住生死,不乐涅槃。便於尔时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於涅槃而生厌背。於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减。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於甚涅槃忻乐亲近,於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於大涅槃 乐亲近,於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应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语诸闻,惟为一身解脱诸有,便应如是勤修正行。何况菩萨,普为一切无量有情解脱诸有,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心。谓自未能解脱烦恼,何能解脱他烦恼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
「勇荷极生众生担,应舍懈怠诸劣行。
为解自他缠系故,更应精进百千倍。」
如是菩萨善权方便,於有漏事随顺而行,然应成就无杂染法,超越胜出诸出诸阿罗汉。萨穆札《疏》云:「声闻钝根,尚能了知轮回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利根,具慧无量!」应知诸经所说「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趣生死」,是说菩萨为利他故,不应一向背生死流,入趣涅槃。及赞菩萨不为诸业烦恼所染。非谓菩萨不应厌离诸业烦恼,及业烦恼所感所感生死。非不应乐减烦恼所证涅槃。
菩提贤云:「此三违犯(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违犯)如其次第,能坏律仪戒中具足净命,不放逸行,常乐远离。又凡酤酒刀毒药,贩卖有情,压胭脂子胡麻菜子,尚是邪命,说名有犯。况诸渔猎!」(况诸渔一句,法尊法师译为况耕田等)
子3 障自他利(此复有二丑1不护自誉,丑2不作利他猛利加行。)
丑1 不护自誉(第十四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事不实而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他名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弊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初不护自誉,颂云:
「於恶声誉不护雪。」
谓自引生不堪信重之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清雪,非染违犯。
所言恶声称恶誉等三,如卓龙云:「如其次第,约上中下品过患。」言不护者,谓不预防其过将生。言不雪者,谓既生已而不息除。
无违犯者:
若所说者:
1是外道。
2是憎嫉补特伽罗,虽善晓喻,亦不信解。
3他忿蔽,强欲谤说。
於如是等补伽罗,虽有恶声,不护不支,亦无违犯。
《新疏》中云:「若他外道,於已憎嫉。」谓合前二,与一外道。有违论意。若所说事:
「於他烦恼亦不治。」
谓如菩萨,见诸有情,应以种种令他忧恼辛楚加行,及以可憎身语现行调伏方便猛利加行,令得义利。护其忧恼,於应调伏,若不现行调伏方便。是染违犯。
言少得义利多生忧恼者,有疏释云:「於他有情少得义利,而於自身多忧恼故。」
又《新疏》云:「颂中亦字,义谓於他有烦恼者,非惟应施猛利加行,亦应施以柔和加行,若不治者,亦名有犯。应知此似误解论义。此亦字义,谓他有情,有诸烦恼,或大违犯,自能调伏,亦不调伏。」
《新疏》云:「此二违犯(第十四,第十五违犯),如其次第,能坏摄善法中正念正知,正行防护,於自愆犯,深谛审知,善能对治,悉使消除。及饶益有情戒中诃责摄受」
癸三障忍辱(此中有三子1不住安忍 子2不舍嗔相续心,子3不起对治。)
子1 不住安忍(第十六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仪。他骂报骂,他嗔报嗔,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不住安居忍,颂云:
「於他骂等轧还报.」
谓如舍离沙门四法,是染违犯。颂文骂字,谓由嗔恚发詈毁语。颂文等字,谓嗔报嗔,令他生起忿恚意乐,出非爱语。或打报打,令他起苦楚意乐,而行捶打。或弄报弄,由是自他互举过非。
子2 不舍嗔相续心(此复有二丑1不自舍丑2不舍他。)
丑1不自舍(第十七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犯,非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 诤,因悔谢进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舍嗔相续心。此复有二
初不自舍。颂云:
若已於他,有所侵犯,或自未犯,彼疑侵犯。於此随一,若起增上嫌嫉之心,或慢所执,羞於谦下,不如理谢。是染违犯,轻舍不谢。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因随宜:谓欲方便调伏彼,虽不悔谢,亦无违犯。
若所谢境:
1是外道
2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
3因於彼性好门诤,因悔谢时,倍增忿怒。
4因如彼为性堪忍,随谢与否,心无变异。
5因於彼不受悔谢,及因悔谢转心羞耻。
於如是等五种缘事,虽不悔谢,亦无违犯。
又此五中,后二缘事,在本论中,似列为一。然诸疏中,别释为二。令从疏说。
丑2 不舍他(第十八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说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虽复於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不舍他。颂云:
「他来悔谢拒不受。」
谓他有情,来相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坏嫌恨心,损恼彼故,不受其谢。是染违犯。
虽复於彼无嫌恨心,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非染违犯。(汉论为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因随宜:谓欲方便调彼伏彼,虽不受谢,亦无违犯。
或所受境:谓不如法,不平等谢,虽不受谢,亦无违犯。
前者谓於不应正理,后者谓於唯托空言。《戒二十颂》新旧二疏并云:「其后义者,谓是非时。」谓不及时来悔谢故。
又《新疏》去:「若於外道,或於性好门诤有情,虽不受谢,亦无违犯。」
子3不起对治(第十九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不起对治。颂云:
「怀忿心相续持。」
谓若於他,发起忿恚,相续坚持,生已不舍,不见其过,不行对治。是染违犯。若为断彼,生起乐故,虽勤遮遏,未能断舍,即无违犯。广说如前。
菩提贤云:「此是发起忿恚执持不舍违犯。」上来所说四种违犯,如《新疏》去:「初二违犯(第十六,第十七违犯)如其次第,能坏律仪摄善法二戒欲饶益他,及坏摄善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根等生亦不忍受。」后二违犯,能坏何等,彼疏未说。
癸四障精进(此复有三,子1劣意行,子2懈怠行子3贫乐不正言论。)
子1劣意行 (第二十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贫著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不贫供待,无爱染心管御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初劣意行。颂云:
「贫求供事而御众。」
谓若非理贫著侍浴敷座役所有供事,及以希求供献财物受染之心,管御徒众。是染违犯。
若无染心管御徒众,受诸供事,则无违犯。
子2懈怠行(第二十一违犯)
若诸菩萨净戒律仪。懒怠懈怠,耽睡眠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法。
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懈怠行。颂云:
「懈怠懒等不遣除。」
谓起懒惰怠等心,及彼心摄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忍受不舍。是染违犯。
言非时者,谓於书中非睡等时。言非量者,谓如夜中,除中夜外,初后二分,初后二分,亦复非量。
无违犯者:
若就自身:
1病无力。
2行路乏。
3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虽复忍受,亦无违犯。
子3 贫著不正言论(第二十二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是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贫著不正言论。颂云:
「贫说无义无利语。」
谓爱染心,虚度时日,喜乐谈说王臣、盗贼、妇女,性好所有世事。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而现行者。非染违犯。
萨穆札《疏》云:「此谓从他听闻谈说,虚度时日。」言虚度者,谓从日初至日中无违犯者:
若在闻者:是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如是虽听,亦无违犯。
若在说者:以事希奇,或暂问他,若答他问。如是虽说,亦无违犯。
是胜子云:「若於学处勤精进时,於如上事,亦名有犯。」
《新疏》云:「此三违犯(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违犯),能坏饶益有情戒…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