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P19

  ..續本文上一頁彼惡衆生命,隨那落迦。終不令其無間業成,墮那落迦,當受大苦。」如是菩薩起憐愍心,以自所受代他受苦。於殺他時,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純是清淨無染汙心。有雲菩薩爲他所殺,起是意樂。不應道理。

  如論所雲:「深生慚愧。」謂法已匮,除此無余方便可得。由是因緣,深生慚愧/雖斷彼命,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寅2開不與取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 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爲已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福,若僧伽物,還複僧伽, 者波物。若有情物,還複有情。

  又見衆主,或圓林主,取僧伽物、 者波物。言是已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開與取。此複有叁:

  一所見境。謂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若不廢黜增上等位,必將使彼多生非福。

  所起意樂。謂見彼已,於彼發生利益意樂、安樂意樂,隨力所能,廢黜彼彼增上等位。

  二所見境。謂如菩薩,見劫盜賊,奪僧伽物、若僧伽物、 者波物。取務物已,執爲已有,縱情受用。

  所起意樂。謂見彼見,令勿受用如是財故,免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逼而奪取,還複僧伽,及 堵波。

  叁所見境。謂如菩薩,見彼衆主,取僧伽物、取僧伽物,言是已有,縱情受用。

  所起意樂。如上所說,隨力所能,廢其所主。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寅3 開欲邪行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色,現無 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爲護聲聞聖所教誠,令不壞減,一切不應行非梵行。(《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開欲邪行。

  初所見境。謂如菩薩,見有母邑現無 屬,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若使菩薩,不隨所欲,當致命終。

  有疏說雲:「即言母邑現無 屬,即應遠離行欲邪行。」然是說者,不應道理。此謂開許欲行故。

  《學集論》雲:「於僻靜處,或有 屬,或無 屬,或族姓護,或理法護,或門閥護,皆不犯欲邪戒。謂於有夫無夫等境,皆不犯於欲邪行故。又《學集論》雲:「於梵行者,爲欲成就彼義利故,於應作母姐之想,遠離邪行。」此說是在家身所行,非順必丘。設見殊勝義利在前,亦得棄舍所受學處。此義如《菩薩地》所說。《新疏》雲:「欲邪行者,是名有罪,無間能令墮那落伽,令多所化不信聖教。諸世間人多住此行。以是義故,菩薩不應近欲邪行。其殺人等,亦不應作。」

  次起意樂。謂勿令彼心生恚惱,多生非福。若隨所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無所違犯,生多功行德。

  寅4 開妄語

  又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膠命難,囹圄縛難,刖足難,劓鼻 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爲自命難,亦不正說於妄語。然爲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爲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四開妄語。

  初所見境。謂如菩薩,見多有情,現有命難, 手足難,鼾鼻 耳剜眼等難。次起意樂。謂欲救護彼諸患難。

  次自他別。如是菩薩,若爲自利,雖至命難,亦不明知說於妄語。然爲利他,知而思擇,故說妄語。是爲菩薩於自他別。

  取要言之,唯當覺察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爲饒益諸有情的心,覆想正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寅5 開離間語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之舍。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問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五開離間語。

  初所見境。謂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朋友之所攝受。

  次起意樂。謂由見彼近惡友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是因緣,說離間語,乖離他愛。

  菩薩於此出離間語,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寅6開粗惡語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出 惡語,猛利诃擯,方便令其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 惡語。無所違犯,多生協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六者開粗惡語。

  初所見境。謂如菩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

  次起意樂。謂由出 惡語方便,令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出 惡語,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薩穆劄《疏》雲:「行越路者,謂行十惡。或知大乘而行小道,或知小乘而外道。非理行者,謂雖知理,而於學處懈怠不敬。」

  寅7 開绮語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妓呤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 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善功,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爲作绮語相應,種種倡妓呤詠歌諷,王賊飲食淫 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道,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绮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七開绮語

  初所見境。謂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妓呤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 蕩先街 無義之論。

  次自他別,及意樂者。謂如菩薩,於諸妓樂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爲作绮語粗應,種種倡妓呤詠歌諷,王賊飲食 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轉。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雖說绮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論中所說,同《大日經》。除開身語七支而外,未開意叁。如法盛雲:「若舍少分自利意樂,唯爲利他。普於一切悲愍相應。如是行者,除意惡行,或諸邪見,除皆開許。然應審依抉擇菩薩淨戒等論。」謂應依諸聖言量故。菩提賢雲:「如是雖開別解脫中所製性罪,尚無違犯,生多功德。況諸遮罪!」以是義故,於諸有情見有大利,爲利他故,雖複開許共別解脫所製學處,亦無違犯。如前應知。

  子2障於自利(此複有叁 醜1毀犯淨命 醜2毀犯軌則 醜3味著諸有。)

  醜1毀犯淨命(第十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蘆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毀犯淨命。頌雲:

  「味邪命法持不舍。」

  謂是生起詭詐等事五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舍,不事除舍,是染違犯。此中無有非染違犯。此中無的非染違犯。

  若爲除彼,生起樂欲,煩惱熾盛,時時現起,即無違犯,此如「心隨大欲而隨轉」中所說。

  五邪命相,如《實鬘論》雲:

  「詭詐爲利敬,密獲諸根門。虛談爲利敬,現前說 語。巧求爲利敬,稱贊他財物,現前毀谘他。以利求利者,稱贊先所得。」有疏說雲:「若起五種邪命之心,不自覺知,亦名有犯。」非論本意。

  醜2 毀犯軌則(第十二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誼華紛聒,輕躁騰 ,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忘念起,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除遣生起樂欲,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慎將獲,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顔,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毀犯軌則。頌雲:

  「掉舉紛聒不寂靜。」

  謂心不靜,貧分所攝。爲掉所動,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誼華紛聒,輕躁勝耀,望他歡笑。是染違犯。

  若由忘念如是現行,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就自身:爲除彼過,生起樂欲,雖高聲等,無所違犯。如前應知。

  若因隨宜:

  1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

  2爲遣他所生憂惱。

  3於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彼安立善處。

  4於親友敬慎將獲隨彼而轉。

  5若見他猜阻於已,內懷嫌恨惡謀憎背,爾時便當處現歡顔,用表內心清淨無染。

  雖高聲等,均無違犯。

  醜3 味著諸有(第十叁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減: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叁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犯,是染違犯。

  何以故?如諸聲聞,於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唯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無雜染心,於有漏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