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种有情,而又作利益。云何利益无性有情?谓于现前救护,令离恶趣,未生诸恶,令其不生,若已生者,即令弃舍,是名菩萨种益众生之行,复能道彼入诸乐趣,于未生善,令其出生,既生起已,复令增长,是名菩萨安乐众生之行,又于彼诸无性有情,多具嗔恨,无有善缘,已成邪器,堕入恶趣,为于彼等,而作道引,利益安乐,意乐不舍,恒常期待,是名菩萨戒衰悯世间之行。云何利益有性有情?谓能道诸有性有情,至沙门果,是名菩萨利益一切人天之行。云何利益?谓能道彼令由资粮加行二位,至沙门果故。又复令他现生住安乐地,身心轻快,当解脱乐,是名菩萨安乐之行。由是行者,即于菩萨妙善净戒,无所谬惑,自除疏中,于此戒益沿多举说,今未具列。
二者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学故。
三者饶益诸有情戒。谓于行证二种时中,恒常利乐诸有情故。
四者能获大果胜利戒。谓在菩萨位中,自求圆满菩提大果。若趣佛位,能以此果施与他等,获大胜利。云何大胜利?谓诸声闻等,乃有初中后善。饶益一切有情,是为中善。大果胜利,是为后善。
丙二 广说一切戒(此中有三丁一所受戒丁二受戒法丁三访获戒)
丁一 所受戒(此复有四戊一分别戊二自性戊三因缘具足戊四圆集要义)
戊一分别 (此复有二 己一所依分别 己二自性分别)
初说分别。谓菩萨一切戒,略有二种。
己一 所依分别
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所依分别。所依有二:一在家菩萨;二出家菩萨。及余属此二众菩萨。如是彼彼所依止戒,是则名为一切戒。由各依止受学一切戒故。是名在家菩萨、出家菩萨。
复次,大德最胜子云:『三种趣中,若诸恶趣,及彼天趣,唯自然受,是在家戒。若在人趣,有二种戒,』又萨穆札《疏》云:『若在恶趣,及色界天,不从他受,唯自然受,是在家戒。欲界人天,有二种受。谓自然受,不惜从他受。是故并有在家、出家二种之戒。如是菩萨净律仪戒,死后流转,亦不舍失。随其所生,自然获得。』
取要言之,菩萨净戒,虽复死流转三趣,而能持续,永不舍失。其言在家、出家二种别者,由诸菩萨于勤策等五出家戒,能具与否而别故。
己二 自性分别
又既依此在家、出家十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如是三戒,能摄一切菩萨所持之戒。
云何净戒决定分为三种?
诸释论中,多作是说: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种律仪数。谓别解脱律仪降伏烦恼;静虑律仪,暂息诸缘;无漏律仪,永断一切。
然诸菩萨,唯二所作。谓自成熟,兴成熟他。由自成熟,远离恶作,摄集善行,乃有律仪、善法二种净戒;由成熟他,应持饶益有情之戒。故三决定。若作此说,则为善哉!
云何三戒次第如是决定?谓如萨穆札《疏》云:『远离戒者,共诸声闻。后二戒以之为因故。行则不共故。行则不共故。行不共者,谓自未得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经云,自未寂静,不能静他,故先未有摄善法戒,不能成就饶益有情。故次第决定。』
戊二 自性(此复有三 己一律仪戒己二摄善法戒 己三饶益有情戒)
己一 律仪戒
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 戒、 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初律仪戒,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如 戒、 尼戒、正学女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属出家戒品,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属在家戒品。
又别解脱戒,原有八种,今此不列近住戒者。谓如《菩萨戒二十颂难释》云:『唯于一画夜受持者,非是难行,非能离欲,非能恒常持续。故此不列。』至若萨穆札《疏》中则谓:『近住戒者,近事男妇所正止住,故尔不列。』言近住摄于近事戒中,非如实语。又彼疏言:『正学女戒,摄于 尼戒。』亦复不应道理。
问:然则菩萨所有净律仪戒中,是否在七众戒外另有余戒?若言是者,即与《菩萨地》说相违。以《菩萨地》中,于七众戒外,未说余戒故。若言否者,则言别解脱戒,死后流转,即便舍失。如是具净律仪菩萨,死后流转,净律仪戒亦应舍失。诸天人等,虽复发必修学菩萨三戒,亦终不能获得菩萨净律仪戒。
答:若出家菩萨,具菩萨戒,于五种别解脱中,随所受持,即律仪戒。若在家菩萨,具菩萨戒,于近事男女二种虽解脱中,随所受持,即律仪戒。若诸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戒,然亦能得有菩萨净戒,谓远离十不善业,或复远离身口七不善业,即是其律仪戒故,此七远离戒,远离性罪,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戒。
《道炬论疏》云:『菩萨律戒者,谓防获制罪之七种别解脱戒,及防获性罪戒、 防获十不善戒。』此中初是真实虽解脱戒,后唯是来七众别解脱共故。又《牟尼获念庄严论》云:『律仪戒者,是止息戒。谓以远离身口七恶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种善法为彼发起。』同论又云:『既发起已,复由具戒增上力故,即能成满十善业道。』
《菩萨戒二十颂难释》亦云:『《菩萨地》中所说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当知虽解脱律仪,即是菩萨戒之支,是为一分。故具别解脱律仪者,即为正菩萨戒器,行受菩萨所学文句。此中止息杀生等律,非是余戒,与虽解脱非有别异故。若尚不能止息杀生等诸业,来成正受菩萨戒器。』谓由不欲止息杀生等业,不能生起菩萨戒器故。当思止息之义,同别解脱。故释《菩萨地》义,即谓七种别解脱戒,是为菩萨戒一分。
如后所言,具菩萨戒,身口七支于杀生等亦有开者,然止息杀生等而下之非有不共别解脱过。譬如陵墓酒外,余诸制罪,于患病时,虽得开许。然总具足 戒法者,皆应遮止。由取 戒者,应为离一切欲而受,非为择一支分而受。菩萨律仪除于身口七支,方便开许,余亦应如虽解脱戒,弃舍生命,防获不犯。
『七种别解脱律仪,恒与余戒能相应,于菩萨净戒堪能。其他一切皆非是。』
此颂显示,初发业者,若先未有随七种别解脱戒相,不复堪能生起净戒律仪,谓无七别解脱远离性罪共相,不复堪能生起菩萨净戒。非谓无有七种别解脱戒别相,即不生起菩萨净戒。《道炬论疏》云:『论颂所说,为示净戒殊胜依止故。』此在菩提贤论师《释》(即《菩萨戒二十颂难释》)中,已详说之。今为摄集其义,略述之耳。
此义在昔有二种说:有说应依别解脱者,谓欲生起菩萨律仪,及欲安住菩萨律仪,应当依止虽解脱戒,有说不依别解脱者,谓别解脱,是声闻乘,当思能障菩萨律仪故。
应依者云:『即说有菩萨别解脱,即应有大小两乘七众别解脱,总以七众别解脱不损恼他,为所依止。凡饶益他,皆不损恼故。至如大小计两乘别解脱戒所差异者,谓相续不断,将获他心,犯已还净,常乐利他,此是大乘别解脱戒。彼则反是。若谓离别,决定无总。然小乘别解脱,非其所依。大乘别解脱,即菩萨学处,自为自依,亦有相违者。无此相违过。《宝云经》云,别解脱律仪,与菩萨学别异故。又大乘七众戒,受戒获戒等,俱如诸毗奈耶。』
上来所说,不应道理。若谓菩萨律仪,当依七众别解脱律仪而生起,则天人等,不能生起菩萨律仪。若谓定依别解脱为所安住,则是死后流转,在在生处,恒常不舍别解脱戒。天人旁生,亦有 。是故生起菩萨律仪,非须依止别解脱戒。《牟尼获念庄严论》亦云:『若谓近事男、近事女、勤策男、勤策女、正学女、 、 尼,各应毕生随其所宜,住于七众别解脱戒,乃能正受菩萨律仪,若不如是,不能生起菩萨律仪。如是言者,是未通过大乘经义,若谓无别解脱律仪,不能生起菩萨律仪者,则是尔时菩萨藏中及其论疏应说言,别解脱戒为菩萨学之根本处,此定当说。譬如大乘,乃至菩提,决定当依三皈依行。』
是故《菩萨地》中,律仪戒说为七众别解脱者,当知此有二分。谓根本七众别解脱戒,及其远离性罪共于菩萨律仪戒相。非唯心净土七众别解脱戒故。
此中别解脱戒远离性罪共于菩萨律仪戒相,与所受菩萨律同等生起。彼与菩萨律仪能依所依无分别故。即先未受根本七众别解脱戒,菩萨律仪亦能生起。虽能生起,然应如法依别解脱,谓当先受在家出家随一别解脱戒。若不尔者,即于佛说次第有所 越故,譬如未受勤策律仪,即便直受 律仪岂能生起,然不应尔。
不依者云:『若未能离自利意乐,不得生起菩萨律仪,是名菩萨律仪生起之障,若先已具菩萨律仪,而又复生起自利意乐,毁失菩萨净律仪戒。是名菩萨律仪安住之障。』
如其所说,则是陷于别解脱戒、小乘意乐,二种差别不分辨过。是故生起菩萨律仪,应即舍弃小乘意乐,而不应舍别解脱戒。若复已具大乘律仪,而乃生起小乘意乐,即是毁失大乘律仪。至别解脱不应弃舍,由虽解脱两乘故,因意乐故,舍别解脱,不应道理。若先具有别解脱戒,即是最胜能受戒者,由彼所依能具足故。
若以住菩萨戒,而舍别解脱戒,则是毁裂佛说根株。使披利乐众生禾稼遭大冰雹。那是不能解悟上下经论要义,如是倒见,当永弃舍,制止如是倒见生起故,如《圣三戒经》云:『常应顺奉如前所说别解脱教。获光,世若有人,于别解脱起违想,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者。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想,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彼若于佛力无所畏生违背者,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由此未来所受异熟,无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受地狱苦,比前众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乃到算数譬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若欲远离如闻名尚应弃舍,何况见闻而不远离!』
又《妙臂菩萨请问经》云:『如一切 依于地,由彼无愆而生长。…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