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原名:最极清净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菩提正道论

  宗喀巴上师 造

  汤 铭翻译

  荣增堪布审定

  高观如属文

  吴剑群证语

  甲一 序号(此中分三:乙一礼证敬乙二 造论因缘乙三略诠待戒) 乙一 礼敬

  礼孺童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敬礼运大悲心者,荷极难荷历劫行。

  现证大觉演妙音,广觉有情诸眠惑。(赞释迦佛)

  此由大觉法界生,授以补佛法王位。

  世间自在无能胜,以清净藏获有情。(赞弥勒菩萨)

  触彼如意莲足尘,随应成满诸吉祥。

  恭敬依戴补佛子,敬礼圣者无著足。(赞无著菩萨)

  无能胜尊演妙法,于菩萨行所受学,

  修习次第如理示,乐上乘者应谛持,

  盲无慧目失分别,或有唯持语念诵,

  而于上乘所应修,唯一净道胜教授,

  未能获得决定解,弃舍佛制放逸行。

  彼彼内心迷正道,有如无钩大象驰。

  若上乘种非下劣,于此具缘极乐闻。(赞 《菩萨地》)

  乙二 造论因缘(此中有二丙一无著菩萨撰菩萨因 缘丙二宗喀巴上师造此论因缘)

  丙一 无著菩萨撰菩萨地因缘

  《妙吉祥本续》中记 云:

  『有名无著 者,解了论藏具实义。

  善能抉择诸契经,一切了义不了义。

  复能开演照世人,又能分别论本义。

  此是圆证持明者,密法名萨罗使女。

  与令圣教久住持,撰能生起殊妙慧。

  与令圣教久住持,撰摄契经真实义。

  住世之年百五十,寂后现身于佛国。(或译天趣,即兜率天)

  虽于生死轮回中,永得 诸安乐味。

  大士当来最后边,获得无上大菩萨。』

  谓圣者无著菩萨,行胜妙法,发广大愿。于多生中,积集无量无等资粮精诚修习证法光定,于自他宗义海,解了究竟。如渡大海,己到彼岸。善具抉译诸法之力,与于有情之所难量,于慈尊所,广闻无量无算之法。别于上乘行果广大理趣,圆满听受。结集要义,撰述大论《菩萨地品》

  丙二 宗喀巴上师造此论因缘

  若有于上乘道,本少修习,千解力弱,精进力微,不能观达。与令此等劣慧有情,易于知解。故释《菩萨地·戒波罗蜜品》,简述其义

  乙三 略诠持戒(此中有二丙一总论持戒 丙二显密二乘并应持戒)

  丙一 总论持戒

  菩萨行者,应如圣教,最先发起菩提心,此与菩萨诸行之所依,次受菩萨净戒,学菩萨学。菩萨行者若或不能学菩萨学,于任何时,不能趣得无上菩提。是故持戒,乃与三世菩萨行处唯一要道。

  《菩萨地》中,说此三戒,即是一切求大菩提过去菩萨己学,一切未来菩萨当学,十方世界无量无过现在菩萨今学。又《戒疏》云:『凡诸士夫,启发无上菩提心者,入大乘门,求自他利,复求精进福慧资粮,而自誓为大乘行者,即应住于菩萨净戒。』若于波罗蜜中所说菩萨学处,不事修习,或不敬信,即自许为大乘行者,仅是言音,决非真实。

  又虽发菩提心,若不于学处如实深信而修习者,决定不能取得无上菩提。故求菩提者,应以学处而又为要道,精勤修学,《圣三戒经》云『获光,若有趣菩萨乘善男子善女人等,证彼菩提。非不修学,而能得证。若不修习得菩提者,猫兔等类,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证得无上觉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

  丙二 显密二乘并应持戒

  若谓行持菩萨戒,仅是显乘所应修学,非是密乘菩萨行道之所须要,如是思者,是大邪见。

  《三菩提》《金刚空行》《金刚顶》等经云:『最胜无上菩提心,我今如应而发起。于净律仪学处,及摄善法妙尸罗,饶益有情三胜戒,一一坚固而受持。』

  是谓欲金刚乘戒,先于三戒,应折誓愿学,又于所系五部佛戒,续应敬持。谓如依据曼陀罗轨。,亦在获持共兴不共二种之戒。所谓共者,菩萨戒足是。故凡发心行持菩萨学者,应于三戒或六度中,而修学之,此外别无大乘波罗蜜道故,此为密乘四续部中,任趣何部所必需故。

  复次,发菩萨心,与六度行,是显密乘所共之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弃舍。

  又如《妙吉祥本续》云:『修密乘者,应具三法而又得圆满。何等为三?一者不舍一切有情:二者获持菩萨净戒律仪:三者不自弃失所修秘法。』

  又如《金刚顶经》云『于六波罗蜜行中,如其次第修学者,即能利益诸有情。是名能行菩萨行。』

  又如《金刚幔经》第十二品云:『我今发胜菩萨心广摄堪 诸有情。依胜菩提行修习,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二种乘,于戒学处开遮有别,本身唯一。当如显乘,及与密乘,任趣何事,应持戒故。

  甲二 正释戒品

  (此中有二 乙一总摄 乙二分释)

  乙一总摄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 柁南曰:生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

  谓九种相戒,名为菩萨戒波罗密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行戒:九清净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言总摄者:

  云何菩萨一切戒?略言其相,有九种戒。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性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

  此中处性戒者,是戒总相,谓广宜说,戒事差说,难行戒者,谓入难行不共差别,一切门戒者,谓由何入,所有差别。善士戒者,谓修行者所依差别。一切种戒者,谓相差别,遂求戒者,如《大疏》中,谓除苦作用,戒境及所作判别。此世他世乐戒、清净戒者,谓果判别。如其次第,断证判别。

  乙二分释(此中有六 丙一略诠自性戒丙二广说一切戒 丙三论彼差别 丙四戒胜利 丙五摄集戒相 丙六戒行乘)

  丙一略诠自性戒(此复有二 丁一戒性丁二胜益。)

  云何菩萨处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处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于诸学处儿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获所受尸罗。由善巧防获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应知能令犯已还出。(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初戒性中,有四功德。谓自性戒功德总具四种:

  一者从他正受功德;

  二者善净意乐功德;

  三者犯已还净功德;

  四者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功德

  言功德者,谓由从他受故,于戒学处,有犯因缘,即外观他,机毁不正,便于恶作,深生愧耻。由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有犯因缘,即便内顾,恐复牵引自所持法,便于恶作,深起渐羞。由犯已还净、无有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由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初无违犯,及犯已还净,能善防护受尸罗。由防护故,不见有堕,离诸恶作。

  以是而言,诸受戒者,应当如理,慧观自心,数观察已,离诸愧悔。于粗细悔。于粗细堕,至皆不见,便能生起胜清净心。

  由是从初,不染过失,设有失念,过患染污,亦不尤豫,悉遗无于。发露悔减,令 还净。如是行已,复当生起大惭愧心,即生起已,当受戒时,即应从一性相具足善知识所,求受净戒,受戒意乐,非是随他,由自思译,非依命等下劣意乐,应依生妙意乐而受,斯二因缘,当善专注。

  此四功德,如余疏中,多说初一为受,后三为获。本论则说初二功德是能获因。《菩萨戒二十颂》云:『以此胜妙之意乐,从彼具有胜智巧力,住戒上师而受之。』谓初二功德,属于受戒。后二功德,必于获戒故。

  又诸菩萨,欲受戒时,若不会遇具德上师,即得观想诸佛菩萨,现临在前,而从受之。然以从他补特伽罗受戒为正。若复值有善知识者,应即前往,叩访求请,从受净戒。从师受已,欢喜恭敬,护持所学,能速出生清净之戒。《学集论》云『言持戒者,当于菩萨学处,真实修习,从具戒者,受诸净戒。如是行者,若于所学,有所违越,当起惭羞。恐于上有所欺诳,生恐悔心。由惭差故,不假专励,即能生起欢喜恭敬。是故一切菩萨,于诸学处,欲得随应以成就者,应向佛前而正受学。』

  所言功德因果之相,当各知前二功德引后二,前二是因,后二是果,引发之相,如前所说。

  云何功德,决定为四?尸罗清净,定须二事。谓无有违犯、犯已还净。由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如是三者,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由犯已还出,应知能令堕已还净,复出生故,故四决定。

  余诸疏中,摄集如是四种功德,凡有四说:一者初一功德为受,后三功德为获。二者初一功德有一,加行功德有三。三者谓有意乐正受,与三自性戒。言正受者,复有三相,或自郑重启请而受,或为他作福四而受,或为获自在主远离损离恼有情而受,言故事片在性戒者,亦有三相:谓所受戒、所犯还净,及防获戒。四者净戒二因,及与二果。

  丁二,胜益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最菩萨所学故。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故,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胜益。有其四种;一者妙善净戒;二者无量净戒;三者饶益一切有情戒;四者能获大果胜利戒。

  初言妙善净戒。谓于如是四功德自性尸罗,从他正受,受已随学,复能发生诸种利益。

  一者自利。谓诸声闻,于自性时,为见圣谛,永断烦恼,及诸苦苦。少事少业,唯事修习,自身寂减,或自调伏,若诸菩萨,于自利时,即断二执,而证二智。

  二者种他。谓初发心时,谓即欲广于有性无性…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