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原名:最極清淨菩薩戒藏持戒行相菩提正道論
宗喀巴上師 造
湯 銘翻譯
榮增堪布審定
高觀如屬文
吳劍群證語
甲一 序號(此中分叁:乙一禮證敬乙二 造論因緣乙叁略诠待戒) 乙一 禮敬
禮孺童妙吉祥菩薩摩诃薩
敬禮運大悲心者,荷極難荷曆劫行。
現證大覺演妙音,廣覺有情諸眠惑。(贊釋迦佛)
此由大覺法界生,授以補佛法王位。
世間自在無能勝,以清淨藏獲有情。(贊彌勒菩薩)
觸彼如意蓮足塵,隨應成滿諸吉祥。
恭敬依戴補佛子,敬禮聖者無著足。(贊無著菩薩)
無能勝尊演妙法,于菩薩行所受學,
修習次第如理示,樂上乘者應谛持,
盲無慧目失分別,或有唯持語念誦,
而于上乘所應修,唯一淨道勝教授,
未能獲得決定解,棄舍佛製放逸行。
彼彼內心迷正道,有如無鈎大象馳。
若上乘種非下劣,于此具緣極樂聞。(贊 《菩薩地》)
乙二 造論因緣(此中有二丙一無著菩薩撰菩薩因 緣丙二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丙一 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
《妙吉祥本續》中記 雲:
『有名無著 者,解了論藏具實義。
善能抉擇諸契經,一切了義不了義。
複能開演照世人,又能分別論本義。
此是圓證持明者,密法名薩羅使女。
與令聖教久住持,撰能生起殊妙慧。
與令聖教久住持,撰攝契經真實義。
住世之年百五十,寂後現身于佛國。(或譯天趣,即兜率天)
雖于生死輪回中,永得 諸安樂味。
大士當來最後邊,獲得無上大菩薩。』
謂聖者無著菩薩,行勝妙法,發廣大願。于多生中,積集無量無等資糧精誠修習證法光定,于自他宗義海,解了究竟。如渡大海,己到彼岸。善具抉譯諸法之力,與于有情之所難量,于慈尊所,廣聞無量無算之法。別于上乘行果廣大理趣,圓滿聽受。結集要義,撰述大論《菩薩地品》
丙二 宗喀巴上師造此論因緣
若有于上乘道,本少修習,千解力弱,精進力微,不能觀達。與令此等劣慧有情,易于知解。故釋《菩薩地·戒波羅蜜品》,簡述其義
乙叁 略诠持戒(此中有二丙一總論持戒 丙二顯密二乘並應持戒)
丙一 總論持戒
菩薩行者,應如聖教,最先發起菩提心,此與菩薩諸行之所依,次受菩薩淨戒,學菩薩學。菩薩行者若或不能學菩薩學,于任何時,不能趣得無上菩提。是故持戒,乃與叁世菩薩行處唯一要道。
《菩薩地》中,說此叁戒,即是一切求大菩提過去菩薩己學,一切未來菩薩當學,十方世界無量無過現在菩薩今學。又《戒疏》雲:『凡諸士夫,啓發無上菩提心者,入大乘門,求自他利,複求精進福慧資糧,而自誓爲大乘行者,即應住于菩薩淨戒。』若于波羅蜜中所說菩薩學處,不事修習,或不敬信,即自許爲大乘行者,僅是言音,決非真實。
又雖發菩提心,若不于學處如實深信而修習者,決定不能取得無上菩提。故求菩提者,應以學處而又爲要道,精勤修學,《聖叁戒經》雲『獲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無邊衆生,應成正覺。』
丙二 顯密二乘並應持戒
若謂行持菩薩戒,僅是顯乘所應修學,非是密乘菩薩行道之所須要,如是思者,是大邪見。
《叁菩提》《金剛空行》《金剛頂》等經雲:『最勝無上菩提心,我今如應而發起。于淨律儀學處,及攝善法妙屍羅,饒益有情叁勝戒,一一堅固而受持。』
是謂欲金剛乘戒,先于叁戒,應折誓願學,又于所系五部佛戒,續應敬持。謂如依據曼陀羅軌。,亦在獲持共興不共二種之戒。所謂共者,菩薩戒足是。故凡發心行持菩薩學者,應于叁戒或六度中,而修學之,此外別無大乘波羅蜜道故,此爲密乘四續部中,任趣何部所必需故。
複次,發菩薩心,與六度行,是顯密乘所共之道。是故密乘一切時中,于此二道。不應棄舍。
又如《妙吉祥本續》雲:『修密乘者,應具叁法而又得圓滿。何等爲叁?一者不舍一切有情:二者獲持菩薩淨戒律儀:叁者不自棄失所修秘法。』
又如《金剛頂經》雲『于六波羅蜜行中,如其次第修學者,即能利益諸有情。是名能行菩薩行。』
又如《金剛幔經》第十二品雲:『我今發勝菩薩心廣攝堪 諸有情。依勝菩提行修習,爲利有情願成佛。』
此二種乘,于戒學處開遮有別,本身唯一。當如顯乘,及與密乘,任趣何事,應持戒故。
甲二 正釋戒品
(此中有二 乙一總攝 乙二分釋)
乙一總攝
雲何菩薩戒波羅蜜多? 柁南曰:生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戒。
謂九種相戒,名爲菩薩戒波羅密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叁難行戒:九清淨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言總攝者:
雲何菩薩一切戒?略言其相,有九種戒。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性樂清淨。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戒。
此中處性戒者,是戒總相,謂廣宜說,戒事差說,難行戒者,謂入難行不共差別,一切門戒者,謂由何入,所有差別。善士戒者,謂修行者所依差別。一切種戒者,謂相差別,遂求戒者,如《大疏》中,謂除苦作用,戒境及所作判別。此世他世樂戒、清淨戒者,謂果判別。如其次第,斷證判別。
乙二分釋(此中有六 丙一略诠自性戒丙二廣說一切戒 丙叁論彼差別 丙四戒勝利 丙五攝集戒相 丙六戒行乘)
丙一略诠自性戒(此複有二 丁一戒性丁二勝益。)
雲何菩薩處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當知是名菩薩處性戒。何等爲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叁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由諸菩薩于諸學處兒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爲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能善防獲所受屍羅。由善巧防獲所受戒故,離諸惡作。
又于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應知能令犯已還出。(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初戒性中,有四功德。謂自性戒功德總具四種:
一者從他正受功德;
二者善淨意樂功德;
叁者犯已還淨功德;
四者深敬專念無有違犯功德
言功德者,謂由從他受故,于戒學處,有犯因緣,即外觀他,機毀不正,便于惡作,深生愧恥。由善淨意樂故,于所學戒,有犯因緣,即便內顧,恐複牽引自所持法,便于惡作,深起漸羞。由犯已還淨、無有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由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爲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初無違犯,及犯已還淨,能善防護受屍羅。由防護故,不見有墮,離諸惡作。
以是而言,諸受戒者,應當如理,慧觀自心,數觀察已,離諸愧悔。于粗細悔。于粗細墮,至皆不見,便能生起勝清淨心。
由是從初,不染過失,設有失念,過患染汙,亦不尤豫,悉遺無于。發露悔減,令 還淨。如是行已,複當生起大慚愧心,即生起已,當受戒時,即應從一性相具足善知識所,求受淨戒,受戒意樂,非是隨他,由自思譯,非依命等下劣意樂,應依生妙意樂而受,斯二因緣,當善專注。
此四功德,如余疏中,多說初一爲受,後叁爲獲。本論則說初二功德是能獲因。《菩薩戒二十頌》雲:『以此勝妙之意樂,從彼具有勝智巧力,住戒上師而受之。』謂初二功德,屬于受戒。後二功德,必于獲戒故。
又諸菩薩,欲受戒時,若不會遇具德上師,即得觀想諸佛菩薩,現臨在前,而從受之。然以從他補特伽羅受戒爲正。若複值有善知識者,應即前往,叩訪求請,從受淨戒。從師受已,歡喜恭敬,護持所學,能速出生清淨之戒。《學集論》雲『言持戒者,當于菩薩學處,真實修習,從具戒者,受諸淨戒。如是行者,若于所學,有所違越,當起慚羞。恐于上有所欺诳,生恐悔心。由慚差故,不假專勵,即能生起歡喜恭敬。是故一切菩薩,于諸學處,欲得隨應以成就者,應向佛前而正受學。』
所言功德因果之相,當各知前二功德引後二,前二是因,後二是果,引發之相,如前所說。
雲何功德,決定爲四?屍羅清淨,定須二事。謂無有違犯、犯已還淨。由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深敬專念無有違犯,如是叁者,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由犯已還出,應知能令墮已還淨,複出生故,故四決定。
余諸疏中,攝集如是四種功德,凡有四說:一者初一功德爲受,後叁功德爲獲。二者初一功德有一,加行功德有叁。叁者謂有意樂正受,與叁自性戒。言正受者,複有叁相,或自鄭重啓請而受,或爲他作福四而受,或爲獲自在主遠離損離惱有情而受,言故事片在性戒者,亦有叁相:謂所受戒、所犯還淨,及防獲戒。四者淨戒二因,及與二果。
丁二,勝益
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屍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最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故,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薩自性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勝益。有其四種;一者妙善淨戒;二者無量淨戒;叁者饒益一切有情戒;四者能獲大果勝利戒。
初言妙善淨戒。謂于如是四功德自性屍羅,從他正受,受已隨學,複能發生諸種利益。
一者自利。謂諸聲聞,于自性時,爲見聖谛,永斷煩惱,及諸苦苦。少事少業,唯事修習,自身寂減,或自調伏,若諸菩薩,于自利時,即斷二執,而證二智。
二者種他。謂初發心時,謂即欲廣于有性無性…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