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P22

  ..續本文上一頁能诠下劣,非福所致。

  叁者謗說非如來說。謂菩薩藏說者下劣。

  四者謗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謂以上來叁種因緣而作毀滅。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雲何聞他謗大乘法自護其心?謂若菩薩,聞於甚深,最其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今盲無無學習漏慧目,於如來眼,應隨說行。若於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非我應作。」菩薩如是自處無知,抑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雖無信解,然不誹毀,則無違犯。

  《莊嚴經論》雲:

  「意罪性惡故,不辨非理色,況於猶豫法,等置乃無過,。」

  《寶曼論》雲:

  「如來密意語,非易了知故。一乘叁乘法,等到置乃無過。等置尚無罪。憎背唯罪惡。」

  謂諸初行住大乘者,未易於法悉契自根。雖無信解,若等置者,亦無所犯。

  醜2 能壞慧果(第叁十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人所,有染愛心,有嗔恚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倍複境長。(《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能壞慧果?頌雲:

  「複自贊揚而毀他。」

  謂若菩薩,於他人所,有染愛心,有嗔恚心,自贊毀他。是染違犯。

  染愛心者,如《新疏》、薩穆紮《疏》並雲:「是驕滿心,亦是慢心。」最勝子雲:「我受執心。」義同前釋。故此非同他勝處罪。

  無違犯者:

  若因隨宜:

  1爲住持如來聖教,而欲摧伏諸外道時。

  2欲方便調伏彼。廣說如前。

  3欲令他未淨信者生起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

  於如是事,雖自贊乃至毀他,亦無違犯。

  醜3能壞慧因(此複有二 寅1不往聽法 寅2能壞陽境)

  寅1不往聽法(第叁十二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嬌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與護彼說法無心;若正了彼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聽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能壞慧因。此複有二:

  一者不往聽法。頌雲:

  「聞說正法不往聽。」

  謂如菩薩,聞廉政在法論議抉擇,嬌慢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染違犯。若爲懶情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就自身:

  1未覺知是說法等。

  2有疾病有氣力。

  3了知彼是倒說者。

  4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教所聞所持所了。

  5己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

  6欲無間於境住心,而勤引發菩薩勝定。

  7自了知其慧鈍濁,於所聞阖難受持,難於所緣攝主令定。

  於如是事,不往聽者,比無違犯。

  多聞叁句,謂聞、知,及究竟。難受等叁,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謂爲將護說法者心。雖不往違犯。

  寅2 能壞聞境(第叁十叁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 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能壞聞境。頌雲:

  「毀師所說不依義。」

  謂若菩薩,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以至誠彼上師作道師想,善知識想。身不恭敬,粗言而 笑,惡語調弄。樂著言詞但依於文,非重正理不依於義。是染違犯。

  所言依文不依義者,謂於所說,義理善而言詞不善者,不事依止。若言詞善而義理不善者,便爾依止。有師釋雲:「此是聞者謗說法師,唯說其文,不說其義,或不知義。」

  如是說者,殊非論意。又《菩薩地》說四依時,義同此說(注一)。最勝子及薩穆紮《疏》中,說此是不敬法違犯。

  上來所說叁種違犯(第叁十一,第叁十叁違犯),如其次第,如《新疏》雲:「能壞攝善法戒中遠離嫉積聞資糧,於見尊長恭敬承事。言依機法師但依文句。」

  注一:《菩薩地·菩提分品》雲:雲何菩薩修正四依?

  謂諸菩薩爲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爲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爲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間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馀略)

  壬二 違犯饒益有情戒(此複有二 癸一於總相癸二於別相。)

  癸一 於總相(此複有二,子1不作饒益 子2不撥憂惱。)

  子1 不作饒益(第叁十四違犯)

  若諸菩薩,安信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右了知彼自能成辨;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馀爲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於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製。不爲助伴,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不作饒益。頌雲:「於應助伴不往助。」

  謂如菩薩,於諸有情應作八事;

  一於能辨所應作事。

  二於道路若往若事。

  叁於正說。

  四於事業加行。

  五於掌護所有財寶。六於好合乘離诤訟。

  七於吉會。

  八於福業。

  於如是等所應作事,懷嫌恨心,壞恚惱心,不爲助伴。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二心,不爲助伴。非染違犯。

  言正說者,如卓龍雲:「於諸未善說方言者,教以方言。」馀七助伴,廣如前說

  無違犯者:

  若因自身:

  1病無力。

  2先許馀。

  3轉請他有力者助

  4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

  5性愚鈍不善教授。

  雖不往助,亦無違犯。

  或於所作:謂知所作不順正理,能引非義,能引非法。亦無違犯或於其境:

  1因知彼自能成辨。

  2知求者自有依怙。

  雖不往助,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

  2知求者自有依怙。

  雖不往助,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欲方便調伏彼,廣說如前。

  2爲將護多有情等嫌恨之心。

  3護僧製。

  雖不往助,亦無違犯。

  子2不撥憂惱(此複有二醜1不爲撥苦 醜2不撥彼因。)

  醜1不爲撥苦(此複有二 寅1不撥病苦 寅2不撥衆苦。)

  寅1 不撥病苦(第叁十五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逢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馀爲作事(《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不撥病苦。頌雲:

  「見他有病不供事。」

  謂如菩薩,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於應瞻侍,不往供事。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二心,非染犯。

  無違犯者:

  若因自身:

  1病無力

  2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

  3自了知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緣攝心令定。

  4先許馀。

  雖不供事,亦違犯。

  或於其境:

  1知病者有依有怙

  2知病者自有勢力,自能供事。

  3了知彼長病所纏,堪自支持。

  雖不供事,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謂爲勤修廣大善品,爲欲護持,令無間缺。雖不供事,亦無違犯。

  寅2 不撥衆苦(第叁十六違犯)

  如於病者,於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撥衆苦。頌雲:

  「於他有苦不爲撥。」

  謂此戒中,有犯無犯,是染非染,如前不撥病苦反說。所撥之苦,能撥方便,所有一切,如前應知。

  醜2 不撥彼因(第叁十七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宜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宣說。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馀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爲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複知彼性 。不爲宣說,皆無違犯。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撥彼因。頌雲:「不於放逸說正理。」

  謂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宣說如實正理。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地心,不爲宣說。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因自身:

  1自無知。於應說法而氣力。

  2轉請他有力者說。

  雖不宣說,應無違犯。

  或於其境:

  1知彼人身有智力,通自悔除。

  2彼有馀善友攝受。

  3由了知爲彼宣說好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

  4或知彼性弊 ,於說正理不生愛敬。

  雖不宣說,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謂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雖不宣說,亦無違犯。

  癸二 於別相(此複有二 子1不作饒益 子2不爲調伏)

  子1 作作饒益(此複有六 醜1不酬有恩 醜2不慰憂惱醜3不濟貧苦醜4不善于禦衆醜5不隨順他醜6不贊有德。)

  醜1不酬有恩(第叁十八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

  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護酬報…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