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诠下劣,非福所致。
三者谤说非如来说。谓菩萨藏说者下劣。
四者谤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谓以上来三种因缘而作毁灭。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云何闻他谤大乘法自护其心?谓若菩萨,闻於甚深,最其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今盲无无学习漏慧目,於如来眼,应随说行。若於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非我应作。」菩萨如是自处无知,抑推如来於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虽无信解,然不诽毁,则无违犯。
《庄严经论》云:
「意罪性恶故,不辨非理色,况於犹豫法,等置乃无过,。」
《宝曼论》云:
「如来密意语,非易了知故。一乘三乘法,等到置乃无过。等置尚无罪。憎背唯罪恶。」
谓诸初行住大乘者,未易於法悉契自根。虽无信解,若等置者,亦无所犯。
丑2 能坏慧果(第三十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倍复境长。(《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能坏慧果?颂云:
「复自赞扬而毁他。」
谓若菩萨,於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是染违犯。
染爱心者,如《新疏》、萨穆扎《疏》并云:「是骄满心,亦是慢心。」最胜子云:「我受执心。」义同前释。故此非同他胜处罪。
无违犯者:
若因随宜:
1为住持如来圣教,而欲摧伏诸外道时。
2欲方便调伏彼。广说如前。
3欲令他未净信者生起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於如是事,虽自赞乃至毁他,亦无违犯。
丑3能坏慧因(此复有二 寅1不往听法 寅2能坏阳境)
寅1不往听法(第三十二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娇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与护彼说法无心;若正了彼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听积集;若欲无间於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於所闻法难受难持,难於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能坏慧因。此复有二:
一者不往听法。颂云:
「闻说正法不往听。」
谓如菩萨,闻廉政在法论议抉择,娇慢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染违犯。若为懒情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就自身:
1未觉知是说法等。
2有疾病有气力。
3了知彼是倒说者。
4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教所闻所持所了。
5己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
6欲无间於境住心,而勤引发菩萨胜定。
7自了知其慧钝浊,於所闻阖难受持,难於所缘摄主令定。
於如是事,不往听者,比无违犯。
多闻三句,谓闻、知,及究竟。难受等三,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谓为将护说法者心。虽不往违犯。
寅2 能坏闻境(第三十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 笑调弄。但依於文,不依於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能坏闻境。颂云:
「毁师所说不依义。」
谓若菩萨,於说法师,故思轻毁。不以至诚彼上师作道师想,善知识想。身不恭敬,粗言而 笑,恶语调弄。乐著言词但依於文,非重正理不依於义。是染违犯。
所言依文不依义者,谓於所说,义理善而言词不善者,不事依止。若言词善而义理不善者,便尔依止。有师释云:「此是闻者谤说法师,唯说其文,不说其义,或不知义。」
如是说者,殊非论意。又《菩萨地》说四依时,义同此说(注一)。最胜子及萨穆扎《疏》中,说此是不敬法违犯。
上来所说三种违犯(第三十一,第三十三违犯),如其次第,如《新疏》云:「能坏摄善法戒中远离嫉积闻资粮,於见尊长恭敬承事。言依机法师但依文句。」
注一:《菩萨地·菩提分品》云:云何菩萨修正四依?
谓诸菩萨为求义故,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间说法,但依於义恭敬听受。(馀略)
壬二 违犯饶益有情戒(此复有二 癸一於总相癸二於别相。)
癸一 於总相(此复有二,子1不作饶益 子2不拨忧恼。)
子1 不作饶益(第三十四违犯)
若诸菩萨,安信菩萨净戒律仪。於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右了知彼自能成辨;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馀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於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不作饶益。颂云:「於应助伴不往助。」
谓如菩萨,於诸有情应作八事;
一於能辨所应作事。
二於道路若往若事。
三於正说。
四於事业加行。
五於掌护所有财宝。六於好合乘离诤讼。
七於吉会。
八於福业。
於如是等所应作事,怀嫌恨心,坏恚恼心,不为助伴。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二心,不为助伴。非染违犯。
言正说者,如卓龙云:「於诸未善说方言者,教以方言。」馀七助伴,广如前说
无违犯者:
若因自身:
1病无力。
2先许馀。
3转请他有力者助
4於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
5性愚钝不善教授。
虽不往助,亦无违犯。
或於所作:谓知所作不顺正理,能引非义,能引非法。亦无违犯或於其境:
1因知彼自能成辨。
2知求者自有依怙。
虽不往助,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2知求者自有依怙。
虽不往助,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欲方便调伏彼,广说如前。
2为将护多有情等嫌恨之心。
3护僧制。
虽不往助,亦无违犯。
子2不拨忧恼(此复有二丑1不为拨苦 丑2不拨彼因。)
丑1不为拨苦(此复有二 寅1不拨病苦 寅2不拨众苦。)
寅1 不拨病苦(第三十五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逢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於所闻法难持,难於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馀为作事(《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不拨病苦。颂云:
「见他有病不供事。」
谓如菩萨,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於应瞻侍,不往供事。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二心,非染犯。
无违犯者:
若因自身:
1病无力
2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
3自了知其慧钝浊,於所闻法难受难持,难於缘摄心令定。
4先许馀。
虽不供事,亦违犯。
或於其境:
1知病者有依有怙
2知病者自有势力,自能供事。
3了知彼长病所缠,堪自支持。
虽不供事,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谓为勤修广大善品,为欲护持,令无间缺。虽不供事,亦无违犯。
寅2 不拨众苦(第三十六违犯)
如於病者,於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拨众苦。颂云:
「於他有苦不为拨。」
谓此戒中,有犯无犯,是染非染,如前不拨病苦反说。所拨之苦,能拨方便,所有一切,如前应知。
丑2 不拨彼因(第三十七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宜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馀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 。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拨彼因。颂云:「不於放逸说正理。」
谓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地心,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因自身:
1自无知。於应说法而气力。
2转请他有力者说。
虽不宣说,应无违犯。
或於其境:
1知彼人身有智力,通自悔除。
2彼有馀善友摄受。
3由了知为彼宣说好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
4或知彼性弊 ,於说正理不生爱敬。
虽不宣说,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谓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虽不宣说,亦无违犯。
癸二 於别相(此复有二 子1不作饶益 子2不为调伏)
子1 作作饶益(此复有六 丑1不酬有恩 丑2不慰忧恼丑3不济贫苦丑4不善于御众丑5不随顺他丑6不赞有德。)
丑1不酬有恩(第三十八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於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
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护酬报…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