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因而彼不受。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不酬有恩。颂云:
「不於有恩作酬报。」
谓如菩萨,於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二心,不现酬报。非染违犯。
言不知恩惠者,谓不欲报恩。不了恩惠者,谓不忆念其恩。如应酬报者,谓若不增其量而报,亦当若等若不而酬报之。
无违犯者:
若於自身:勤加功用,欲报其恩,无力无能,不护酬报。虽不酬报,亦无违犯。或於其境:谓欲报恩,而彼不受。虽不酬报,亦无违犯。
丑2不慰忧恼(第三十九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於他事业不为助伴。(《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慰忧恼。颂云:
「於他忧恼还有不开解。」
谓如菩萨,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或堕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二心,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无染犯者:应如前说於他事业不为助伴,忧恼种类开解方便所有一切,如前应知。
丑3 不济贫苦(第四十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
若由懒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於,比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不济贫苦。颂云:「於求财物不给施。」
谓如菩萨,自饮食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因自身:谓现无有可施财物。虽不施与,亦无违犯。
或於诸物:1因彼物是不如法,谓於现法及后法中当起过患。
2因彼物是所不宜,谓他有情不宜求者。
虽不施与,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2来求者於王匪宜,将护王意。
3护僧制。
虽不施与,皆无违犯。
丑4 不善御众(第四十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馀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处道貌岸然,为 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者不善御众。颂云:「不行利益徙众事。」谓如菩萨,摄受彼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职工诫。知众匮乏,而不彼徒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法追求衣服、饭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生什物,随时供给。是染违犯。
若由懒怠二心及放逸故,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於自身:
1病无力,不任加行。
2转请馀有势力者。
虽不教等,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以上教诫等方便彼伏彼。广说如前。
2护僧制。
虽不教制,亦无违犯。
或於其境:
1知徒众,世所知有大福德,而自力能求衣服等资身众具。
2随所知,皆已无倒教授教诫。
3知众内,有本外道,与 法故来入众中,不堪调伏。
虽不教等,皆无违犯。
丑5 不随顺他(第四十二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净戒律仪。怀嫌恨心,於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於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者不随顺他。颂云:
「不能恒顺他心转。」
谓如菩萨,於他有情,不随心转,有所违犯,是染非染,如前所说。
无违犯者:
若就自身;谓病无国,不任加行。
五者不随顺他。颂云:
「不能恒顺他心转。」
谓如菩萨,於他有情,不随心转,有所违犯,是染非染,如前所说。
无违犯者:
若说自身:谓病无力,不任加行。虽不随转,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彼所爱,非彼所宜,后损彼,或将自损。
2彼所爱,虽彼所宜,而於多众,非宜非爱,为护多众嫌厌心故。
3护僧制。
4为降伏诸恶处道。
5欲方便调伏彼,广说如前,
虽不随转,皆无违犯。
丑6 不赞有德(第四十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犯,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说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娇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六者不赞有德。颂云:「他有德誉不赞扬。」
谓如菩萨,於他实有如前所说信等功德,及彼善誉,不欲称扬。他实妙说,不赞善哉。
由嫌恨心,及由懒惰懈怠放逸等心,有所违犯,是染非染,所有一切,如前所说。
无违犯者:
若因自身:
1病无力,不能赞说。
2为待他言论究竟。
虽不赞扬,亦无违犯。
或於其境:谓知彼,虽似功德非实德,虽似善誉而实非誉,虽似妙说而非妙或因随宜:
1以下赞扬等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2护僧制。
3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娇举无义,为遮此过。
4为降伏诸恶外道。
虽不赞扬,皆无违犯。
子2 不调伏(此复有二 丑1於非法行不行威折 丑2於背对教不作调伏)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或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于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 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 讼诤竟;若观因此令僧宣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於非法行,不行威折。
无违犯者:
「不称他缘作调伏。」
谓如菩萨,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或虽治罚,而不驱摈。是染违犯。
若由懒懈怠二心,及放逸故。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
若因自身:谓观待时,虽不诃责乃驱摈,亦无违犯。
若於其境:
1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 言,多生嫌恨。
2了知彼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
虽不诃责乃至驱摈,亦无违犯。
或因随宜:
1观因此诃责等故,斗讼诤竟,为遮此过。
2观因此,令僧喧杂,令僧破坏,为遮此过。
虽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
言斗讼诤竟者,如卓龙云:「初一总言,馀三别说。相骂,相打,诉於王臣。」
丑2於背圣教不作调伏(第四十五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能变现威力,於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犯,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著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若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於背圣教,不作调伏。颂云:「不现神通作怖摄。」
谓如菩萨,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於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见圣教中不持戒者,难消信施。若不现诸神通怖摄,令彼避受如是信施。是名有犯,非染违犯。《戒二十颂》二颂中,有谓此是是染违犯。是字恐误。
无违犯者:若恶外道,多著僻执,诽谤神通为咒为药。不现神通恐怖引摄,即无违犯。
《新疏》云:「上来所说十二违犯(比第三十四违犯到四十五违犯),一一能坏饶益有情戒。」
壬三 后义
复次颂云:
「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无违犯。」
此谓如前所说开遮诸戒,若为悲愍於诸有情;及以慈心,於诸有情为作饶益;及欲方便调彼伏彼,令出不善安立善处。如是现行,皆无违犯。
菩萨贤谓此中及字,能摄诸义:「若心极烦恼,若重若逼切,睡眠及狂乱,虽作而无犯。」谓此二语义,如彼所说,能摄《抉择分》中若心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皆无违犯。又静命论师云:「此颂有如下文所说,贫心相应而犯戒者,不名有犯。」后说为是。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