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P23

  ..續本文上一頁: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因而彼不受。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不酬有恩。頌雲:

  「不於有恩作酬報。」

  謂如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二心,不現酬報。非染違犯。

  言不知恩惠者,謂不欲報恩。不了恩惠者,謂不憶念其恩。如應酬報者,謂若不增其量而報,亦當若等若不而酬報之。

  無違犯者:

  若於自身:勤加功用,欲報其恩,無力無能,不護酬報。雖不酬報,亦無違犯。或於其境:謂欲報恩,而彼不受。雖不酬報,亦無違犯。

  醜2不慰憂惱(第叁十九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應知如前於他事業不爲助伴。(《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慰憂惱。頌雲:

  「於他憂惱還有不開解。」

  謂如菩薩,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或墮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二心,不往開解。非染違犯。

  無染犯者:應如前說於他事業不爲助伴,憂惱種類開解方便所有一切,如前應知。

  醜3 不濟貧苦(第四十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衆具,見有求者,來正希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

  是染違犯。

  若由懶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製。而不惠於,比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不濟貧苦。頌雲:「於求財物不給施。」

  謂如菩薩,自飲食資生衆具,見有求者,來正希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因自身:謂現無有可施財物。雖不施與,亦無違犯。

  或於諸物:1因彼物是不如法,謂於現法及後法中當起過患。

  2因彼物是所不宜,謂他有情不宜求者。

  雖不施與,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

  2來求者於王匪宜,將護王意。

  3護僧製。

  雖不施與,皆無違犯。

  醜4 不善禦衆(第四十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衆,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衆匮乏,而不爲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誡,不爲追求如法衆具。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馀有勢力者:若知徒衆,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衆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衆內有本處道貌岸然,爲 法故來入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四者不善禦衆。頌雲:「不行利益徙衆事。」謂如菩薩,攝受彼衆,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職工誡。知衆匮乏,而不彼徒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法追求衣服、飯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什物,隨時供給。是染違犯。

  若由懶怠二心及放逸故,不往教授,不往教誡,不爲追求。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於自身:

  1病無力,不任加行。

  2轉請馀有勢力者。

  雖不教等,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以上教誡等方便彼伏彼。廣說如前。

  2護僧製。

  雖不教製,亦無違犯。

  或於其境:

  1知徒衆,世所知有大福德,而自力能求衣服等資身衆具。

  2隨所知,皆已無倒教授教誡。

  3知衆內,有本外道,與 法故來入衆中,不堪調伏。

  雖不教等,皆無違犯。

  醜5 不隨順他(第四十二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製;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衆非宜非愛;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五者不隨順他。頌雲:

  「不能恒順他心轉。」

  謂如菩薩,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有所違犯,是染非染,如前所說。

  無違犯者:

  若就自身;謂病無國,不任加行。

  五者不隨順他。頌雲:

  「不能恒順他心轉。」

  謂如菩薩,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有所違犯,是染非染,如前所說。

  無違犯者:

  若說自身:謂病無力,不任加行。雖不隨轉,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彼所愛,非彼所宜,後損彼,或將自損。

  2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衆,非宜非愛,爲護多衆嫌厭心故。

  3護僧製。

  4爲降伏諸惡處道。

  5欲方便調伏彼,廣說如前,

  雖不隨轉,皆無違犯。

  醜6 不贊有德(第四十叁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犯,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說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嬌舉無義,爲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六者不贊有德。頌雲:「他有德譽不贊揚。」

  謂如菩薩,於他實有如前所說信等功德,及彼善譽,不欲稱揚。他實妙說,不贊善哉。

  由嫌恨心,及由懶惰懈怠放逸等心,有所違犯,是染非染,所有一切,如前所說。

  無違犯者:

  若因自身:

  1病無力,不能贊說。

  2爲待他言論究竟。

  雖不贊揚,亦無違犯。

  或於其境:謂知彼,雖似功德非實德,雖似善譽而實非譽,雖似妙說而非妙或因隨宜:

  1以下贊揚等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

  2護僧製。

  3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嬌舉無義,爲遮此過。

  4爲降伏諸惡外道。

  雖不贊揚,皆無違犯。

  子2 不調伏(此複有二 醜1於非法行不行威折 醜2於背對教不作調伏)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或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诃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于心,而不诃責,或雖诃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懈怠放逸,而不诃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 言,多生嫌恨,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 訟诤竟;若觀因此令僧宣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诃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於非法行,不行威折。

  無違犯者:

  「不稱他緣作調伏。」

  謂如菩薩,見諸有情,應可诃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汙心,而不诃責。或雖诃責,而不治罰。或雖治罰,而不驅擯。是染違犯。

  若由懶懈怠二心,及放逸故。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

  若因自身:謂觀待時,雖不诃責乃驅擯,亦無違犯。

  若於其境:

  1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 言,多生嫌恨。

  2了知彼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

  雖不诃責乃至驅擯,亦無違犯。

  或因隨宜:

  1觀因此诃責等故,鬥訟诤竟,爲遮此過。

  2觀因此,令僧喧雜,令僧破壞,爲遮此過。

  雖不诃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言鬥訟诤竟者,如卓龍雲:「初一總言,馀叁別說。相罵,相打,訴於王臣。」

  醜2於背聖教不作調伏(第四十五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能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犯,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若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於背聖教,不作調伏。頌雲:「不現神通作怖攝。」

  謂如菩薩,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見聖教中不持戒者,難消信施。若不現諸神通怖攝,令彼避受如是信施。是名有犯,非染違犯。《戒二十頌》二頌中,有謂此是是染違犯。是字恐誤。

  無違犯者:若惡外道,多著僻執,誹謗神通爲咒爲藥。不現神通恐怖引攝,即無違犯。

  《新疏》雲:「上來所說十二違犯(比第叁十四違犯到四十五違犯),一一能壞饒益有情戒。」

  壬叁 後義

  複次頌雲:

  「具足悲心與慈心,及善心者無違犯。」

  此謂如前所說開遮諸戒,若爲悲愍於諸有情;及以慈心,於諸有情爲作饒益;及欲方便調彼伏彼,令出不善安立善處。如是現行,皆無違犯。

  菩薩賢謂此中及字,能攝諸義:「若心極煩惱,若重若逼切,睡眠及狂亂,雖作而無犯。」謂此二語義,如彼所說,能攝《抉擇分》中若心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皆無違犯。又靜命論師雲:「此頌有如下文所說,貧心相應而犯戒者,不名有犯。」後說爲是。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